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尔诺贝利地下,形似象脚的熔毁炉芯,时隔多年怎么复燃了?

2022年07月05日10:37:21 历史 1997

切尔诺贝利废弃核电站的地下,竟然有一只“象脚”,这是怎么回事?

更让人费解的是,该“象脚”竟然还会复燃

这只“象脚”从何而来,为何令各方科学家们如此担忧?

切尔诺贝利地下,形似象脚的熔毁炉芯,时隔多年怎么复燃了? - 天天要闻

切尔诺贝利事故后的航拍

一切都要从1986年那天说起,因为一场核电站事故,这里诞生了一条“象脚”。

虽然形状像大象的脚,实际上这与大象没有任何关系,确切地说,这只脚比大象还要厉害。

让我们回到30多年前的那场事故,究竟发生了什么,才会有一只“象脚”出现。

切尔诺贝利地下,形似象脚的熔毁炉芯,时隔多年怎么复燃了? - 天天要闻

被荒废的切尔诺贝利城市

巨大核爆

1986年4月26日,这是一个让全世界感受到疼痛的日子,位于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了爆炸。

爆炸瞬间炸毁了核电站的防御体系,导致核燃料发生了泄露。

一时之间,以切尔诺贝利为圆点,方圆30公里的范围内,弥漫着辐射的尘埃。

核事故造成当天值班的31个人当场死亡,并感染了周围200多名员工

之后辐射蔓延,且一直持续,在过去30年的时间里,有9万人因它而死,27万人患上癌症

切尔诺贝利地下,形似象脚的熔毁炉芯,时隔多年怎么复燃了? - 天天要闻

如今的切尔诺贝利

直到今天,爆炸产生的辐射仍未散去,科学家们每年都要监察切尔诺贝利的辐射量

经过探查发现,核电站的地表只剩下了5%的核燃料

这并不是说它们都消耗完了,而是都转移到了地下!在切尔诺贝利的地下,出现了一条“象脚”。

它是核燃料与水泥、泥土的混合体,是一只有辐射的“象脚”。

科学家们为这只“象脚”起名叫做克雷姆

切尔诺贝利地下,形似象脚的熔毁炉芯,时隔多年怎么复燃了? - 天天要闻

象脚克雷姆

当年切尔诺贝利电站的核爆炸威力是广岛核爆的400倍以上,一瞬间产生的高温,超过了平日里核反应堆的承受极限

于是,核反应堆的下底被直接烧穿,导致里面的核燃料,主要是铀-235,顺着被烧穿的漏洞流入了地下

然而此时的地下已经被烧成了熔融状态,宛如岩浆,铀-235被这些熔融状态的岩石、水泥包裹了进去。

之后反应堆逐渐冷却,那些漏掉流出来的“岩浆”开始冷却,最终形成了像大象脚的固态物质。

切尔诺贝利地下,形似象脚的熔毁炉芯,时隔多年怎么复燃了? - 天天要闻

爆炸后的切尔诺贝利

也就是说“象脚”本质上是水泥、地层岩石被烧化之后混着铀-235的组合体,成为了新的“铀矿”。

里面的铀-235依旧处于半衰期,所以“象脚”含有辐射

切尔诺贝利发生之后,苏联修了一座水泥棺材,将整个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罩上,防止辐射继续向空气中扩散。

而“象脚”也被埋在了核电站的地下。

然而,在一次例行的检查中,科学家发现,“象脚”在这30多年的时间里,内部一直在继续反应,热量在堆积,很有可能某一天复燃!

切尔诺贝利地下,形似象脚的熔毁炉芯,时隔多年怎么复燃了? - 天天要闻

进入辐射区的工作人员

“象脚”复燃

经过对比“象脚”30多年前的照片,科学家们发现,它的形状发生了变化,说明它仍然处于熔融状态,只不过比起当初它被烧成“岩浆”,可塑性差了一点

但是不排除它重新变回“岩浆”的可能,因为整个核电站实际上从来没有停止过反应

为何“象脚”在30多年后还会复燃呢?

