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出来一下。”
1951年,被关押在北京功德林监狱的国民党战犯杜聿明忽然听到一声传叫。
霎时,他的身体开始紧张了起来,心也从肚子里一下子蹦到了嗓子眼儿。
就在不久前,他刚刚向我党组织提交了一份认罪材料。
在这份文件里,杜聿明详细诉说了1948年-1949年初,身为徐州“剿总”副总司令的他在淮海战役中是如何负隅顽抗,但最后仍然败在了英勇的解放军手中。
刚刚上交完材料,指导员就来找他,莫非是自己的罪行过于严重?
杜聿明心里七上八下地,颤巍巍走出了房间……
杜聿明
01
杜聿明这个名字,相信熟悉民国历史的朋友都不会陌生。
他是国民党军中最重要的将领之一。
同时也是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的岳父。(杨振宁的第一任夫人杜致礼就是杜聿明的千金)
他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一开始时在何应钦手下任军官,后来抗日战争打响,他就任国民革命军第五军军长。
这个国民革命军第五军可了不得,他是国民党军中第一个,也是中国近代史第一个机械化师。装备的武器很多都是外国货,比如苏制T-26坦克、意大利制“菲亚特”CV35超轻型坦克、德制“毫须”装甲车等。
在国民党军队里,它是战斗力最强的主力之一。
这支军队从1937年3月份正式组建开始,就由杜聿明来统领,后来扩编后,杜聿明又历任这支部队的师长、军长。
可以说,中国近代史第一支机械化部队就是在杜聿明手中成长起来的。
蒋介石对杜聿明也是无比倚重,1948年6月份,杜聿明被正式任命为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第二兵团司令官。
那个时候,国民党的军队已近乎山穷水尽。
败仗一个接着一个,每一次都让他焦头烂额。
军事上的失败,让蒋委员长的政治生涯岌岌可危。
在这个时候,杜聿明几乎成了他最后的“救命稻草”。
蒋介石先让杜聿明增援济南,又让他去救锦州,之后又命令他去江苏解围。
可以说,杜聿明在蒋介石全线溃败的最后一刻,扮演了救火队员的角色。
然而面对大势所趋,面对人民的选择,任杜聿明你指挥艺术再高超,也徒劳无功。
1948年,在中共中央和毛主席的部署下,解放战争的最后一场大决战正式打响,这场战役就是著名的——淮海战役。
我解放军在战役中几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大军到处,民心所向。
人民群众们用一辆辆小推车,把解放军需要的粮食、补给统统运往前线。
所以后来,陈毅元帅才会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
但蒋介石这里可就不乐观了,他也知道大势将去,淮海战役失败就意味着失去整个大陆。
1948年底,他急令杜聿明调头向濉溪口前进,协同蚌埠北进李延年兵团解黄维、黄百韬之围。杜聿明当时身患重病,也深知此行的危险,因为当部队接近黄维、黄百韬军团时,离解放军的包围圈也就越来越近。一旦被解放军分割包围,国民党王牌的第五军,也只有全军覆没的下场。
然而,秉着军人服从命令的天职,和忠诚的品德要求,杜聿明毅然执行了蒋介石的命令。
结果就是,黄维、黄百韬兵团全军覆没,杜聿明的也在1949年1月10日被解放军俘虏于安徽省萧县张庄寨镇张老庄。
从此,他的军人生涯正式终结,蒋介石也自此走向最后的失败。
02
被俘虏的时候,杜聿明刮掉了胡子,化名成“高文明”,谎称自己是“军需处长”。
然而,他手臂上的高档手表,口袋里的美国牛肉和派克金笔却出卖了他。
因为在当时,一个军需处长是不可能有这样的排场的,杜聿明的身份最终被揭穿。
很快,他就被带着从一众老部下面前经过,羞愧难当的他拿起一块石头猛砸自己的头脸,试图一了百了,最终被解放军的同志阻止。
1950年,杜聿明和其他一批国军高级军官被转移到北京功德林监狱。
当时的杜聿明心如死灰,他知道国军已经失去了所有翻盘的可能。而自己作为一名奋斗了20余年的军人,落得个成为战犯的下场,这是非常难接受的。
那时,被关押的杜聿明经常神情落寞地摸着自己的裤腿。
很多人都见到过他这个动作,却不知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直到有一天管理员在帮他整理衣物的时候才揭开了谜底。
原来,他在自己的长裤里藏了100多粒安眠药,想要趁管理员不注意,自寻短见。
此时,他再也不是那个在战场上神采奕奕的将领,他对生活失去了所有的信心和指望。
面对着我党对他所要求的学习改造,他也非常抗拒、极不配合。
然而仅仅一年后,杜聿明的态度就发生了180度大转弯,他开始接受改造学习并动笔写认罪材料,反思自己在解放战争中的所为。
这是为什么呢?
一切,都是因为共产党给予他的暖意与诚意。
上头我们已经说过,在参加淮海战役时,杜聿明已经身患重病(当时他已经切掉了一个肾),身体非常虚弱,也正因为如此,在他被俘虏之后,他的夫人曹秀清才会“大闹总统府”,指责蒋介石说“我丈夫身体有病,你还让他去突围!”
