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9月8日这天,正是农历八月十五。
在这个举家团圆的日子里,一代伟人毛主席却躺在床上,进入了生命的倒计时。李敏静静地守护在父亲的病床前,医护人员也时刻待命着,病房里的气氛异常凝重。
此时毛主席的身体已经虚弱到了极致,但意识却没有完全模糊。
他看着李敏,似乎想说什么,却没有力气开口,最终只缓缓地抬起了手,左手食指和拇指搭在一起,比划了一个圆。
李敏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直到几年后收拾母亲贺子珍的遗物时,才恍然了悟父亲临终的牵挂……
李敏和母亲贺子珍、女儿孔冬梅
1936年冬,在延安一个破旧的窑洞中,李敏出生了。这是贺子珍为毛主席孕育的第九个孩子,生育对贺子珍来说已经变成了一种负担。
邓颖超等人纷纷前来祝贺,在看到娇小的婴儿后,怜爱道:“真是个小娇娇呀。”一旁的毛主席听了,从此也“娇娇”、“娇娇”地叫起这个宝贝女儿来。
小女儿的诞生为毛主席和贺子珍的夫妻感情增色不少,但两人之间的矛盾还是渐渐地暴露了出来……
贺子珍对自己有着很高的要求,她希望去深造、去学习,希望自己能够独立为革命做贡献。
为此,贺子珍不知和毛主席吵过多少次架,而夫妻间越来越频繁的争吵也让她萌生了离开的念头。
贺子珍
1937年9月,刚从洛川开完会回到延安的毛主席收到了警卫员递上来的一方白手帕。
上面写着一行字:“从此诀别”,这便是后人口中贺子珍留下的诀别信了。毛主席捧着白手帕,黯然神伤,久久不语。
他回忆起两人之间的最后一次争吵,听贺子珍说要离开,他是劝也劝了,哭也哭了,没想到最终还是没能让贺子珍回心转意。
贺子珍这一走,彻底在夫妻之间划开了一道无法弥补的裂痕。
毛主席、贺子珍夫妇
都说孩子是父母之间的感情纽带,伟人之家也不例外。李敏一天天长大,自然而然地便成为了毛主席与贺子珍之间沟通的“鹊桥”。
1941年,李敏被送到苏联,与母亲一起度过了一段艰苦的岁月。她注意到母亲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带着一条红毛毯——母亲说,那是父亲盖过的毯子。
李敏尚且年幼,还不明白什么叫夫妻,却已经隐约懂得了一个道理:母亲还是牵挂父亲的。
8年后,李敏回到了父亲毛泽东的身边,在北京上起了学,贺子珍则留在上海继续养病。
女儿的到来给毛主席的生活增添了许多欢乐,父女俩在香山共度了一段难忘的时光。
毛主席与他的“娇娇”
从女儿的口中,毛主席得知贺子珍在苏联的生活并不好过,而这一点,在贺子珍的来信中也得到了证实:
主席,我已回国,离开九年,我现在对国内的情况不太了解,只想先找一份工作。在苏联时,我们的生活比长征还要苦,不过这些都已经过去了……
这封信并不长,却满载柔情,只可惜来得太晚了。
此时毛主席已经有了新的家庭,一切都已物是人非,两人的婚姻也早已在她离开时就画上了句号。
毛主席在面对贺子珍的来信时十分怅惘,他想要说什么,却又无从说起。
最后,伟人只写下短短几行字作为回信:“娇娇在我身边很好,希望你保重身体……”字里行间是道不尽的无奈和惆怅。
毛主席父女
1954年,李敏18岁了,正是女孩最敏感细腻的时候,她察觉到了父母对彼此的牵挂,主动承担起了“信使”的职责,每年寒暑假都要在上海和北京之间往返。
同年,全国人大会议召开,毛主席的声音通过电波从每家每户的收音机中传出。
贺子珍听着那熟悉的湖南口音,痴痴地坐了一晚上,第二天众人不见她起床,一进屋才发现她晕倒在了桌前,面前还放着一只烧坏的收音机。
贺子珍病倒了,李敏将这个消息带回后,第一次见到父亲在自己面前流下泪来。
毛主席已经六十多岁了,他经历过太多的生死离别,在革命中失去了十几位亲人,贺子珍对他来说是至亲至爱的存在,他如何能承受再失去一位亲人的打击呢?
晚年的贺子珍
李敏见到被外界颂为伟人的父亲流泪,鼻头一酸,也差点落下泪来。
毛主席平静下来后,提笔写了封信,又找出了一条泛黄的白手帕,让李敏一起带给贺子珍。
很快,这封信和手帕就送到了贺子珍的面前。
她看着信上熟悉的笔迹,看着那些关切的话语,还有那一方白手帕,再也抑制不住忍耐了17年的思念,抱着女儿痛哭起来……
毛主席的关怀比任何的药物都要效用,贺子珍专心养病,精神和身体也渐渐好转了起来。此时的她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有朝一日还会见到毛主席。
1959年7月,毛主席到庐山开会,得知贺子珍也在江西,便安排了一次秘密会面。
毛主席在庐山
相逢不似长相忆,一度相逢一度愁。阔别22年再见后,两人并没有显得多么释怀,李敏作为女儿更是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
“爸爸见到了妈妈,妈妈也见到了爸爸,结果反而增加了对彼此的怀念、牵挂,增加了彼此的忧虑、悲伤和彼此心灵上的痛苦。”
1984年,贺子珍离世后,李敏在整理母亲遗物时,又翻出了那方承载着两人爱情的白手帕,同时还找到了一叠发黄的信纸,那都是父亲给母亲写的信。
没有人知道那些信里都写了什么,李敏也不曾打开过。
后来母亲生前的好友水静告诉她:她与贺子珍同住时,有幸看过一封毛主席写给贺子珍的来信,开头便是桂妹二字。
李敏于是好奇道:“为什么是桂妹?”
毛主席父女
水静解释道,贺子珍原名桂圆,因其出生在农历八月十五,正是桂花飘香月满盈之时,所以才有了这个名字。
“桂妹……桂圆……”李敏反复地在心里念着这几个字,不由得潸然泪下——
8年前父亲临终时比划的那个圆,会不会是他对母亲的最后一声呼唤呢……
毛主席与贺子珍这对革命夫妻的爱情感人至深,一方白手帕、一条红毛毯,一声“桂妹”都足以窥见两人对彼此的牵挂之深。
在残酷的革命斗争中,千千万万中国人在毛主席的庇护下活了下来,而“桂妹”却永远地失去了她的“润之”——这无疑是一场时代的悲剧,而后人将永远铭记他们。
文/木中青
参考文献:《毛泽东与贺子珍》《党史博览》《真情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