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的一天,一群犹太商人到我国访问,他们非常神秘地告诉我们,他们带来了中国急需的战略物资,并希望跟中国的科学家合作。犹太商人提出要见中国核物理方面的科学家。
会谈中,犹太人展示了他们带来的一个密封金属铅盒,他们指着盒子对科学家说:“这是高浓缩铀235。”
中国科学家知道铀235的价值和意义,这是制造原子弹的原料。犹太商人说,他们可以把浓缩铀卖给中国,但是需要我们支付美金。
犹太人
当时我们还没有启动制造核弹的计划,但是科学家知道,中国急需制造核弹,这是当时形势的需要。事先储备浓缩铀,对我们制造核弹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因为牵扯到战略物资,科学家不敢决断,就把这事报了上去。这件事层层上报,最后报到了周总理那里。
周总理对这件事非常重视,但是他对犹太商人又深表怀疑。因为当时我们还没有跟以色列建交,而且中国跟以色列的政治理念和意识形态差异很大,犹太人为什么会把这么重要的物质卖给我们?
周总理下达指示,要求中科院建立原子能研究所,组织专家,对犹太人送来的浓缩铀进行检测,以辨明其真伪。
浓缩铀样本
检测浓缩铀
铀是一种放射性物质,自然界中就存在这种物质。但是自然界中的铀是三种同位素共生,而且自然状态下,铀235的含量很低,只有大约0.7%。这种状态下的铀235是不能用于制造核弹的。
要制造核弹,必须是丰度在90%以上的浓缩铀。而要提炼出浓缩铀,需要非常复杂的工艺流程,涉及浸矿、炼矿、精炼等多个环节,而且连探矿、开矿、选矿环节也必须做到精益求精。
铀的浓缩技术说起来流程简单,但实际上,其技术难度在当时几乎是世界的顶峰。
从一个直观的数据就可以判定这项技术有多难了:要想提取1公斤的浓缩铀,需要用掉200吨的铀矿,其提存比例是1:20万。
我们用面粉打比方的话,需要20辆10吨装的大卡车,拉满面粉,只从里边提取1公斤,也就是两小碗的面粉精华。
而我们的核技术在当时几乎为零,当时有核弹的国家只有美、苏、英三国。这些国家有了核弹,在世界上就可以耀武扬威,对弱小国家进行核讹诈。
核武器
中国也吃过核讹诈的亏,抗美援朝时期,美国人在战场上占不到便宜,曾经打算对我国进行核打击,那已经不是核讹诈了,而是实实在在的核打击计划。
可美国人的计划为什么没有实行呢?因为当时苏联也有核弹,实力不弱于美国,美国如果对中国进行核打击,他担心会受到苏联的对等还击。
后来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苏交恶,苏联也曾经打算对我们进行核打击,美国方面因为在亚洲地区有很多军事基地,它担心中国遭受核打击会殃及他们的军事基地,所以对苏联提出警告,苏联忌惮美国才没有对中国实施核打击。
中国的头上一直悬着核弹,而我们却没有对等的制衡力量。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核技术对一个国家多么重要。也正是因为这样,拥核国家极力封锁核技术,我们不可能从他们那里获得核技术。这也是周总理怀疑犹太人的原因。
不过话又说回来,因为参加美国“曼哈顿计划”的很多科学家都是犹太人,犹太人获得核技术是可能的。虽然没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但是作为商人,为了利益,他们也可能会用技术换钱。中国对此也应该抱有一定的希望。
核武器爆炸的威力
我们既没有核技术,当然也没有核检测技术,任务下达到原子能研究所以后,一个重要人物被推到历史前台,他就是著名的放射化学专家杨承宗。
杨承宗虽然是放射化学方面的专家,但是我们国内的条件差啊,就连测量铀的丰度指标的仪器——同位素质谱计都没有。
就像要称量一个物体的重量,需要磅秤之类的称重设备一样,对铀一类的放射性物质也有相应的测量仪器。没有测量仪器,杨承宗如何检测犹太人带来的铀样品是真是假呢?
但是杨承宗有办法,他根据放射性物质的“蜕变原理”,指导团队中的科研人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测量,最终确定犹太人带来的样品中,铀235含量仅相当于天然铀矿的含量,也就是说丰度不到1%,离制造核弹的丰度要求90%以上,相差甚远。
这个测量结果揭穿了犹太人的骗局,避免了中国在经济上的巨大损失。要知道,犹太人要求中国用美金支付,那时候我们没有多少外汇储备,要想用美金支付,得花多大的本钱啊。
更重要的是,如果中国买了犹太人的假铀,用这种假货去制造核弹,科研人员就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使中国更难造出核弹。
这很可能是犹太人跟美国人相互勾结做的一个圈套,他们有意把我们的科学家引到错误的路线上去,不仅要赚取我们宝贵的外汇储备,还要耽误我们核武器的研发时间。西方人用心多么歹毒!
