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党史|毛泽东带领干部群众开挖的这口水井,至今还能使用

2021年09月10日20:05:10 历史 1560
百年党史|毛泽东带领干部群众开挖的这口水井,至今还能使用 - 天天要闻百年党史|毛泽东带领干部群众开挖的这口水井,至今还能使用 - 天天要闻百年党史|毛泽东带领干部群众开挖的这口水井,至今还能使用 - 天天要闻百年党史|毛泽东带领干部群众开挖的这口水井,至今还能使用 - 天天要闻

瑞金红井

这是位于江西瑞金市沙洲坝镇的一口水井,当地人又称它是“红井”。这口井直径85厘米,深约5米,井壁是用鹅卵石砌成。它是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亲自带领干部群众开挖的。水井至今还能使用,打上来的水清凉甘甜。

但是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沙洲坝人能喝上一口这样的井水,却是件难事。

当时的童谣曾这样唱道:沙洲坝,沙洲坝,没有水来洗手帕;三天无雨地开岔,天一下雨土搬家……那时,沙洲坝不仅无水灌田,就连群众喝水也非常困难。1933年4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搬到沙洲坝办公后,毛主席偶然发现了这个问题。

小学课文:

一天,毛主席看见一个老乡挑着浑浊的水往家里走,就问:“老乡,这水挑来做什么用呀?”老乡回答说:“吃呀,再脏的水也得吃呀!”毛主席又问:“是从哪里挑的?”老乡回答:“从塘里挑的。”毛主席请老乡带他去看看。走了一阵,只见一个不大的水塘,杂草丛生,池水污浊。全村人洗衣、洗菜、吃水全在这里。

眼前的一切,让毛主席下了决心:要帮村里打口井!

可没想到,听到这个消息村里百姓却忧心忡忡。瑞金市苏区研究中心主任钟燕林说,那时村民都很迷信。一听说要打井,几位老人就极力反对,他们说,主席啊,我们沙洲坝是条旱龙,打了井就断了龙脉,龙王会怪罪下来。

毛主席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笑着对大家说:“挖井是为了大伙有干净的水喝,真要是有龙王爷来找麻烦,就让他找我毛泽东好了!”听了这话儿,大伙哄堂大笑。在毛主席的耐心讲解和积极鼓励下,村民们终于同意挖口水井。

百年党史|毛泽东带领干部群众开挖的这口水井,至今还能使用 - 天天要闻

毛主席带领群众挖井雕塑

打井那天,一大早,毛主席带领几个红军战士在村前几十米的地方进行了水源的勘探。当井位确定后,毛主席挽起衣袖,卷起裤腿,带头挖了起来。群众见毛主席亲自开挖水井,也纷纷带着工具加入挖井队伍。大伙挖的挖,铲的铲,干得热火朝天。

在挖井的日子里,毛主席和临时中央政府的其他领导人,一有空就到工地参加劳动。经过十几天的奋战,当挖到5米深的地方,一股清澈的泉水喷涌而出。水井挖成了!为了使井水更清澈卫生,毛主席还亲自下到井底铺沙石、垫木炭。

一桶桶清澈甘甜的井水从井中打出,沙洲坝的村民喝在口中,甜到了心里。

毛主席带头挖井的举动,为其他苏区干部树立了榜样,这之后,关心群众生活、为群众办实事,在中央苏区蔚然成风。

百年党史|毛泽东带领干部群众开挖的这口水井,至今还能使用 - 天天要闻

沙洲坝革命旧址群

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后,苏区军民齐心聚力挖出的这口水井,成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眼中钉”。为了阻断人民群众对红军的思念,他们多次派人填掉这口井。对此,当地群众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钟燕林介绍说,白天敌人埋这个井,晚上乡亲又偷偷把这个井挖开,反复几次,护井斗争取得了胜利,这口井得以保留。正如毛主席所说:“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

歌曲《红井水》有这一段歌词:红井水哟,甜又清哎,手捧清泉想亲人,喝上呀一口哟红井水,一股暖流涌上心……如今,这首饱含深情的歌曲经常会被唱起。瑞金客家山歌表演队的刘果林说,他们要用歌声表达着老区人民饮水思源的感恩之情。

甘甜的井水滋养了一代代沙洲坝人。这口朴实无华的红井,映照出的是我们党始终“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百年党史|毛泽东带领干部群众开挖的这口水井,至今还能使用 - 天天要闻

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雕塑

小学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

瑞金城外有个村子叫沙洲坝。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的时候,在那儿住过。

村子里没有水井,乡亲们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毛主席就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

解放以后,乡亲们在井旁边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百年党史|毛泽东带领干部群众开挖的这口水井,至今还能使用 - 天天要闻

红井景区

百年党史|毛泽东带领干部群众开挖的这口水井,至今还能使用 - 天天要闻

汕头公安:步履坚定践使命 警灯闪烁守平安

鮀城政法英模风采|澄海法院谢昀:经历风雨,初心不改

防诈反诈|不用考试就能拿到摩托车驾驶证?假的!

百年党史|“东江游击队之母”李淑桓

省委政法委员会全体会议暨全省第二批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推进会议强调 坚持高标准高起点稳妥扎实推进查纠整改工作

官宣!汕头亚青会延期至2022年12月举行

百年党史|毛泽东带领干部群众开挖的这口水井,至今还能使用 - 天天要闻

您点的每个赞,都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中国最早的粽子与端午节的渊源 - 天天要闻

中国最早的粽子与端午节的渊源

端午节,这个流传千年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民族情感。而粽子,作为端午节最具特色的食物,不仅是一道美味佳肴,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一、粽子的起源据考证,粽子最早出现在春秋之前,那时它并非专为端午节而制,而是用于祭祀祖先和神灵。这一习俗,体现了古人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与对祖先的怀念...
历史上四川人口经历过哪些变迁? - 天天要闻

历史上四川人口经历过哪些变迁?

四川作为中国的一个省份,其人口历史经历了很多变迁,下面是一些主要的人口变迁事件:1. 史前时期:大量的先民在四川的流域、河谷和山区活动,如三星堆文化、金沙遗址等。2. 古代:自秦汉之后,随着崇山峻岭和江河洪涝所限,四川的人口增长相对缓慢,人
无论男女都应该管住下半身,万一有疏漏,后果必然是祸事临门 - 天天要闻

无论男女都应该管住下半身,万一有疏漏,后果必然是祸事临门

在北宋的扬州府有一个叫谢洪的小地主,虽然算不上大富大贵,但在乡下的县城里也算是一个小土豪。谢洪有一个族兄叫谢海,二人关系不错。谢海有一个情人贾氏,而且还是有夫之妇,二人暗中勾搭成奸,这个妇人长的很漂亮,尤其那事让谢海十分迷恋,谢海常常在谢洪
考场舞弊?后果惊人!揭秘人头落地的真实教训 - 天天要闻

考场舞弊?后果惊人!揭秘人头落地的真实教训

一桩晚清科场案揭示的清代科举FuBai现象前言科举制度是东方大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选拔制度,延续了1300多年,其中清代科举制度更是严格而庞大,也是东方大国封建社会的一大特色。在这个看似公平而公正的制度背后,却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NeiM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