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年毛主席赴川视察,期间发现一物,随即吩咐身边人:要全国推广

2022年07月05日08:46:22 历史 1080

1958年3月16日,成都老西门外的一家名为“金牛宾馆”的酒店门口左右,两名骑着自行车,在此已经等候一个多星期的县委书记,面色皆透漏着焦灼之意。细看之下,还能从两人焦灼的脸庞上,看出来一丝暗中较劲的意味儿。

下午五点左右,在宾馆外已经等了一天的两人,本以为这一天又是无所收获时,突然听到了似有似无的汽车启动声。瞬间,无精打采的两人,像打了鸡血一样,努力地伸着头往大门内看去。过了没一会儿,果真有几辆汽车驶了出来,而车队中的第一辆汽车内,坐着的正是毛主席和四川省委书记李井泉。

汽车出来了,往哪个方向去,便是这两名县委书记,等候多时想要的一个结果。

就在汽车驶出大门的那一刻,坐在主席身旁的李井泉出声询问道:“主席,咱们往哪边走?”而毛主席显然并不纠结这个问题,只见毛主席大手一挥,指向了右边。

毛主席的随意一指,却成为了郫县红光社发光放彩的关键一指,开启了红光社新的篇章。

58年毛主席赴川视察,期间发现一物,随即吩咐身边人:要全国推广 - 天天要闻

两名等候多时的县委书记,是在李井泉的安排下在此等候的,为了让县委书记第一时间得知毛主席去何处视察,以便赶在毛主席等人到之前,做好一切准备。

两位来自不同县区的县委书记,每日都在期盼着毛主席到自己所在的县区视察,此举对于整个县区来说都是极其荣幸的。这两个县区方向,刚好在金牛宾馆的一左一右,而毛主席所指的右边正是郫县方向。

等了这么多天的郫县县委书记刘致台,在见到汽车驶向右边的那一刻,心中吊起的石头,瞬间落了地,连忙跨上自行车,赶回去准备迎接毛主席,一路上,刘致台的内心都是激动不已的,深知自己县区的农户这么长时间的努力成果,终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展示机会。

一、“老百姓说的话才算”

大概过了一个小时,毛主席一行人来到了郫县合兴乡的红光农业合作社,此时,正值成都大坝上风景极佳时期,为了能够让毛主席好好欣赏一下风景,行车速度自然放慢了不少,等到毛主席等人感到之时,周围的群众早已聚集到道路两侧,好不热闹。

“毛主席好!毛主席好!”在毛主席踏出车厢的那一刻,此起彼伏的招呼声便再也没断过。毛主席的回应,便是发自内心的微笑和不断地挥手示意。

58年毛主席赴川视察,期间发现一物,随即吩咐身边人:要全国推广 - 天天要闻

紧接着,在红光社长和郫县县委书记的引导下,毛主席等人进了旁边的一条小路,还没等红光社长周桂林开口介绍,毛主席就抬手打断并说道:“你们先带我就近看一户人家吧。”

“好,好,好。”紧张极了的周桂林连忙止住嘴,伸出手,带着毛主席走进了手边的一个社员院落里。

这个院落很是素净,几间小的茅草屋,院子里种着些竹子,收拾得很是妥当干净,是个典型的川西农家院落。

嘈杂的众人,等到毛主席走进这个院落后,便止了脚步,在院外等着再看一下毛主席尊荣。而毛主席等人,也是直奔堂屋,毛主席并未让周桂林提前进去打招呼,而是自己主动上前。本来就是临时决定进这个院落的,再加上并没有提前通知,所以,这家院子的主人温大娘对于外面闹腾腾的情况一无所知。

