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与河南人:封丘人崔希彦,主席著文介绍,在家长谈一起吃饭

2021年09月30日21:42:09 历史 1712

1958年春天,毛主席在到南方视察的飞机上,看到了由中共新乡地委呈送上来的《一个苦战二年改变 了面貌的合作社》的报告,文章是封丘县委介绍应举社渡荒救灾的情况和经验。

毛主席与河南人:封丘人崔希彦,主席著文介绍,在家长谈一起吃饭 - 天天要闻

毛主席看后浮想联 翩,4月15日,他于广州挥笔写下了著名的篇章《介绍一个合作社》。6月1日,在中共中央理论刊物《红旗》创刊号首篇位置上发表之后,立即在全国引起了震动,应举社一时间成了社会舆论的热点,封丘县一夜爆红,享誉大江南北,崔希彦,这个封丘的农民,也被全国人民所认识。

应举农业合作社位于封丘县城西部,全社有204户,1074口人,这里常年遭受自然灾害,多数农民外出逃荒。1956年以来,应举社在社长崔希彦、支部书记崔若谷带领下,摆脱了贫困,并成为全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

毛主席与河南人:封丘人崔希彦,主席著文介绍,在家长谈一起吃饭 - 天天要闻

1958年5月,崔希彦到北京参加第四次全国民政工作会议,北京许多单位纷纷邀他去作报告。演讲中,崔希彦口若悬河,出语不俗,三言两语就能把人们的热情点燃起来。听众鼓掌、欢呼、写条子,说“崔希彦的报告使我们看到了新人的成长,看到了劳动农民的智慧和光芒”。在北京大学,数以万计的听众冒雨聆听崔希彦的演讲直到凌晨一点。当崔希彦离开时,人们潮水般地围上去,争相一睹这个来自河南充满智慧的农民的风采。

报告这么受欢迎,崔希彦做梦也想不到。他文化水平不高,只上过三年私塾。后因生活所迫,到开封相国寺学说书。他天资聪颖,现炒热卖,结果却技高一筹,语惊四座。

毛主席与河南人:封丘人崔希彦,主席著文介绍,在家长谈一起吃饭 - 天天要闻

崔希彦在京城的走红也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6月14 日下午,毛主席在中南海亲切接见了崔希彦,同去的还有内务部救济司长熊天荆、河南民政厅长施德生、封丘县长张剑南。 毛主席同崔希彦等人握手,又给大家沏茶、递烟。“你在政协那个报告我看了,作得好啊。”毛主席对崔希彦说,“你用你们应举社的实际,给那些大知识分子上了非常生动的一课。”1958年,中国刚有电视。毛主席正是通过这最现代化的宣传工具,看到这精彩一幕的。

“其实,我没读过几年书。”崔希彦说,“论学问,那天下边坐的,都是我的老师。”

“不。”毛主席道,“你很有智慧。你的话,讲得很好么。”

毛主席与河南人:封丘人崔希彦,主席著文介绍,在家长谈一起吃饭 - 天天要闻

毛主席接着问封丘县长张剑南: “应举社那篇报告是谁写的?”张剑南回答说是封丘县委第一书记韩鸿绪写的。毛主席转而问崔希彦:“你们合作社,为什么叫应举社?”崔希彦回答: “我们村里过去出了一名文举人,这个举人同一般的举人不一样,他不剥削他人,靠自力更生 维持生活。我们的合作社也是靠自 力更生渡荒的,所以就叫应举。”

毛主席听得笑起来:“很有意思。你们推举的是你们村里过去的那个文举人,我推举的是你们应举 社。应举,就应举,顾名思义,咱们都在举荐一种应该举荐的精神,崔社长,你说对不对呀?”

“对,对。”崔希彦回答说。大家不约而同笑 起来。

毛主席又问:“应举的小麦,每亩收了多少?”

“估产量是每亩150斤。”崔希彦坐在毛主席的对 面,有问必答。

毛主席掐指算了一下: “你们计划全年亩产800斤,而小麦只能 收150斤,还差600多斤,今年是不是有把握实现亩产800斤的计划?”