高浓缩铀金属
放射化学专家杨承宗
杨承宗无疑是中国放射化学专业的顶尖人才。他为我国的核弹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虽然他的名气不能跟钱三强、王淦昌等两弹元勋相比,但杨承宗的贡献却是独特的。
杨承宗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有怎样的成长经历呢?
杨承宗是江苏吴县人,于1911年出生,非常巧合的是,居里夫人就是在那一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
1932年,杨承宗在上海大同大学毕业,他是那个时代能够受到高等教育的极少数幸运者之一,但是毕业以后,他基本上处于半失业的状态。
杨承宗大学毕业回老家,做过一段时间的中学教师,但不久就失业。杨承宗大学时期的校长曹惠群把他推荐到镭学研究所搞科研。当时的所长是郑大章,这位郑大章是一位非常博学而又正直的科学家,曾经师从伟大的科学家居里夫人,跟随居里夫人读完了博士学位。
杨承宗
郑大章既是杨承宗的领导,又是他的老师。郑大章非常喜欢杨承宗这个勤奋且正直的年轻人,郑大章倾其所学,指导、教育杨承宗。所以杨承宗一生对郑大章感激不尽,他曾说:“郑先生是我的启蒙老师,他不仅教给我知识和技术,还留给我高贵的民族气节。”
杨承宗所说的民族气节,指的是,在汪伪政权时期,汪精卫曾经邀请郑大章当“教育部长”,被郑先生断然拒绝。
郑先生自知不能在北平呆下去,于是带着研究所的所有成员,从北平转到上海租界继续进行研究,并取得了重大学术成果,但是这位杰出的放射化学专家,却因病于1941年去世,享年只有37岁。
1947年,经过严济慈的推荐,杨承宗来到郑大章曾经就读过的巴黎大学读书,他进入这所大学的镭研究所,师从伊雷娜·约里奥-居里女士从事放射化学研究,而这位伊雷娜就是居里夫人的女儿,她也在1935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伊雷娜无疑是当时世界上放射化学领域最顶尖的科学家。
杨承宗因为在国内就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在伊雷娜导师的指导下,他的学术得到极大提升。
居里夫人和女儿伊雷娜
1951年,杨承宗完成学业,他欣然接受钱三强的邀请,拒绝了法国提供给他的高薪岗位,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参加祖国的科学事业。
回国当年,他就担任原子能所放射化学研究室的主任,同时兼任放射性同位素应用研究室的主任。
1958年,杨承宗担任中国科技大学放射化学系主任,同时兼任辐射化学系主任。1979年他荣升科大副校长。1980年,他被任命为合肥大学校长。
2011年,这位新中国的放射化学事业的奠基人,在北京因病去世,走完了他光荣的一生,享年100岁。
杨承宗老人
杨承宗的爱国情怀
1951年,杨承宗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他的论文得到“优秀”的考评成绩。为自己的学业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在完成学业的同时,杨承宗收到了两份聘用函,一份是法国国家科学科研中心的,聘用函上清楚地写明了聘用待遇——年薪55万法郎,当然还有其他优厚的福利待遇。
另一封聘用函来自国内,是钱三强写给他的,信中邀请他回国参加祖国的建设事业,而新中国能够给他的待遇,是每月只有1000斤小米。按照这个薪酬标准,杨承宗工作一辈子也没有在法国1年的工资高。
杨承宗(左一)博士论文通过后,约里奥·居里夫人在庆贺会上与其碰杯
然而,杨承宗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回国。
钱三强不仅请杨承宗回国参加祖国的建设,还给杨承宗提了一个要求,让他在法国购买科研设备和学术书籍。
杨承宗知道我们国内缺乏什么,他一口气买了8箱子书籍,但是钱三强寄的钱早就超支,他就把自己的全部积蓄拿出来,仍然不够,于是他又借了很多钱。为了偿还借款,杨承宗卖掉了自己心爱的相机和手表。
钱三强
临行前,杨承宗向自己的导师伊雷娜提出一个“无理要求”,杨承宗请求老师准许他把实验室里仅有的10克碳酸钡镭标准源带回中国,那可是世界上独有的珍品,是当年老师的母亲居里夫人亲手制出的,是当时世界上极其珍贵的标本。
伊雷娜导师经过慎重考虑,还是把珍贵的标本送给了杨承宗。杨承宗带回标本,是为了回国研究。而在他以后的研究中,这10克标本,成为了中国进行放射性计量标准研究的唯一可以依据的计量实物。
1979年,杨承宗把这10克标本捐献给国家。
杨承宗带着这么多宝贝回国,出关检查这一关他肯定过不去。导师伊雷娜安排助手布歇兹一路护送,杨承宗的行李因此享受到免检的特权,他带着这些宝贝踏上了回国的马赛号轮船。
