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初定,各地反秦势力蠢蠢欲动,始皇帝为了巩固秦王朝的统治,显示皇帝位威信,压服反抗势力,从统一的第二年开始巡行天下,一共五次。在巡行途中,始皇帝留下了很多故事,并且显示出了“到此一游”的特质。
公元前220年第一次巡行,向西到达今天的甘肃平凉地区,之后返回。
始皇帝平山东六国之后,首先选择向西部巡行,一是为了向秦国西部的人民炫耀武功,二是为了通过西方的商路传播秦帝国一统的消息。这次巡行在秦国故地进行,所以没出什么意外。
从第二次巡行开始,始皇帝先后四次前往东方六国故地。
公元前219年第二次巡行,始皇帝一路向东来到泰山脚下,准备按照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仪,进行封禅。可是没有人知道到底应该怎么举行仪式,气得始皇帝自己主持封禅典礼,并且命令手下刻石记录,泰山石刻只保留下一小部分,是始皇帝到此一游的证据。
完成心愿之后,始皇帝接着向南,到了湖南湘山附近准备渡长江,可是这时风雨大作,没办法渡江。始皇帝大怒,命令手下把山上的树砍光,并把山体涂成罪犯衣服的赭红色,以示对山神的惩罚。之后,始皇帝取道南阳地区回到咸阳。
第三次巡行在公元前218年,经过上党地区,最后到达琅琊,之后返回咸阳。在这次巡行途中,发生了张良刺杀始皇帝的事件,险些要了始皇帝的性命。当然,这次在琅琊海边,也少不了刻石留念。
第四次巡行是公元前215年,目的地是旅游胜地秦皇岛。在巡行途中,始皇帝经过韩赵魏齐等国故地,发现当年它们“以邻为壑”,乱筑堤防;并且为了军事需要,在交通要道修筑了一些城塞,导致交通不便。始皇帝非常不高兴,命令手下把旧的堤防都拆掉,把用来阻挡交通的城塞也拆掉。这一措施对人民的生活有好处,始皇帝自己也很清楚,所以到了秦皇岛,始皇帝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让手下刻石留念的时候,特意写上了自己“堕坏城郭,决通堤防”。
回咸阳的途中,始皇帝没有原路返回,而是从北方边境地区经过。这是因为始皇帝正在谋划北伐匈奴。回到咸阳之后,始皇帝就命令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这时候的匈奴还不能和后来汉朝时期的匈奴相提并论,三十万秦军没费什么力气就把河套地区的匈奴一扫而空。之后,蒙恬把燕、赵、秦三国的北方长城连接起来,修成了秦长城。万里长城从此成形,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
第五次巡行是在公元前210年。方士徐市告诉始皇帝,海上有大鱼阻拦,否则他早就登上仙山求得不死药了。于是始皇帝亲自出海,找了半天才射杀一条大鱼。可是徐市早就跑得没影了。徐市其实就是徐福,他欺骗始皇帝多年,始皇帝要人给人要钱给钱,可最后也不知道他到底跑到哪里去了。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徐福到了日本,促进了日本文明发展的进程。
回咸阳的途中,在赵武灵王曾经被饿死的沙丘这个地方,始皇帝去世。很快,秦王朝的统治也随着始皇帝一起被埋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