“完全有把握。”崔希彦满怀信心。

“都有哪些保证增产的条件?”毛主席继续追问。

“第一,我们合作社已经实现了水利化。去冬今春,我们完成了 8万土方的水利工程,修了110条 灌溉渠道,能引黄河水,浇全社所 有的土地。”

“对,算一个条件。”毛主席在笔记本上记了下来。

“第二,今年积肥大量增加,过去每亩地只施肥两千斤,今年每亩施肥4万斤。第三,把低产作物改为高产作物,今年我们社改种2830亩水稻,种800亩红薯,种200亩棉 花,种186亩杂粮,50亩花(棉花)。”

毛主席与河南人:封丘人崔希彦,主席著文介绍,在家长谈一起吃饭 - 天天要闻

“红薯是个宝哇。它很好吃,我很爱吃。最好以后在每人粮食中配给一部分红薯。”

崔希彦点点头,又接着说:“第四,我们合作社的每一个 人千劲都很大,我们的生活现在虽然还不富裕,但每个人都认识到,要改变穷困面貌,只有加油干。”

“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条件。” 毛主席称赞说。

“还有第五个条件,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崔希彦加重了语 气。

“讲。”毛主席埋头记录,点滴不漏。

“毛主席不久前在《红旗》杂志上向全国人民介绍了我们社。今天,毛主席又亲自接见我们,给了我们宝贵指示,我回去一转达,毛主席的指示就会变成我们增产的力 量。全体社员的干劲就会更大,亩产就会再提高。”

毛主席站了起来,走到崔希彦跟前,说:“好哇,你们这五个条件很对呀。”他坐回他的位置,习惯地将一支烟折为两段,点燃后,对崔希彦说:“要戒骄戒躁,干部和群众要紧密团结,要把红旗永远插在你们社里,让红旗越插越高。”

崔希彦表示,一定要牢记主席的话。

“你们合作社的交通方便不方便?”毛主席又问。

“应举在新乡正东50公里,交通很方便。在新乡下火车后,有汽车直通我们合作社,周围的公路也四通八达。”崔希彦回答。

“好。”毛主席道:“再过些日子,有时间的话,我会到你们社去看看。”

“我们应举社的全体社员都盼着这一天呢。”崔希彦激动地说。

毛主席若有所思地说: “你们过去是一个穷社,经过几年的努力,就改变了面貌。照这样下去, 再过几年,你们还会更好。”崔希彦告诉主席,这些成绩都是由于党 中央和毛主席的正确领导才取得的。”

毛主席与河南人:封丘人崔希彦,主席著文介绍,在家长谈一起吃饭 - 天天要闻

“不,不。”毛主席摇摇手,“这是由于你们合作社的全 体社员共同努 力才取得的。全国的事情要办好,就要依靠全国6亿人民的努力。” 接着,毛主席又为在座 的各位描绘出一幅幸福的生活图景: “如果能有应举社这样的速度和干劲,不要很久,全国每人每年就可以平均有粮食1000斤(其中人吃600斤,其它留作储备粮、 种籽和喂猪),100斤猪肉,20斤油,20斤棉花。这样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就会大大提高了。”

这时,崔希彦想起原来约定的会见时间早已超过了,就 有告辞的意思,说:“主席,你累了,我们该回去了。”

“不,不,”毛主席毫无倦意,兴致盎然,“坐会儿,再坐会儿嘛。再说,一直咱俩谈话,也不能让他们凉着呀!” 这时,秘书走过来,提醒主席,民政会议上开饭的时间到了,如果再晚的话,客人回去就赶不上吃饭了。

“不回去了。”毛主席说,“今天就在这儿吃,民以食为天,我请他们就是来吃饭的。走,吃饭。”

毛主席与河南人:封丘人崔希彦,主席著文介绍,在家长谈一起吃饭 - 天天要闻

能在毛主席家吃饭,能被毛主席留下吃饭,这是大家万万没有想到的。餐桌上饭菜已经摆好了。毛主席进屋就给全家人介绍: “这就是我在《红旗》杂志上介绍的那个合 作社——应举社的社长崔希彦同志。”

毛主席话音刚落,早有准备的李敏、李讷就一下子想把崔希彦抬起来,二人力量不够,站在一旁的毛远新也来帮忙。这饭前独特的欢迎仪式,着实把崔希彦吓了一跳。

这时,江青走过来说:“行了,快把崔社长放下。”然后对崔希彦说:“崔社长,你该感到荣幸,这是我们家来客时的最高礼节。”

“荣幸,荣幸。”礼节的独特与隆重,使得崔希彦除了“荣幸”,再也找不到更合适的字眼儿。

毛主席与河南人:封丘人崔希彦,主席著文介绍,在家长谈一起吃饭 - 天天要闻

毛主席和李敏、李讷、毛远新在一起

接着,毛主席将自己的家人一一介绍给大家。毛主席指着李敏、李讷说:“这是我的两个女儿,她们都在读书。”介绍毛远新时,毛主席说:“这是我的侄子,是我弟弟毛泽民的孩子。我们弟兄三个,有两个被国民党杀害了。”最后是江青,毛主席笑着说:“她就是我的爱人。”江青衣着素朴,完全是一个家庭主妇。