从法国出境可以说是一路顺风,因为中法没有通航,所以需要先到香港,然后从香港回到大陆,那时香港还在英国人的统治之下。当轮船在香港靠岸,杨承宗正准备搬运行李下船的时候,却听到英国警察的通知,通知要求所有的中国人都必须留在船上等待检查。
伊雷娜·约里奥-居里
杨承宗担心自己带回来的宝贝被英国人扣留,于是守住自己的“行李”不敢离开半步。离大陆虽然只有一步之遥,但是却要在这里受英国人的管制,杨承宗的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耻辱。
不一会来了几个英国警察,他们命令和杨承宗在一起的中国人:“跟我们走!”杨承宗只好跟着英国人来到一艘巡逻艇上。杨承宗坐在船头,不知道等待自己的是怎样的命运。
令人意外的是,这艘船把他们带上了一艘名叫“石门号”的中国船上,在这些英国警察的“护送”下,杨承宗顺利登上“石门号”。祖国大陆向他敞开温暖的怀抱。
在香港可以说有惊无险,但是杨承宗很不是滋味,英国佬在中国土地上发号施令的丑态,令杨承宗终生难忘,这更坚定了他为祖国科学事业献身的决心。
杨承宗的敬业精神
杨承宗热爱祖国,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放射化学专业,他对自己的专业有多热爱,这里有件事,从中可见一斑。
杨承宗(右一)、严济慈、马大猷、吴文俊
北京协和医院,在抗战前出于医疗需要,曾经用“庚款”从美国购买了一点镭,只有507毫克,这部分镭被密封保存在一个玻璃容器中,为安全起见,医院把这个玻璃容器放在了保险柜里,并锁牢。
抗战时期,日本人占领了北京,万恶的日本人破坏了这个装置。玻璃容器内有强辐射气体氡,在密封状态下,尚且担心会有气体扩散。而装置被破坏以后,里面的氡很有可能会泄露,对环境和人造成严重危害。
更可恨的是,日本人不仅打破了玻璃管子,而且还把连接玻璃管子的橡皮管通到了上边。要知道,协和是一所医院,里面住满了病人,还有很多医生护士。这是多大的安全隐患啊。
医院的领导急坏了,他们多想有人能解决这个问题。可是专业性这么强的问题,找谁去解决呢,这事又找到了杨承宗的头上。杨承宗接到这个邀请,当即带了两个学生,和一位玻璃工到医院现场去察看。
按照医院领导的指示,杨承宗推开一所地下室的门,地下室内静得吓人,他知道,哪怕装镭的装置没有被破坏,这房间里也不安全。而现在明明知道装置被破坏,房间的危险程度可想而知。
杨承宗
当时的条件,我们既没有特制的防护服,也没有特制的手套和口罩,也就是说,杨承宗没有丝毫的防护工具,就把自己赤裸裸地暴露在镭辐射的环境中,对于这一点,他作为这方面的专家,比谁都清楚。
在危险面前,杨承宗首先想到的是跟他一起来的学生,他不让女学生去接触最危险的保险柜,而打开保险柜以后,他又代替玻璃工进行吹气。
凭借丰富的经验,靠着胆大心细,杨承宗终于完成了加水密封的工作,处于危险状态的医院终于安全了,但是在操作过程中,杨承宗的右眼却受到氡的辐射,受到严重损伤。
10年后,杨承宗的右眼因视网膜脱离而失明。杨承宗为了别人的安全,牺牲了一只眼睛,而眼睛对于一个科学家的重要性,自不必多说。
杨承宗旧照
传递重要信息
在杨承宗学成从法国回国前夕,他的导师伊雷娜女士的丈夫约里奥·居里先生,听说妻子的中国学生杨承宗要回国,专门约见了杨承宗。
约里奥-居里也是一位放射化学专家,他在1935年跟妻子伊雷娜一起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此外,约里奥还是一位社会活动家,他当时担任了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的主席。
约里奥·居里对杨承宗说:“请你转告毛泽东,新中国坚持和平外交,我们夫妇非常赞赏。但是中国要想捍卫和平,必须有资本,所以中国必须自己制造核弹,有了核弹,才能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美国虽然有了核弹,但是美国并不能垄断核技术,中国的科学家完全可以靠自己的力量制造出核弹。”
约里奥-居里夫妇
杨承宗回国之后,把约里奥·居里的话先给钱三强说了,钱三强觉得这个口信太重要了,就传给了毛主席。后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中国很快组织队伍搞核弹,显然跟约里奥·居里的启发大有关系。
约里奥·居里作为一个西方人,对新中国特别理解,特别关心,充分说明并不是所有西方人对我们都怀有偏见。
杨承宗先生是2011年5月27日离世的,他已经离开我们10年了,但是他给中国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杨承宗先生培养了一大批放射化学方面的专家,如今都成为了该领域的骨干;杨承宗的无私奉献、矢志报国的精神也将一代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