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上午好,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麻城明末一心为民的清官梅之焕。
梅之焕:字彬父,号长公、信天居士。明末黄州府麻城县沈家庄村人,善于骑马射箭。明万历三十二年中进士,官至七省经略。由翰林院庶吉士迁吏科给事中。崇祯初年官至右佥都御史为甘肃巡抚,镇守边疆有赫赫战功。
从前,麻城向上捐粮,全是肩挑背驮,直接送往黄州府。在这百多里的小路上,不知要翻过多少高山峡谷。其中最高的山,就是天井山,它的路既狭窄又陡峭,人挑着担子一上一下累得骨头散了架,翻这座山的时候,总要累死摔死一些人。
梅之焕知道后,马上呈奏皇帝,说麻城人无论如何不能再捐粮了,应该想别的法子。皇帝不理解他的意思,问为什么。他说:“我们麻城的粮总是送往黄州府的,那条山路,十分难走,经常有人累死摔死。百姓中流传着这样的歌谣:'麻城有座天井山,离天只有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你说难不难?’”皇帝听了,十分惊奇,天下哪有那么高的山?他要打发京兵去探个虚实。如果真有其山,麻城就免交捐粮,如果欺哄圣上,不光要增粮加税,还要将梅大人削职为民。
皇帝派出的那两个京兵,经过数十日的奔波,才来到麻城的天井山脚下,人已相当疲劳,当晚就投宿在一户农民家里,清早一起来就打点行装,开始登山。
正好,头天夜里下了一场大雨,清晨雨雾茫茫,山峰真好象是插进了云天。两个京兵糊里糊涂地向上攀着,爬着,山路狭陡泥泞,好不吃力。
他们快爬到半山腰的时候,发现一位白胡子老头,坐在—块大石头上歇着,面前放着一挑新草鞋。那老人温和地问“二位相公哪道而来,哪道而去?”两个京兵立刻停下来,如此这般地对老头说个清楚明白。老头说:“既然特为爬此山而来,为何只穿一双布鞋呢?”两个京兵惊奇地反问道:“翻这座山,未必还要穿破几双鞋不成?”老人笑了笑,说:“那当然,你们看我脚上穿的是一双新布鞋,还要带上这满满一挑草鞋,不把这些鞋穿破,是翻不过这座天井山的。”
“你老总不会是哄人的吧?”
“说哪里去了,我这胡子拖在地上,土已堆到眉毛上去了的人,哄你们做么事?”
“了了呀,我的天!要真是这样的话,我们又何必去费那冤枉力呢?等那挑草鞋穿完了,还不得走个一年半载!”他们车身打转,回京城启奏皇帝。从此,麻城就不再交捐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