“大娘,你好啊!”还没等坐在堂屋的温大娘反应过来,毛主席就已开了口,热切地打着招呼。

“诶,你好啊,同志,您这是从哪来的?”谁知这个温大娘竟没有认出毛主席来,只是以为眼前的这个操着外地口音的人,是一位从外省来的领导。

“哈哈哈,我该说是湖南来的,还是北京来的呢!”温大娘唐突的询问,反倒令毛主席亲切不少,甚至笑着开起了玩笑。

58年毛主席赴川视察,期间发现一物,随即吩咐身边人:要全国推广 - 天天要闻

反观周桂林和刘致台等当地领导紧张地头冒冷汗,毛主席和毫不知情的温大娘却很是放松。

习惯了给客人让烟的温大娘,在毛主席说话的空档,便顺手将手中的水烟筒递了过去,敬了个烟。毛主席也没避讳,反而很是随手地就接过了水烟筒,没吸但拿在手中摆弄着。

一旁的周桂林等人,时刻关注着毛主席和温大娘,见此,便打算开口解释,“主席,这……”话还没说出口,就被毛主席再次抬手打断了,周桂林只好把话咽进肚子里。

“大娘啊,咱们摆一摆龙门阵好不好?”摆弄着水烟筒的毛主席,坐在椅子上,很是随便地便挑起了与温大娘的话头。

毛主席这样一说,温大娘当即就来了兴致,坐直了腰,等着毛主席接着说下去。

“你家里有几口人啊?拢共有几个劳动力啊?您和您家里人都入社了没有,都是什么时间入的社呢?”一连串抛出的问题,便可见毛主席对群众和农业社的重视程度。

等到温大娘将所有问题回答个遍,很是满意温大娘回答的毛主席,再次开口询问,“那你们这一家一年分多少粮食啊?”

关键的问题终于问出了口,站在一旁的周桂林,尽管内心没有顾虑,却还是紧张得不得了,生怕温大娘说出惊人的话语。

58年毛主席赴川视察,期间发现一物,随即吩咐身边人:要全国推广 - 天天要闻

“有几百斤呢!”见领导一问粮食,温大娘再次挺直了腰板,要知道,这几年分的粮食,年年都有存粮,年年都吃不完呢!

“四百五十斤。”实在是忍不住了的红光社副社长,不顾旁边周桂林的眼神阻挠,插了一句嘴,毕竟这关系着他们红光社的未来。

“我不听他们的,干部说的不算数,老百姓说的才算数。大娘你放心说,分的粮食够吃吗?”显然,此时百姓说的话才是毛主席关心的,毛主席一挥手,就让红光社副社长闭了嘴。

毛主席一直就担心基层干部为了表面工作不说实话,使得老百姓跟着受罪,所以,毛主席一直坚持听老百姓自己说的话。这也是为何毛主席要坚持深入群众,进行实地调查的原因。

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正如魏征唐太宗所说的这句话: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为人君者,需广泛听取意见,这样一来宦官才不敢蒙蔽,底层百姓的真实情况才能够真正被反映上来,问题才能够得到解决。

古往今来,太多君王成功与失败的鲜明例子,而一向强调,党员干部要采用社会科学的方法,抛却“本本”,实事求是的毛主席,更是将调查研究这一项细分为了归纳和演绎两种方法,只为求得调查研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在此次来到成都召开会议之前,于2月18日,在颐年堂,毛主席主持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正是这次会议,毛主席主动提出去年于南宁开会参加人员地区上分布不均的不足,并提出了到成都开会弥补去年的缺失。

58年毛主席赴川视察,期间发现一物,随即吩咐身边人:要全国推广 - 天天要闻

除此之外,会议中,毛主席还重点提到了打掉官气等针对领导风气的问题:“不管官做到多大,职称多高,即使是当上了部长、总理、甚至是主席,都不能飘飘然,自始至终都需以劳动者的姿态出现,这样才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之后,在回顾《农业40条》时,毛主席再次借机着重强调:“没有实际工作经验是写不出来报告的!”

不偏信,不全信,自始至终都是毛主席坚持贯彻的准则,注重到基层调查研究,坚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坚持调查研究一竿子插到底的调查作风。毛主席这种一心为民的赤心,是千百年来君主、领导人从未拥有过的。

三、“红光社”彻底轰动全国

然而,毛主席这次的成都之行,收获不仅如此,其中一个“打破碗花花”,一时之间成为了全国炙手可热的“大明星”。

在温大娘家里谈话的功夫,毛主席便已将温大娘家里的情况了解的差不多了,不大的屋子,简陋的桌椅,打理的却很是整洁,见此,毛主席问道:“大娘,您知不知道除四害?”

“除四害?那算什么?我们这可是除七害!”谁知温大娘竟一脸骄傲地这样回答。

58年毛主席赴川视察,期间发现一物,随即吩咐身边人:要全国推广 - 天天要闻

“除七害?这七害,都有哪七害呐?”这一下子就勾起了毛主席的兴趣。

“老鼠,麻雀,蚊子,跳蚤,苍蝇,臭虫,还有偷油婆。”温大娘见毛主席竟不知道7害是啥,当即就掰着手指头,把7害一个个介绍一下。

“偷油婆?”前六害毛主席都知道,这偷油婆是什么,毛主席还真是第一次听说。见毛主席一脸不解,站在一旁的周桂林终于有机会开口说话了,“主席,这偷油婆就是蟑螂。”凑在毛主席耳边,周桂林小声地解开了毛主席的疑惑。

了解到哪七害的毛主席,点点了头,示意自己明白了。然而,毛主席接下来的一句话,竟引得温大娘站起身,让众人“搜家”。

“大娘,您家里还有偷油婆吗?”毛主席随口问道。

“我家里!不可能有的!不信的话,你们尽管找!”

