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整个汉朝都把儒家思想作为老百姓的行为规范。

作为儒家代表人物的孔子,自然是被奉为“孔圣先师”,他的直系后裔也被历代统治者所重用,他们的一举一动成为当代人的行为标准。
在孔子的后世子孙里,就有这么一位,他天资聪颖,少年得志,然而到了中年却过于迂腐,最后落得个满门抄斩。
他就是东汉末期的孔融。
让梨的神童
作为孔子的后代,孔家自然充满了浓厚的儒家学风。
孔融从小耳闻目染,深受儒家经典的教育,外加他这个人天资聪颖,过目不忘,所以被周围的人誉为当世“神童”。
在他七岁的时候,有一次仆人端上来一盘脆梨,兄弟们很高兴,都围拢在盘子周边打算挑选梨吃。
但是这家人毕竟是受过严格的教育的,不会跟普通老百姓家的孩子一样随便拿起来就吃。
他们排好了队伍,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去拿梨。
孔融的弟弟挑了个最大的,到孔融的时候,他却挑了一个最小的。

当时周围的人都很奇怪,按照正常人的逻辑肯定都是先挑大的,但是孔融为什么会先去挑一个小的呢?
孔融说:大人饭量大,吃大的,小孩子饭量小,吃小的。
就这短短一句话,硬是把周围的人说得目瞪口呆。
在儒家思想中,孔融的举动是孝义的表现。
这件事被广为称颂,即使到了今天,也被编纂到小学的语文课本上。
与兄争罪
在他年轻时候,他哥哥的好朋友张俭得罪了宫里的宦官,被官府捉拿。
张俭就跑到孔府躲藏,结果孔融的哥哥不在家,孔子负责接待。
张俭看他年轻,也没有告诉他真实情况,只是脸上显露出窘迫的模样,
孔融见状就宽慰他:“我哥出门未归,我就不能作为东道主来招待你么?”

结果他就把张俭留了下来。
没想到这个事情竟然传了出去,张俭只能收拾行李继续逃命。
官府的人一看跑了主犯,就把孔融兄弟当成从犯抓了起来。
孔融的哥哥非常有担当,主动站出来承认罪责,结果孔融也不甘示弱,站出来争着认罪。
最后官府认定孔融的哥哥有罪,孔融无罪。
这件事情传出后,孔融再次被人褒奖。
获罪曹孟德
“神童”这种称号在绝大多数时间都是褒义的,但是对他们如果不加细心培养,那么神童比起一般的孩子来,陨落的要快的多。
普通的孩子,没有那么高的天资,自然也很难有天大的理想,他们只能靠着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完一生。
而神童自小就饱受赞扬,由于心智不全,没有太强的辨别能力,所以很容易走极端。
孔融在让梨和争罪这些事情上,被人广为称颂,心里面难免自鸣得意,
所以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更是满口仁义道德,祖宗礼法,通过道德绑架去表现自己。
如果在太平盛世,他这样的做法可能会让他走完辉煌的一生。
但是当时已经是天下大乱,在乱世里,各方诸侯弱肉强食,哪有那么多规矩道理可讲。
孔融在朝廷里很不幸地遇到了曹操。

曹操是一个绝对的实用主义者,他“挟天子以令诸侯”,被人称之为“托名汉相,实为汉贼”。
他自己也承认“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孔融跟这样的人相处,必定是水火不容。
但是他又没有兵权,不能像袁绍、陶谦、袁术、孙策、刘表这些称霸一方的诸侯带兵跟曹操对着干。
他只能发表反曹言论,跟曹操唱对台戏。
曹操对此是不胜其烦,但是介于孔融是孔子后裔的身份,所以曹操并没有对孔融的言论做出回应。
有道是“食色性也。”曹操喜爱美女,尤其是成为别人老婆的美女。
这是一种很变态的嗜好,当他打败了敌人,把对方的老婆当成战利品拿来享用的时候,享受着双重的精神胜利。
当年就是因为张绣向他投降,他招来了张绣的寡嫂,结果激怒了张绣。
以至于张绣再次造反,最后曹操的儿子、侄子和爱将典韦都搭了进去。
在官渡之战之后,袁绍的实力大大折损,袁绍本人也因为抑郁身亡。
曹操乘势率兵攻打袁绍的大本营——翼州。

最后曹操的长子曹丕俘虏了袁绍的儿媳妇甄氏。
看到甄氏的美色,曹丕当时就被迷住了,当时被迷住的吗,还有曹操。
这件事很快就被孔融知道了。
本来对曹操就甚为不满的他,觉得曹操身居高位,这么做有失体统,正好他想借此机会羞辱曹操一番。
他给曹操写了一封信:“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
曹操是个聪明人,知道孔融不会凭空给自己讲历史故事,肯定是指桑骂槐。
他直接唤来了孔融,一问究竟。
孔融也不给他面子,摆出一副正义凌然的样子,当着众人的面,对着曹操就是一阵耳提面命的批评。

曹操这个人欣赏武将,但是对酸溜溜的文人相当鄙视。
他就是有再好的脾气,但是孔融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让他下不来台,他也恼火了,非要把孔融满门抄斩不可。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这件事其实孔融做得很不对,曹操权力通天,当时刚打败袁绍,正是春风得意满的时候,他这上去就泼了一盆冷水不说,还在众人面前呵斥曹操。
这换成任何人都不会以好脾气对待他。

这就是孔融性格的缺陷所致,从小被称为神童,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风险意识,总是有着性子来,喜欢表现自己,结果到了最后,被满门抄斩,后悔也来不及了。
在曹操抓捕孔融家人的过程中,他们放声大哭,只有孔融七岁的小女儿淡定自若。
抓捕的人好奇,并提出了疑问,为什么大难临头,小小年纪还能如此淡定?
只听她从容地说道:“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小小年纪竟然有如此见识,比之当年的神童孔融,丝毫不差。并且,正是她的这句话,至此诞生了一句有名的汉语词汇——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以此来比喻整体遭殃,个体(或部分)也不能保全。被后人沿用至今。
只不过过于迂腐的孔融,却断送了女儿的性命,实在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