总的来说就是,在杜聿明身体抱病的时候,蒋介石让他去救黄维和黄百韬,让他去打一场几乎不可能胜利的战争,最终把杜聿明逼入绝境;
那么共产党又是如何对待杜聿明将军的呢?
杜聿明被收押入功德林监狱之后,在功德林工作的同志首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他看病。
当时他的肺结核和脊柱结核已经非常严重,有时候走路腿都会不自觉地打颤。
我们的医护人员一方面为他做了一个石膏模子放在床上,让他可以躺在模子里面,使得脊柱不会受到压迫,减少病痛。
另一方面,我们花重金从香港、澳门购买回了一大批治疗结核的特效药,为杜聿明治疗。
当时这个举措可真是历经了千辛万苦,动用的成本也高得惊人。
一切,都是为了让曾经的“对手”身体康复。
这是来自共产党的“暖意”。
在医护人员的悉心照料下,杜聿明的身体很快就恢复了健康。
除了治病之外,杜聿明和其他国军战犯们的日常伙食标准更是处处透着来自共产党的“诚意”。
在功德林监狱中关押的国军将领,每顿的伙食标准是三菜一汤,每天还有一斤牛奶、一个鸡蛋、三两肉,每周配5斤白面粉。相比较而言,监狱的管理人员每个月只能吃到一次面粉。
这样的诚意,杜聿明看在眼里,也实实在在地享受着实惠,内心深处已悄然发生了改变。
从1951年初起,他开始积极配合治疗并写起了认罪材料。
回到我们一开始说的那个情景,认罪材料刚交上去不久杜聿明就被管理员叫出去,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03
当天晚上,杜聿明跟着指导员来到了办公室。
心里充满了忐忑,他想起在淮海战役的最后时刻,毛主席把他列为了首要的43名战犯之一。
等待他的,究竟会是什么呢?
夜里静悄悄的,杜聿明跟着管理员进入了办公室。
进入办公室后,只见管理员拿出了杜聿明所写的认罪材料,很认真地跟杜聿明说,这份材料不行!
这个态度令杜聿明大为疑惑,因为他已经非常诚恳地反思了自己在淮海战役中的经历,难道是这样还不够?
但是很快,管理员的一番话,让杜聿明瞬间感动不已。
管理员说,你要如实地还原你的历史,不要遗漏,我告诉你吧,什么等于你,昆仑关血战加淮海战役等于杜聿明!
这句话的分量重若千斤。
昆仑关血战是什么?
那是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第一次打赢攻坚战。
那是杜聿明率领着国民革命第五军在广西昆仑关苦苦鏖战一年时间,牺牲了两万人才从敌人的獠牙下撕下的一场胜利。
杜聿明也正是在昆仑关一战成名,那是他军旅生涯绝对的高光时刻。
他没想到,他真的没想到,眼前这位名不见经传的管理员,竟然对他的个人经历如此熟悉;
他更没想到,眼前的这位管理员竟然给了他一个如此之高的评价。
这是比“暖意”和“诚意”更宝贵的,这是来自共产党的——“敬意”。
也就是说,此刻他虽为战犯,但共产党绝对没有忘记他在抗日战争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绝对没有忽视他曾为国家和民族所做的一切,完全肯定了他身为一个军人的价值。(而且,这是一次“来自对手的肯定”)
那天走出管理员的办公室后,杜聿明跟其他的国军战犯们说:“我是今天被共产党俘虏的。”
这里的“俘虏”二字,是打从心底的敬佩、感激和信任。
从此,在他的影响下,功德林里的国军战犯们积极接受改造,也渐渐明白了,为什么是共产党拿下了最后的胜利。
04
1959年12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对战犯特赦大会”在功德林监狱隆重举行。
在场的法官宣读了首批特赦人员共30名,他们分别是:杜聿明、王耀武、曾扩情、郑庭笈、宋希濂……
听到自己的名字后,杜聿明立刻走上前去,恭恭敬敬地朝着法官敬了一个军礼,然后用双手接过了特赦通知书。
当时,他的妻子与7个儿女都已经迁往了台湾。
与他只能隔海相望。
后来,杜聿明被任命为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委员,负责撰写、整理文史材料,供史家与后人参考。杜聿明就任委员后,每次到五一和十一,他就会接到正式的国家请帖,邀请他到天安门上观礼,邀请他去人民大会堂赴宴。
1963年6月3日,由中国外交部同志亲自接机,杜聿明的妻子曹秀琴从美国不远万里来到了北京。
这对阔别了15年的夫妻终于重逢。
杜聿明和曹秀清
从淮海战役战场,到功德林,再到特赦。
试想一路走来,如果不是共产党以广博的胸怀予以包容和接纳,杜聿明怎能有这与家人重新相逢的时刻。
晚年的杜聿明,全心致力于两岸的和平统一。
1981年,杜聿明在北京协和医院去世,享年77岁。
他留下的遗言是:“希望台湾之同学、亲友和同胞们要以民族大义为重,早日促成和平统一”
狗Say:
无论什么时候,有一句话永远没错:“得民心者,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