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在改编为八路军之前,到底还有多少兵力呢?

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人领导部分国民革命军在江西南昌起义,打响了独立武装反抗国民党黑暗统治的第一枪,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人领导了本次意义重大的起义行动。

为了纪念南昌起义,中央军委将这一天确立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

红军在成立之初,不仅拥有部分国民革命军的底子,而且还有大量当地百姓加入红军的队伍,因此兵力增长极快,巅峰时高达40余万

然而,在遭遇国民党五次重兵围剿以及长征的艰难险阻后,红军兵力遭到巨大损失,直到抗日统一战线建立、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人民军队才得到了发展的机遇。那么,在被改编之前,红军究竟还有多少兵力

红军接受国民政府改编

自1927年各地红军以星火燎原之势纷纷成立后,红军便成为了南京国民党政府的眼中钉、肉中刺。蒋介石为了剿灭红军力量,曾经多次调集重兵围攻各大红色根据地。

由于敌众我寡,红军与国民党反动武装的作战逐渐陷入不利局面,甚至有全军覆没的危险。迫于无奈,中央红军只能做出战略转移的决定,放弃建设数年之久的中央苏区,向国民党力量薄弱的西部地区进军,这便是“长征”的由来。

1934年至1936年,红军长征部队经历了长达两万五千里的艰难征途,先后进行了380多次大小战事,攻占过的县城多达780余座,取得了难以计数的优秀战果。

终于在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部队抵达陕北,与当地红军胜利会师,万里长征落下帷幕

当蒋介石得知红军主力齐聚陕北时,他心头自然是十分恼火,因此亲自乘专机飞至陕西西安,试图亲自监督张学良“剿共”。

但令他所料不及的是,张学良对于当初“九一八”事变的不抵抗政策耿耿于怀,再加上东北军入关后长期背负骂名,张学良便产生了以“兵谏”逼迫蒋介石“放弃剿共,一致抗日”的想法。

1936年底,张学良联合杨虎城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最终成功令蒋介石被迫公开表示:暂且放弃对中共的敌对政策,一致对外建立抗日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对蒋介石的转变表示欢迎,并表示红军愿意接受国民政府改编,以国民革命军的身份投身于抗日大潮之中。

改编时的红军兵力之谜

毫无疑问,在接受国民政府改编之时,刚刚经历了长征的红军必然遭受了巨大的兵力损失。根据红军战史统计,在长征路上牺牲的营级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若是他们没有牺牲,日后都必然成为我党、我军中的精英人物。

红军精英尚且损失惨重,就更不用说普通的战士们了。红四方面军在长征出发时,曾经拥有多达10余万人的兵力,然而最终能够成功抵达陕北的仅有大约1.2万余人,几乎是九死一生

不过,关于陕北红军接受改编的人数究竟为多少人这一问题,不同资料给出的答案也有较大差别。

在《彭德怀自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当时红军主力为三万两千余人……改编后,红一方面军主力一万四千人编为115师,林彪任师长;红二方面军主力六千人编为120师,贺龙任师长;红四方面军主力八千人编为129师,刘伯承任师长;剩余四千人编为陕北警备团,保卫陕北中央。”

然而在《解放战史简编》中,该资料明确提出当时陕北红军总兵力高达4.5万余人,而改编后的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下辖115、120、129三大主力师。

《解放军百年大事记》也采用了这一说法,并表示蒋介石有意限制了八路军的编制规模,以此来减少国民政府对八路军的军饷装备费用投入。

陕北红军兵力规模

从蒋介石对八路军的态度来看,南京国民政府有意限制八路军规模的说法应当是切实可信的。

实际上从1939年起,八路军从国民政府那里获得的军饷物资补给就已经逐步减少,到了1940年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时,蒋介石更是惊恐于八路军规模的成长速度,直接切断了绝大多数补给。

因此,我们大体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红军在被改编为八路军之前的兵力,很可能大大超出了八路军刚建立之初的兵力规模,也就说在名额有限的情况下,有一部分红军战士并未获得八路军的编制。

关于这点,延安方面在1937年6月发给彭德怀、叶剑英等人的电报中也有体现。延安方面表示:

“经协商,红军争取到三个正规师编制,每师名额为一万五千人,共四万五千人,八路军总部编制三千人。在八路军编制外,各地保安部队编一万人,此外老弱病残妇女以及机关文职人员约三四千人,需另设法安置。”

通过这封电报,我们大概可知,所谓4.5万人只是红军被改编为八路军的部分。

在此之外还有无法容纳进八路军的各地保安部队、先前长征中负伤致残的老兵、红军文职人员等等,他们累计起来的人数在1.4万人左右,因此比较确切的答案是:当陕北红军接受国民政府改编时,其总兵力规模在5.9万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