餐桌是圆的,毛主席一进屋就坐在靠近门口的位置上,不再挪动。留下中间迎着门口的位置,但谁也不去坐。大家推来让去,最后毛主席发话,让保姆坐在了那里。

桌上的膳食并不复杂,一盆清炖鸡,一碗红烧肉,一盘炒苦瓜,还有炒鸡蛋和炒青椒等。江青破例,亲自掌厨,以表示她对农民的尊敬和爱心。江青原先将毛主席爱吃的苦瓜,摆放在毛主席习惯坐的面对门口的正位上。然而,今天毛主席没坐正位,于是,江青不得不将摆放好的盘子重新调整。

席间,毛主席不断为大家夹菜。毛主席将一块红烧肉夹进身边崔希彦的碗里,说:“农民爱吃肉,要多吃肉。”而毛主席吃的最多的是比青豆角还小的辣椒和一盘苦瓜。他拿苦瓜让崔希彦吃,崔希彦不敢问津。胆子大的张剑南尝了,立即把脸拉成真正的苦瓜,但又不好当众人的面吐掉。

毛主席与河南人:封丘人崔希彦,主席著文介绍,在家长谈一起吃饭 - 天天要闻

毛主席问:“味道怎么样?”张剑南不好扫大家的兴,说:“还可以,还可以。”一句话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拘谨已经打破。江青不断地为大家添菜加汤,李敏、李讷则向崔希彦问这问那,气氛渐趋热烈。毛主席对江青说:“你应该向农民学习。”毛主席还告诉崔希彦,他打算把李敏、李讷放到应举去劳动锻炼。

饭毕,毛主席让保姆端出一盘苹果。崔希彦没舍得吃,而是带回一个作纪念。这苹果曾经挂在应举社的屋子里,被人们观瞻了许久。

毛主席与河南人:封丘人崔希彦,主席著文介绍,在家长谈一起吃饭 - 天天要闻

崔希彦满载盛誉从北京归来,他向全体干部和社员激动地叙述幸福见到毛主席的详细情况,并拿着从毛主席家里带来的一个苹果给大家观看。崔希彦传达了毛主席对应举人民的亲切教导:“要戒骄戒躁,干部和群众要紧密团结,要把红旗永远插到你们社里,让红旗越插越高。”为了让全村人永远记住这段光荣的历史,他们把《介绍一个合作社》书写于村中央的墙壁上,作为教育、鞭策、激励干部和社员奋勇前进的动力。​

根据孙兴《新中国毛主席的第一个农民朋友——崔希彦》改写

毛主席与河南人:封丘人崔希彦,主席著文介绍,在家长谈一起吃饭 - 天天要闻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普京内部讲话曝光:愿意打“百年战争” - 天天要闻

普京内部讲话曝光:愿意打“百年战争”

报道称,普京最近向俄罗斯的一批精英通报,谈判进程还要花很多时间。这是记者法丽达·鲁斯塔莫娃和马克西姆·托夫凯洛在名为“法里日报”的电子新闻简报中报道的。该新闻简报专门报道有关克里姆林宫的消息。这两名记者曾为《纽约时报》《每日电讯报》和《福布斯》杂志等媒体供稿,
选购天津墓地要注意的细节 - 天天要闻

选购天津墓地要注意的细节

天津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不少好该公墓都建于此,光是国营公墓就有十四家,公益性的有二三十家,选择十分丰富。当然了,如果要选购的话,还是应当注意一些细节,尤其是初次购墓的客户。
北仓墓地有什么墓地可选 - 天天要闻

北仓墓地有什么墓地可选

为了便于市民选购和来往交通便利,天津基本每个区都建有公墓。天津共有国营公墓14家,那么北仓有什么好的墓地可选吗?北仓好几家公墓已经饱和了,但是靠近北仓的两家公墓都是在售状态,这两家分别是天津憩园、西城寝园。
天津国营公墓发展情况 - 天天要闻

天津国营公墓发展情况

天津是北京门户,地理位置意义重要,这片土地上也建有不少不错的公墓,光国营公墓就有十四家。那么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严重的当下,国营公墓的发展情况如何呢?天津这14家国营公墓不是全部都对外出售,其中有的已经饱和了,也就是不再对外出售或者是墓位紧张了
捷克古代的红色处女军了解一下 - 天天要闻

捷克古代的红色处女军了解一下

你是否听闻过 “红色处女军” 的故事?这可是一支极为独特的军队,成员皆为未婚处女。9 世纪初,捷克女王丽布施组建了一支特殊的私人卫队,其成员均是未婚处女,“红色处女军” 就此诞生。卫队队长普拉斯妲对男人怀有极度的仇视,她只效忠于女王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