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9月9日零点10分,毛泽东主席溘然长逝,全国人民陷入了巨大的悲痛,。
一、伟人逝世,遗体如何处理
(毛泽东主席追悼会照片)
毛主席逝世后,为妥善安置伟人后事,华国锋立刻召开政治局紧急会议。
经过周密讨论,最终确定了两个事项:“第一,要保护好伟人的遗体;第二,在保护好的遗体的前提下,要给广大人民吊唁、瞻仰伟人遗容的机会”。
会议同时决定成立由16人构成的“保护毛泽东主席遗体的工作小组”,成立之时就是工作开始之时。
(日本群众在吊唁毛泽东主席)
当天凌晨4点,一辆黑色轿车缓缓地停在中南海的一排灰房前,车还未停稳,车上便迅速下来了两个人,其中一位是当时的卫生部部长刘湘屏,另一位则是中国著名医学科专家徐静。
他们下车后就径直穿过走廊,走进一个房间,与等候多时的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见了面。
双方见面,就便直入主题,汪东兴问到:“您是徐静同志吗?”
徐静说道:“我是。”
汪东兴稍停顿了下,然后哽咽着说道:“我现在给你们传达一个不幸的消息,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在凌晨已经去世,为了让全国人民都有机会瞻仰主席的仪容,我们需要对毛主席的遗体进行保护!我们的任务很沉重。”
根据徐静晚年回忆,当时的空气似乎停滞了,在听到伟人逝世的消息后,她脑袋一嗡,差点坐在地上,但她知道身上担任的重任,现在绝不能倒下,于是认真听着汪东兴的话。
(1963年,毛泽东主席与汪东兴合照)
随后,汪东兴带着两人走进毛泽东主席的卧室,当时室内的光线很暗,温度很低,毛主席仰卧在床的中央,从头到脚盖上一条白色的毛巾被。
徐静轻轻地走到床旁,她从侧面缓缓地掀开被子,仔细地观察遗体,在获得了主席的身高、遗容情况等信息后,她重新盖上了毛巾被,然后迅速走出了屋子。
早上10点,徐静和助手们带着药品、器械准时赶回中南海,随后在当时305医院院长的带领下见了华国锋。
华国锋正在主席旁边的一个小屋子里讨论工作方案,徐静一行进屋后,大会立刻安静。
汪东兴示意他们坐下,并提议徐静谈一下遗体保护方案,徐静把方案、实施步骤以及紧急情况的应对措施详细讲解,并对大家的问题详细回答。
突然,张春桥站了起来,他一只手背着,一只手指着徐静说道:“你有多大的把握?”
徐静平静地回答:“保存遗体我们是有把握的,经验也是丰富的,但是毛主席遗体的保存却大不相同,既要栩栩如生,也要供人民瞻仰,我们没有做过,也没有经验,我们只能努力去探索。”
华国锋最后说道:“要长期保护好毛主席的遗体,世世代代让人民群众瞻仰,这是一项光荣而重大、艰巨的任务,你们要好好完成这项任务,党和人民是不会忘记你们的!以后的工作就按照你们的方案办!”
在得到批准后,徐静等工作人员开始进行细致的防腐处理,他们首先把毛主席的房间全部消毒,然后向遗体内注射了一些福尔马林之类的防腐剂。
此后他们一直守护在遗体旁,详细记载遗体皮肤的颜色,弹性,甚至把每根纹路都记载了下来,工作一直持续到10日深夜。
二、追悼会出现的新情况
防腐完成后,中共中央决定在9月11日开始举行遗体的吊唁活动,应专家的要求,吊唁过程中要开启所有的冷气设备。
(毛泽东主席追悼会,群众痛哭)
追悼活动开始后,极低的室内温度对遗体的起到保护作用,但大家敏锐地观察到,吊唁的人川流不息,加上当天的哀乐是由解放军当场奏响,以及屋内灯光刺眼,导致现场的温度居高不下,情况十分危急。
华国锋立刻通知相关人员一起议事,他严肃的说道:“现在大厅温度很高,不利于遗体保护,有没有可以应对的措施?”