科学家解释,原因在于罩着核电站的“棺材”在这些年的风吹日晒中,出现了裂痕,导致雨水渗透进了核电站里面。

切尔诺贝利地下,形似象脚的熔毁炉芯,时隔多年怎么复燃了? - 天天要闻

切尔诺贝利的“棺材”

核电站采用的是核裂变反应,利用中子轰击重原子导致它们分裂成更小的原子

过程中产生的中子继续下一步反应,环环相扣,就和链条一样,又称为“链式反应”。

核电站使用的水是重水,里面含有氢的同位素氘和氚。然而氢作为元素之首,它的原子和中子质量相当,这导致氢原子本身可以被当做中子使用。

渗透进来的雨水,它的氢原子正在参与反应,一旦引燃链式反应,废弃的反应堆就会死灰复燃

所以当务之急是修复水泥“棺材”的裂痕,让雨水停止渗透,让里面的核燃料静静完成反应。

切尔诺贝利地下,形似象脚的熔毁炉芯,时隔多年怎么复燃了? - 天天要闻

链式反应

然而,有科学家担忧,即便修复了“棺材”,那些漏进去的水不会一时半会儿蒸发掉,它们依旧停留在里面。

这些残留的水,很有可能就引发了反应。

当年“象脚”还是熔融态的时候,为了防止它流向更远的地层,400多名工人冒着生命危险,用45天修建了一个冷却装置,让“象脚”停止流动。

切尔诺贝利地下,形似象脚的熔毁炉芯,时隔多年怎么复燃了? - 天天要闻

参与抢修的工人

因此科学家们计划,将当初的冷却装置改造为加热装置,让残存在内部的雨水蒸发,跑到“棺材”的上方,利用现在的裂缝,让其扩散到空气中去

但是这样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那就是这些水蒸气很有可能带着辐射,释放到空气中会随风飘向人群。

所以,“象脚”现在成为了一个烫手山芋,似乎怎么处理都不是最完美的方法。

切尔诺贝利地下,形似象脚的熔毁炉芯,时隔多年怎么复燃了? - 天天要闻

象脚所处的环境

复燃的危害

如果任由雨水参与反应而不去管,那么核电站会发生第二次爆炸,罩着它的“棺材”会直接被炸碎、炸飞

辐射再一次进入到空气中,顺着风飘向北欧和西欧地区,整个欧洲都会笼罩在辐射之下

当初因为切尔诺贝利的辐射,导致超过30万人患上癌症,如今已经有9万多人去世,剩下的27万多人还在饱受癌症的折磨。

切尔诺贝利地下,形似象脚的熔毁炉芯,时隔多年怎么复燃了? - 天天要闻

切尔诺贝利的位置

这一次若是再复燃,造成第二次爆炸,按照现在东欧地区的人口数目,受害者很有可能翻倍。

核辐射最大的危害就是会导致细胞内的DNA发生突变,最普遍的就是癌变

癌细胞的前身是人类的正常细胞在辐射的诱变下,变为不老不死的癌细胞,无限分裂。

由于癌细胞是永生的,永远存在,因此它会挤占正常细胞的生存空间、抢占它们的营养,更重要的是,破坏免疫系统,让虚弱的人体患上其他疾病。

切尔诺贝利地下,形似象脚的熔毁炉芯,时隔多年怎么复燃了? - 天天要闻

癌细胞

最终,人在多种疾病的折磨下死去。

2021年,科学家检测发现,“象脚”所在的地下空间,中子浓度比起四年前上升了一倍,似乎复燃已经近在眼前,情况刻不容缓。

可以说现在的人类是腹背受敌,因为我们面对不止一处核污染。

切尔诺贝利地下,形似象脚的熔毁炉芯,时隔多年怎么复燃了? - 天天要闻

原子的结构

核威胁

2011年日本发生9.0级地震,继而引发了海啸福岛核电站发生了损坏,出现了核泄漏

十年之后的2021年,福岛核电站宣布将含有核废料的废水排放入海。

现在切尔诺贝利的核废料面临再次爆炸的危机,人类终究如爱因斯坦所说,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