见温大娘误会了自己话里的意思,如此激动,毛主席大笑着说,“大娘,您误会了,我不是说您家里不干净,我还想请教一下,这蚊虫苍蝇是怎么被您消灭的呢?”

“我就是把那打破碗花花捣碎,泡到水里,给它放到家里的各个犄角旮旯、粪坑啥的里面,不管它是什么蚊子、苍蝇啊,过不了多大会儿,都被杀得一干二净。”一边说着,温大娘还一边用手比划着。

58年毛主席赴川视察,期间发现一物,随即吩咐身边人:要全国推广 - 天天要闻

这一说,直接彻底勾起了毛主席内心的疑惑,“这究竟是什么花花,这么有用,竟是这么多害虫的克星!”

说着说着温大娘,就站起身,从柜子底下拿出了一捆看起来跟野草一样的东西,“同志你看!这就是打破碗花花!别看这一小捆,它可能消灭好多害虫的!”

“这为什么叫做打破碗花花?是这花能打破碗吗?”毛主席从温大娘手中接过来,细细看了起来。

“是这样的,主席。因为这种花根部有毒,家里大人怕小孩子误食中毒,就编了个“摘了这个花,就会打破碗,打破碗就没饭吃”的瞎话来糊弄小孩子的。一来二去,这个花就被叫成了打破碗花花。”一旁的农村工作部长潘兆清连忙接过话解释。

听到这,毛主席起了身,向温大娘道了别,很是喜悦地向旁边众人说道:“这是一个重大发现!要全国推广!”

手中握着打破碗花花的毛主席,喜不自胜,突然他抬起头,点了点身边的植物专家梁禹久说道:“你晚上回去写一篇稿,最好明天完成,后天审过稿子之后,最晚大后天登报!我要让全国人民都知道这个‘打破碗花花’!”

58年毛主席赴川视察,期间发现一物,随即吩咐身边人:要全国推广 - 天天要闻

随着,3月19日,《四川农民日报》发表的一篇关于打破碗花花除害虫的文章之后,郫县的红光社进入了全国人民的视野,一时之间,成为了全国出了名的农业社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严守党的组织纪律《老八路的底气——赵予征》 - 天天要闻

严守党的组织纪律《老八路的底气——赵予征》

老八路的底气——赵予征点击收听:撰  稿:段  裕、叶  刚配  音:周  莉    1951年9月,中央军委决定从驻新疆的一兵团六军选调干部组建西北军区空军司令部,那个时候人民解放军进疆部队正准备集体就地转业,很多指战员对新组建的人民空军心驰神往。六军十七师四十九团政委赵予征就是其中之一。赵予征趁着赵予征来...
一批不同年代金银锭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 天天要闻

一批不同年代金银锭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据新华社消息,中国国家博物馆日前举行唐末—五代、清、民国金银锭入藏仪式。左为唐末-五代“绍”字五十两银锭,右上为清代“湖北盐厘局薛永升”五十两银锭,右下为民国时期官方造币厂生产的金锭。(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唐末—五代“绍”字五十两银锭,保留了船形锭的原始状态,使今人可以直观了解此历史阶段大宗商业交易的...
中国海警5年来海上缴获毒品超8吨、制毒物品超2吨 - 天天要闻

中国海警5年来海上缴获毒品超8吨、制毒物品超2吨

新京报讯 据中国海警消息,作为海上禁毒的主力军,近年来,中国海警局以“净海”“净边”“禁毒两打两控”等缉毒专项行动为有力抓手,以遏制毒品和制毒物品海上走私通道为主攻方向,重拳打击惩治涉海毒品犯罪活动。2019年6月至今,各级海警机构海上缴获毒品8.729吨(冰毒3.066吨、氯胺酮2.136吨、可卡因2.322吨、大麻0.778...
董卓,曾经也是个有勇有谋的人, 并没有演义中那么无能 - 天天要闻

董卓,曾经也是个有勇有谋的人, 并没有演义中那么无能

董卓,作为东汉末年的一位重要政治军事人物,其形象在后世的文学和历史记载中往往被赋予了诸多负面标签。然而,如果我们深入挖掘历史文献,尤其是《后汉书》和《三国志》等史书,可以发现董卓早年的形象与性格并非如《三国演义》中那般单一和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