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冬天一个寒风凛冽的早晨,国民党将一位中共党员押至刑场。
此人眼神犀利,毫无惧色,当国民党执行官问他还有什么话说时,他却洋洋洒洒地写下一首诗: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随后英勇就义,时年28岁。
此人就是中共党员夏明翰,他拥有一身浩然正气,他敢于为中共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这一切除了他拥有坚定的信念,更与其母亲陈云凤的谆谆教诲息息相关。
陈云凤
书香门第,名门才女
陈云凤1870年出生于湖南省衡山县荆花乡鹤桥村,她家既属官宦之家又是书香门第。
其父陈嘉言是清末进士,曾任福建漳州知府等职。他为人正直,为官清廉,有“铁面御史”之称,深受百姓的爱戴。
陈云凤是家中的长女,更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她自幼受父亲的影响,酷爱读书,但是她读的并不是什么四书五经,而是历史故事类的书籍,她尤其喜欢王夫之的书。
在封建社会,女子上学甚是罕见,然而陈云凤却认为,即使是女孩子同样应该受到教育,所以在她的坚持下,父母将她送到了刘彦斋先生创办的学堂。
王夫之
在陈云凤读书期间,她还为刘彦斋先生做过一件惊动乡野的“大事”。
1884年,陈云凤的家乡出现了大旱,粮食严重减产,很多农民因为租种了当地刘氏家族的公田,而无力交租。于是大伙儿就要求颇有学识的刘彦斋帮忙写一篇免租的报告。
刘彦斋深知农民的辛苦和不易,当即挥笔洒墨,一篇报告瞬间而成。谁知当众人将报告呈上之后,却引起族长刘伯兆的勃然大怒。
刘伯兆才不管什么天灾人祸,他只想要农民给他交上来的粮食。
于是,刘伯兆立马派人将刘彦斋绑到祠堂,让他在列祖列宗面前认罪。刘彦斋说不忍看到百姓们忍饥挨饿,只是想帮帮他们,并不以为自己的做法有什么错。
刘伯兆听后更是火冒三丈,竟说刘彦斋不知悔改,命人将其带下去重大五十大板。
正在此时,一个响亮的声音响起:“住手!”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在人群中挤出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姑娘,这个小姑娘就是陈云凤。
她上前一步对刘伯兆说:“族长大人,你藐视王法,私设刑堂,滥施淫威,你就不怕吃官司吗?”
族长一看,制止自己实行“刑罚”的竟然是一个小姑娘,不禁藐视地瞟了一眼,说道:“哪里来的黄毛丫头,上别地玩去。”
此时,站在刘伯兆旁边的乡绅连忙上前说道:“族长,她是陈嘉言的闺女。”
刘伯兆一听,顿时愣住了,陈嘉言的闺女?这可是皇上钦点的翰林千金,就算借他刘伯兆十个胆子他也不敢动!
还没等刘伯兆回过神来,陈云凤便接过话:“族长大人,我现在向你提出两个要求:一、立刻无条件释放刘彦斋,向他赔礼道歉;二、根据灾情,为佃户减少粮租。”
刘伯兆听后踌躇不定,陈云凤提的条件他不想答应,但眼前的小姑娘又得罪不起。
正在他犹豫之际,陈云凤竟然私自上前将刘彦斋的绑绳解开,扶着先生走出了祠堂。刘伯兆看着他们离去的背影,也只能自认倒霉。
而陈云凤却因此事得到了百姓们的大力赞扬,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竟然把族长大人说得哑口无言。
这并非全是身份的压制,也有据理力争而得的因素,可见她从小就心地良善,精通事理。
喜结良缘,夫唱妇随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从前那个俏皮可爱的小女孩就褪去了之前的稚嫩,出落成一位亭亭玉立的大姑娘。陈云凤到了该出嫁的年龄。
其实早在陈云凤10岁那年父亲就为她订下了一门“娃娃亲”,对方是夏时济的长子夏绍范,与陈云凤同岁。这门亲事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却门当户对,毫无挑剔。
陈嘉言与夏时济是同窗好友,他们一同考中进士,一同被钦点翰林,两人关系甚密。
同样出身于官宦之家的夏邵范在父亲的熏陶下,不但广读史书,才华横溢,更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与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陈云凤可谓天造地设的一对良人。
在陈云凤18岁那年,母亲将一张红纸摊在她面前,说:“前几天,夏家送来了帖子和彩礼,说过了中秋要把你娶过去,这是娘帮你开的嫁妆单,你仔细看看,还有没有想要的?”