核辐射的影响是持续的,并且只要是DNA结构的物质,都会受它的影响,这不分生物形态的高级或者低级年轻或者古老

切尔诺贝利地下,形似象脚的熔毁炉芯,时隔多年怎么复燃了? - 天天要闻

核废水

想象一下辐射让某种细菌或者病毒发生了变异,整个世界都不好了。

核能被誉为新世纪的能源,它比起传统的化石能源产能更高,且原料更容易获得。

尤其是核聚变,所用的原材料是氢原子,这是地球上最不缺的物质,满大海都是。

然而,核能却非常可怕,它的使用必须遵守严格的要求,一丝丝泄露都是致命的。

不管是聚变还是裂变,都会产生辐射,这是无法避免的

切尔诺贝利地下,形似象脚的熔毁炉芯,时隔多年怎么复燃了? - 天天要闻

核电站

并且目前的核能全部都是不可控的,也就是说没发生事故都是运气好,一旦发生了,那就是万劫不复的灾难。

而人类对核的应用还不止于此,核作为目前威力最大的武器,全球一共有2万多颗核弹头

如果它们一起引爆,那么地球会被炸掉一层皮,然后地球会自己自愈,但是人类恐怕没机会自愈了。

切尔诺贝利地下,形似象脚的熔毁炉芯,时隔多年怎么复燃了? - 天天要闻

危险的核辐射

核能就像悬在人类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我们享受了它所带来的好处,那么就要承担它所造成的后果。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聚焦武汉地铁隧道一线,汉阳市政首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 天天要闻

聚焦武汉地铁隧道一线,汉阳市政首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极目新闻记者 黎先才 通讯员 陈晓玉 袁晓雪近日,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在北京举行召开。极目新闻记者获悉,武汉市汉阳市政参与的“隧道重大地质灾害源探测评估及处置关键技术”科技成果获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荣誉证书该项科技成果是汉阳市政联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高校、科研...
中央决定,孙志禹、李富民履新! - 天天要闻

中央决定,孙志禹、李富民履新!

中央决定,孙志禹履新 6月26日,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有限公司召开领导班子(扩大)会议,宣布了党中央关于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任职的决定:孙志禹同志任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党组副书记。公开信息显示,孙志禹,男,汉族,1968年5月生,吉林梨树人,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严守党的组织纪律《老八路的底气——赵予征》 - 天天要闻

严守党的组织纪律《老八路的底气——赵予征》

老八路的底气——赵予征点击收听:撰  稿:段  裕、叶  刚配  音:周  莉    1951年9月,中央军委决定从驻新疆的一兵团六军选调干部组建西北军区空军司令部,那个时候人民解放军进疆部队正准备集体就地转业,很多指战员对新组建的人民空军心驰神往。六军十七师四十九团政委赵予征就是其中之一。赵予征趁着赵予征来...
一批不同年代金银锭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 天天要闻

一批不同年代金银锭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据新华社消息,中国国家博物馆日前举行唐末—五代、清、民国金银锭入藏仪式。左为唐末-五代“绍”字五十两银锭,右上为清代“湖北盐厘局薛永升”五十两银锭,右下为民国时期官方造币厂生产的金锭。(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唐末—五代“绍”字五十两银锭,保留了船形锭的原始状态,使今人可以直观了解此历史阶段大宗商业交易的...
中国海警5年来海上缴获毒品超8吨、制毒物品超2吨 - 天天要闻

中国海警5年来海上缴获毒品超8吨、制毒物品超2吨

新京报讯 据中国海警消息,作为海上禁毒的主力军,近年来,中国海警局以“净海”“净边”“禁毒两打两控”等缉毒专项行动为有力抓手,以遏制毒品和制毒物品海上走私通道为主攻方向,重拳打击惩治涉海毒品犯罪活动。2019年6月至今,各级海警机构海上缴获毒品8.729吨(冰毒3.066吨、氯胺酮2.136吨、可卡因2.322吨、大麻0.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