话音未落,“四人帮”的江青、张春桥说道:“先暂停吊唁,然后改用照片代替遗体就行了!”此举是否认毛主席的丰功伟绩,也是与人民的意愿相悖,大家一致反对,现场的气氛也十分紧张。
最后,经一致决定,在后续的吊唁活动中,全场要使用音箱播放哀乐,给遗体上装上一层玻璃棺,并在内部装上冷却系统,同时控制活动的灯光,避免灯光与毛主席的遗体直接接触。
这个决定得到了迅速贯彻,在为期17天的调研活动中,毛主席的遗体得到了良好的保护,这一切与大家的共同努力是分不开的。
(玻璃棺的制作图片)
这个“空降”的玻璃棺也有一段的动人的故事,根据当事人韩伯平的回忆,玻璃棺的要求十分紧急,他们只有不到1天的时间,时间太过仓促、无法制造,他们只能去找现成的。
首先他们想到的是苏联在1924年送给孙中山先生的玻璃棺,但玻璃棺已经陈放了50多年,加上孙中山先生身材矮小,与毛主席的身材根本不匹配,因此不能用。
后来,他们找到了北京市的一个玻璃板生产商,但他们最长的板只有1.6米,而实际需要2.2米的板。
在传递毛主席去世的消息,和中央的要求时,工厂的工人干部上下一条心,他们含着眼泪,加班加点,克服种种困难,仅用10多个小时就完成了玻璃棺。
(玻璃棺中的毛泽东主席)
9月13日,工厂职工将玻璃棺送到人民大会堂北大厅,然后把主席的遗体安放在棺内,对毛主席的遗体保护工作意义重大。
吊唁工作结束后,毛主席的遗体被转移到一个代号“769”的地方,达到“769”后,遗体被迅速泡在特殊的药液中。
这种特殊的药液借鉴了马王堆辛追夫人墓所发现的药液,有极强的防腐功效。
三、毛主席纪念馆建立的前后事
(一)主席的意愿
1956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期间,毛泽东希望死后被火葬,并率先在《火葬倡导书》上签字同意,他签完后,彭德怀、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151人也相继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1963年,罗荣恒元帅去世,70岁的毛泽东参加完葬礼后心情低落了几天。
有一天,毛泽东找来医生吴旭君,主动聊起来关于生死的话题,聊天中他主动向医生说起自己母亲去世的事情,表露出这位伟人心里柔软的一面。
第二天,他再次向吴旭君表达了自己想要火葬的意愿,他诙谐的说道:“我死后,一定要火葬,在我的追悼会上,你们也不用拘谨,穿得花花绿绿的也可以。”
“我喜欢吃鱼,我火化后,你们要把我的骨灰撒到长江里喂鱼。你边洒边要对鱼说:鱼儿啊,毛泽东生前爱吃鱼,现在他给你们赔不是了,你们可以吃骨灰,吃肥了好为人民服务。“
听后,吴旭君等工作人不同意火葬,毛泽东这时严肃地说:“我意已决,之前的倡导书我也签了字,我还是要求火葬,你们照此办理大有好处,留下我的遗体会增加人民的负担。”
应该说,毛泽东本人有豁达的心态和唯物主义的生死观,因此他对死亡十分的淡然。
但是作为一位带领四万万人民从黑暗中走出来的领袖、共产主义的亮灯,对毛泽东永恒的纪念,能让千千万万的人可以瞻仰他的遗容、受到醍醐灌顶般的洗礼也是由重大意义的,因此保存他的遗体,拥有无价的意义。
(二)纪念馆的建设
(毛主席纪念馆)
因此在追悼会进行的同时,党中央也一直在谋划着建设毛主席纪念馆。
毛主席去世一天后,中共中央、全国人大等机构共同决定位为伟人建立纪念馆,并成立了建设工作小组。
小组着手的第一项工作就是选址,他们研究过很多地方,历时近两个月设计了30多种不同方案,最终呈报办公室。
其中有一个方案是建在香山之上。部分专家认为毛主席曾经在这里指挥解放军向全国进军,可以在半山腰建纪念馆,这样可以遥看整个北京城,代表着毛主席始终注视着北京、国家的发展。
但是香山离北京路途遥远,交通也不方便,这条方案被否定。
还有一种方案是建在景山,但经过多次慎重讨论,这方案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所以这条方案也被否定了。
经多次协商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毛主席是伟大的共产阶级领袖,一生平易近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因此他的纪念馆应该贴近群众。
首都的天安门是全国人民的政治活动中心,加上毛主席在这里宣布了新中国的成立,非常有政治意义。
天安门的交通发展,因此可以减少工作强度,节约建筑成本,给人民较小的建设压力。
(华国锋启动了工程开工仪式)
所以经中央决定,毛主席纪念馆就在天安门广场建设,根据指示,大量行业顶尖的工程师和业务骨干汇集北京。
(纪念馆开工建设的照片)
1976年11月24日,8000余名工人、干部、战士参加了纪念馆的开工建设。
来自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广东等八个省会城市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认真研究纪念馆的设计方案。
(专家学者讨论建设方案)
