《资治通鉴》开篇讲了一件事,那就是韩赵魏三家分晋,并从周天子那里获得了正式封号。司马光认为,这件事的影响极为恶劣。本来,只有周天子的亲戚或王室功臣才能有资格被封为诸侯,单韩赵魏三家竟以武力威慑就得到了分封。司马光哀叹,名分乱了,是说诸侯们,更是在说周天子的名号已经失去信誉,不管用了。
《论语》中说,“名不正则言不顺”。名分,历来就是个重要的东西。因为,归根结底,它与实力挂钩。没有实力,有名分也没威望,迟早要丢人;有实力,没名分也有魅力,迟早会出名。这条理论可以适用于任何时代,我就不举例说明了,大家可以自己往里套。
选择接班人是门学问
我们还是说回三家分晋。大家都知道,韩赵魏本是晋国的三大家族。但其实,更早的时候,晋国还有一个比这三大家族更有实力的家族——智氏。那这个智氏是怎么搞没的呢?还要从选家族接班人说起。
智氏家主智宣子要立智瑶为世子,问族人智果的意见。智瑶其人,可真不是一般人,长得也好、脑子也聪明、力气也大、才艺也多、办事还果断。虽然他有这么多优点,但智果还是认为他做不了继承人。因为,他有一个缺点,就是没有仁爱之心。智果断言,智瑶作了接班人,会因为自己优点多多,仗着有钱有势,鄙视、进而欺负别人,而得罪许多人,并终会导致家族覆灭。但智宣子不信,还是觉得智瑶优秀,决定让他作接班人。
智果见改变不了智宣子的决定,就改变了自己。他找到主管户籍的领导——太史,退出智氏家谱,自立门户。
后来,智瑶顺利当上了智氏的家主,人称智伯。事实证明,智果的话是对的,智伯很是不可一世,到处得罪人,在败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关键是,他得罪了一个很不该得罪的人,就是赵襄子。
赵襄子是赵氏的家主。没错,就是赵氏孤儿那个赵氏。说起来,赵襄子先天条件不好,能坐上赵氏接班人的位置着实不易。
赵襄子名无恤,是赵氏家主赵简子的小儿子。赵简子有很多儿子,但接班人却只能选一个。自古至今,有比较就有伤害。当都出自一个爹时,就要比娘。无恤的母亲不但是个小妾,还出身蛮夷,是个狄人。在一众兄弟中,无恤出身最是低微,很没有存在感。那为啥他最后成为接班人呢?当然,是因为好学上进。这里面还有一个传说。
在几大家族争锋处于胶着状态的时候,选一个合适的接班人,关系到赵氏的生死存亡。本来,长子伯鲁已被立为世子。但一次算命活动,让赵简子改变了这种格局。
赵简子有个下属叫姑布子卿,擅长相面。赵简子把他请到家里,要给儿子们算上一卦。姑布子卿看着赵简子的一堆儿子,直摇头,明确表示:命都不太行。赵简子急坏了:难道赵氏就要亡了吗?姑布子卿立即劝慰他,说自己来的路上,分明就看见一个小公子,很有些不凡。赵简子知道那是无恤,马上表示他出身不行,不予考虑。但姑布子卿却反驳道:“贵贱可不是出由身决定的,天命所在,就算出身低微也必然会富贵。”于是,赵简子就把无恤叫了过来,询问他的功课。无恤果然都对答如流,而且十分正确。
虽有相面结果为证,但赵简子还是想一窥命运的秘密,要进行一次统一考试。他对儿子们说:“我有宝符藏在常山上,你们谁能找到,就赏给谁。”结果,大家都空手而归,只有无恤宣称找到了。他对父亲说:“在常山上,可以望见代国。赵氏应该占领代国。”此子大有战略眼光,赵简子大喜过望,就废了长子伯鲁,立无恤为世子。
后来,无恤继位,就是大名鼎鼎的赵襄子。
两个不同风格的领导者进行的较量
赵襄子与智伯的结怨,始于继位之前。
智伯约赵氏进攻郑国,赵简子病了,就派已是世子的无恤代往。二人共事,一块吃饭喝酒很正常。不正常的是,智伯喝多了,竟然对无恤强行灌酒,还动手打了他。当时,无恤的随从就要替主人打回来,却被无恤制止了。他说:“父亲之所以让我作世子,就是因为我能忍辱负重!”
可挨打的不计较,打人的却还不罢手。智伯认为无恤长得丑、能力不行,还不讨人喜欢,就要求赵简子废了他。虽然,赵简子没同意,但赵襄子与智伯的梁子算是结下了。
后来,仗着力量强大,智伯要求韩赵魏三家向智氏割地。韩、魏两家实在是惧怕,就同意了,只有赵襄子说:“土地是祖宗传下来的,怎么能随便送人呢?”
面对压迫竟然不服,智伯决定揍他。他联合韩魏两家出兵攻打赵氏。力量对比悬殊,赵襄子知道硬抗是死路一条,就带人马退守晋阳。久围不下,智伯又想到了用水攻。水淹晋阳、满城挨饿,城破在即,赵襄子却在谋划反攻。他派人偷偷出城,去游说韩魏两家倒戈。
本来,韩魏跟随智伯攻赵,就是迫于无奈。而且,他们也有唇亡齿寒的担忧,担心智伯灭赵后,实力大增,会转过头来吃掉他们。所以,他们与赵襄子一拍即合。于是,灭赵之战就变成了韩魏两家与赵襄子里应外合对付智氏的决战。
最终,赵襄子赢了,灭了智氏、杀了智伯。
中国人写历史、编故事,都要点出或设置一个窥破天机的人,比如说智果,比如说姑布子卿。但智伯与赵襄子的人生经历是说明了智果看人的睿智,还是姑布子卿相面术的不凡?在我看来,都不是。
人生是一场诡异的旅程,事事领先的未必圆满,落后一程的未必不行。往往,占尽先机不如后来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