陈云凤虽出身世家,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家闺秀,却不喜女工,不爱金银,只对书籍情有独钟。
所以她对嫁妆单上的物品根本不感兴趣,她只想带走父亲书房里的一些书。
面对女儿这“奇葩”的要求,做母亲的也只能答应,随后,陈云凤在父亲书房里挑了满满两箱子书。
陈云凤就这样带着自己独特的嫁妆进了夏家的门。
夏绍范少年得志,18岁中第,31岁便被光绪皇帝亲授三品顶戴花翎,随后成为秭归的代理知州。
陈云凤也因此被封为诰命夫人,这可是封建社会女性中少有的殊荣。
夏绍范任职期间曾去日本考察公务,在那里他看到了日本的维新改革,开阔了眼界。回国后他写下了《日本官职志》《东游笔记》两本书。
此后,夏绍范深思了清政府统治的弊病,并认识到清政府急需一场彻头彻尾的改革。
后来,夏绍范跟随孙中山先生进行了辛亥革命,成为改革派的先驱。陈云凤深受夏绍范的影响,一如既往地支持着丈夫的革命事业。
武昌起义时,夏绍范任南漳知县,他带领武装队伍归附新政府,但是却遭到一些守旧势力的反对。
他们召集了一些不明就里的社会混混,并释放了一些监狱里的囚徒,让他们聚集在县衙门前聚众闹事,嚣张跋扈。
在处境十分危急的情形下,陈云凤挺身而出,将闹事的众人喝退,并将带头闹事的首领抓拿归案。
就这样,一场闹剧被陈云凤完美地平息。后来,此事被写入地方志,并流传至今。
1914年,年仅45岁的夏绍范因病去世。陈云凤和夏绍范夫妇一直夫唱妇随,恩爱有加,但仅携手二十余年,便天人两隔,实为惋惜。
两代教育,两极分化
在丈夫去世后,陈云凤带着7个儿女回到了湖南衡阳,和公公夏时济居住在一起。
夏时济是清朝官员,一直受封建思想的侵染,属于一个典型的保守派。
在辛亥革命之后,他不想接受新政,直接辞官回到衡阳老家,依然写着一些不合时宜的老旧古文。
在教育孩子方面,夏时济依旧时常给陈云凤的儿女们讲四书五经,但孩子们对此并不感兴趣,总是在听课时睡着。
待被夏时济发现,总少不了挨一顿打。每次从书房传来孩子们的哭声,陈云凤就知道了:公公又在惩罚孩子们。
每到此时,陈云凤十分心疼,她就会过去,将公公劝走,自己来教孩子们。
陈云凤与公公恰恰相反,她接受新思想,支持各种新政改革,对于教育子女方面依旧如此。
她经常给孩子们讲一些爱国将士精忠报国的故事,比如“岳母刺字”“头悬梁锥刺股”等,让孩子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孩子们每次听母亲讲故事都十分入神。
在母亲的悉心教育之下,孩子们个个心存爱国之心,尤其夏明翰,经常作诗以表达心中所想。
1918年,吴佩孚占据衡阳,他想拉拢清朝遗老以扩大自己的势力,于是找到了夏时济,并赠送给他几个大字“德盖衡岳誉满湘南”。
对于吴佩孚的举动,夏时济竟然感激涕零,将这几个大字装裱起来,挂于正厅。
陈云凤对公公此举有所不满,她认为公公太过迂腐,吴佩孚作为军阀,杀人无数,罪行昭著,怎么可以将他的字挂在祖宗灵位之上。
吴佩孚
后来,夏明翰看到了挂在家中的大字,竟然一气之下将它撕了下来,并写了一首讽刺诗:“眼大善观风察色,嘴阔会拍马吹牛。手长能多捞名利,身矮好屈膝叩头。”
夏时济见状,气得破口大骂,竟扬言要打死这个逆子。
于是,抄起一根胳膊粗的木棍,便向夏明翰打去。陈云凤见状赶紧上前拦住,这才让夏明翰免于一场毒打。
在陈云凤的教育之下,孩子们都成长为拥有新思想的新青年。1919年,夏明翰参加了“砂于会”和“么社”,他常带一些革命进步书籍回家,母亲陈云凤便和孩子们一同看,一同进步。
当“五四”运动的风暴席卷衡阳时,陈云凤的几个子女都加入到革命中,开始反对日货。
他们不但将当地富豪官绅们家中存留的日货全部翻出销毁,连自己爷爷的日货也尽数烧掉。
当地官绅气得浑身发抖,于是找到夏时济,历数了夏家子女的“罪行”,夏时济听后,火气上冲,命人将夏明翰囚禁起来,准备沉塘。
陈云凤见大事不好,知道儿子这次在劫难逃,于是便设法让夏明翰逃出了夏家。后来夏明翰远走长沙,跟随毛泽东开启了新的革命事业。
接着,陈云凤也带孩子们离开了夏家,她另找了一个住处,过起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他们终于摆脱了封建家庭的束缚,开始了新的生活。
参加革命,满门英烈
1921年,夏明翰带毛泽东到衡阳参加革命活动,陈云凤有幸见到了毛泽东。次年,衡阳成立了县议会,而陈云凤则被推选为县议员,她由此成为衡阳第一个参政的女性。
在就职演讲中,陈云凤曾说:“当今外侮日炽,国势机弱,贪污横行,生灵涂炭,非共产主义莫可医也!”