全国各个省市都捐出了特色的物产用于纪念馆建设,北京百万群众义务参加劳动,仅用时不到半年,毛主席纪念馆就提前完工,国内外报纸争相报道,称赞它的庄重肃穆,无愧为时代的一个伟大建筑。
(三)“一号工程”
毛主席的追悼会中,中共中央就清醒地认识到:“在追悼会的十多天中对伟人遗体的保护,从技术上难度不大,但是要伟人的遗体长久保存在,则需要世界顶级的技术。”
当时的世界上,只有列宁、保加利亚、越南最高领导人的遗体保存了下来,他们的保存技术尤其是水晶棺的制造技术属于国家机密,我国想要学习取经,但都被他们决绝。
求人不如求己,遗体保护必须要争分夺秒,此时国家众多工厂通力合作,计划在一年内完成水晶棺的制作。
(水晶棺制造照片)
605分厂负责水晶棺的主体制造,上海的新沪玻璃厂和锦州的115厂负责水晶棺的底部和侧板。
根据设计,水晶棺需要2.2米长,1米宽以及10毫米的厚度。但是我国天然水晶较少,优质率不足10%,最大块也就是30-40公分,两米以上的水晶更是举世罕见。
人造水晶加工也十分困难,全世界只有几家能做大件水晶板,而两米长的水晶板制作更是当时世界上难以攻克的难题。
经过一致商议,大家决定用天然水晶熔炼焊接成大型水晶板。
605厂的老技工徐兆彩凭借过硬的专业技术攻克了焊接难题,在2000度的高温下,他身穿防护服,手持喷射枪,在水晶融化的一瞬间完成焊接,因温度太高,他的防护服被烧的冒出了烟,有专人往他身上浇水,条件十分艰难。
最终在大家的努力之下,20公分左右的小块水晶板最终淬炼成2米多长,1米多宽的大型水晶板,这些水晶版的纯度达到了99.9999%,此后世界上也没有人能生产出来过。
(制造水晶板的工人)
虽然长度、宽度达标了,但磨薄水晶板的厚度也是个棘手的难题。
水晶产品的硬度仅次于金刚石,但几乎没有任何韧性、极易粉碎,因此需要直径一米,重一顿的磨盘反复小心研磨。
研磨的时候水晶板的温度可达80-100摄氏度,一旦遇冷就会爆炸,而水晶板达标之后,还需要拼接,要保证多个板连接在一起时严丝合缝。
一道道难题被我们伟大的工人战士攻克,当时唐山大地震的余震不断,工作时余震发作,整个工厂左摇右晃,东西纷纷往下落,这些可敬的工人战士们放下手中的工作,爬上工作台,轻轻地趴在水晶版上,只想着玻璃不会被砸碎。
终于,毛主席的水晶棺如期完成,它看似结构简单,但是工艺相当复杂,涉及的技术领域众多,经过实验,水晶棺可以抗八级地震,也可以抗战争、损耗等诸多突发情况。
是什么力量支撑着这些伟大的工人战士?是出于对毛主席的爱戴和敬仰;也是出于要把毛主席思想薪火相传的责任。
经过无数人的日夜辛劳,毛主席纪念馆在1977年5月竣工,在伟人逝世一周年后(1977年9月9日)对外正式开放。
(主席纪念馆)
此时的纪念馆凝聚着无数先辈们的智慧结晶,是引领人们构建政治文明的灯塔,在毛泽东精神的统一引导下,中华民族博发出的强大凝聚力才是中华巨龙腾飞的向心力。
(四)伟人的护卫部队
大家觉得保卫纪念馆的应该是全身武装、真枪实弹的武警部队,但实际上执行保卫任务的是解放军。其实两支都是纪律严明的部队,都能把任务执行的非常好,但主要还是两方的工作重心有所区别。
中国人民武警的主要职责是承担国内的安保工作,解放军主要对外保护国家安全。
解放军诞生于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当时它的名字叫做:中国工农革命军,在后来的革命、建设历程中都离不开毛主席的呕心沥血和高超的军事指挥能力。可以说,没有毛泽东,就没有后来的人民解放军。
人民解放军主要以保卫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为己任、守家卫国、战争时期对外应战,当然,除了战争,国内但凡出现需要他们的地方,他们就会以最快的速度,毫不推脱的站在最前线。
关于武警,成立于1982年6月,这支队伍的历史比解放军晚了50年,算是一支新生力量。如果追溯得更早一些的渊源的话,它的前身其实是中国人民公安,建国前两个月始建的。
不过纪念馆建立的时候武警还没有正式成立,所以这项神圣的任务就落在了解放军的肩上。
加上,毛主席是我国政治精神文明的灯塔,也是全世界共产主义思想的象征,他对内代表着国家和民族尊严,对外也是国家意志的象征,因此苛刻的说,保卫毛主席的纪念馆也属于解放军的职责范围。
结语:我们要感谢毛主席,引领我们实现民族独立、民族团结,也是感谢无名的工人、科研人员和群众,正是他们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富足,也要感谢每一位战士,正是他们的牺牲,才换回了我们舒适、恬静的生活。
中国的武器再“不行”,也是为了保护我们的,外国的武器再“厉害”,也是为了打我们的,希望我们要爱护我们的国家、战士和人民!
参考资料:《网易精选-毛主席遗体处理过程,2021年3月16日期刊》、《近现代史前沿-毛主席纪念馆建设揭秘,2020年4月23日期刊》、《中国在线-毛泽东水晶棺可抗8级地震 至今无人能再做,2013年11月15日期刊》、《光明网-毛泽东遗体保存过程,2010年12月25日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