陈云凤是这样说的,她同样是这样做的。她将自己的孩子都送去参加革命,听从共产党的领导。因为她坚信,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拯救中国。
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反革命战争,开始对革命志士大肆抓捕屠杀。因陈云凤的几个子女都参加了革命,所以亦成为悬赏通缉的对象。
夏明翰悲愤之中写下:“越杀胆越大,杀绝也不怕。不斩蒋贼头,何以谢天下!”继而坚定地与国民党进行斗争。
1928年,成为陈云凤人生中最悲痛的一年,她的7个子女中有4个壮烈牺牲。
1928年1月10日,陈云凤的三子夏明霹因为秘密制造武器被敌人发现,遂被国民党抓捕。
两天后,不足20岁的夏明霹在武演坪刑场英勇就义,当时他被敌人折磨的遍体鳞伤。
同时被捕的还有陈云凤的长女夏明玮和自幼失聪的小儿子夏明霁。但最后因敌人没有找到罪名被释放,可是已经在狱中被毒打和摧残得不成人样。
夏明霹
3月18日,夏明翰因被人出卖入狱,在狱中,他即使经受了残酷的折磨,仍没有透露一丝情报。
夏明翰知道自己难逃此劫,于是分别给母亲、妻子和大姐写下几份家书,表达了自己视死如归的决心。
夏明翰在给母亲的信中写道:“在我和弟弟妹妹投身革命的关键时刻,你给了我们精神上的关心、物质上的支持。
亲爱的妈妈,别难过......儿女不见妈妈两鬓白,但相信你会看到我们举过的红旗飘扬在祖国的蓝天!
在给妻子郑家钧的信中如此说:“同志们曾说世上惟有家钧好,今日里才觉你是帼国贤......抛头颅、洒热血,明翰早已视等闲......红珠留着相思念,赤云孤苦望成全,坚持革命继吾志,誓将真理传人寰!”
夏明翰还对大姐写道:“大姐为我坐牢监,外甥为我受株连。我们没有罪,我们要斗争......
我一生无憾事,只认定共产主义这个为人类解放造幸福的真理,就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甘愿抛头颅,洒热血!”
从几封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夏明翰对革命意志的坚定信念。3月20日,夏明翰被押至刑场英勇牺牲,继而留下了流传千古的《就义诗》。
郑家钧和夏明翰
1928年1月,陈云凤的次子夏明震和朱德、陈毅组织了“湘南暴动”,这让蒋介石惶恐不安,于是蒋介石派出军队进行“围剿”。
3月21日,也就是夏明翰牺牲的第二天,郴县县委在郴城城隍庙召开群众大会,会上一部分早有预谋的反动分子冲上台开始大肆砍杀,夏明震在此次暴乱中英勇牺牲,年仅22岁。
陈云凤的次女夏明衡曾在衡阳组织暴动起义,后来因起义失败被国民党追捕,之后她藏到长沙一个乡村,开始教学活动。
同年6月,她的行踪被敌人发现,在被追捕过程中她跳湖光荣牺牲,时年26岁。
夏明震
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陈云凤便失去4位子女,其中夏明翰年龄最大,也还不到28岁。亲人的离世让陈云凤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打击。
陈云凤实在无法面对伤心之地,独自回到了衡阳老家礼梓山。在老家,她创办了一座学堂,继续为培养“革命后代”做着贡献。
她在衡阳有一些名气,有些人曾想为她提供帮助,但都被她一一拒绝。
她说:“我夫死儿亡,不祥极矣。且已风烛残年,行将就木。君等青云发达,还是远我为好!”
于是,陈云凤开始闭门谢客,不问世事,只在家吟诗颂词,与几间简陋的房屋为伴。
夏明衡
1944年,日军侵占衡阳,已经75岁高龄的陈云凤再次挺身而出,为抗日将士募捐。
后来,因无法抵挡日军的侵略,衡阳失守,然而陈云凤却无所畏惧,勇敢面对敌军的刀枪,表现出一种大无畏的民族气节。
1946年,陈云凤走完了她的一生,享年76岁。但令人遗憾的是,她未曾看到五星红旗飘扬在祖国的蓝天下。
陈云凤一生培育了7个子女,各个都曾行走在革命的一线,有4位壮烈牺牲,可谓满门忠烈。正是因为拥有了一位伟大的母亲,才孕育出一代英雄的子女。
参考资料
[1]《党员之友》,《你会看到我们举过的红旗飘扬在祖国的蓝天——夏明翰致母亲陈云凤》
[2]《中国老区建设》,《夏明翰的弟弟妹妹也是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
[3]《湖南档案》,《夏明翰的母亲陈云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