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随着国内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异国产品”进入到国人的生活中,其中不乏一些异国水果,从遥远的异国他乡飘进我们的果盘里。原产于印度半岛和东南亚各国的蛇皮果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和其他或萌或美的颜值水果相比,蛇皮果的出圈靠的是吓人,一身酷似蛇皮的外皮,尤其是逼疯密集恐惧症患者。
蛇皮果作为“外来人口”,在中国种植的时间并不长,很多人还没有听说过它的大名,它还有一个看起来不好念的别称,叫做“沙叻”,它和东南亚油棕榈长得十分相像,植株高可达三、四米,可食用的果实就隐藏在叶子生长处。
蛇皮果原产于印度半岛附近,空气湿度80%以上,且全年的最低气温不低于19摄氏度,高温高湿的环境才能够孕育出最佳质量的蛇皮果果实,出于这种对环境严苛的限定,至今蛇皮果的种植基地也还在原产地附近的中南半岛至马来群岛等亚洲热带地区。云南南部只有小部分种植,种植范围不大,原是用于科学研究试验,但现在也成了景洪特产了。
蛇皮果的样子仿佛蛇皮包裹的纺锤形果实,中间鼓,两头尖。全身披满了棕红色的片状鳞片,像极了蛇皮,蛇皮果的名字就来源于这个外观。对密集恐惧症患者和怕蛇的人十分不友好。蛇皮果的皮比较硬,鳞片有尖,用手剥皮的时候非常容易扎到手,吃蛇皮果的体验就犹如在爱与痛的边缘疯狂试探。
它的果实有两种,一种打开是厚实的橘黄色果实,分为几瓣,果肉里面包裹着果核。果肉清甜带微酸,吃起来和枇杷很像;另一种是莹白的果实,有羊脂玉的光泽。和其他热带水果榴梿、菠萝蜜一样,爱它的人奉为心头爆,厌弃它的人恨不得离得远远的。蛇皮果的争议之处也源于它独特的气味。据爱吃的小伙伴描述,蛇皮果的这种气味是一种美酒沉淀后的余香,类似于朗姆酒的香味,吃着闻着,让人沉醉。而另一半不喜欢的小伙伴则将这种气味描述为:发霉的老仓库里,剩饭剩菜腐烂的味道。两级分化十分严重。
这种水果的吃法也是非常的“东南亚style”,除了当做水果直接生吃,还有经过加工的多种吃法。比如一切皆可烤的东南亚有一种吃法,是将蛇皮果的果肉剥出来,切片之后放到烤网上,明火慢烤。高温将蛇皮果里的挥发性芳香物质通通挥发出来,只剩下果肉的香甜,再撒上一点点盐,“起锅”后刷上蜂蜜,密制烤蛇皮果就做好了。热乎乎的蛇皮果,烤过之后软软糯糯,带着蜜香,画风瞬间从黑暗料理变成傻白甜。
除此之外还可以加入各种料理当中,成为菜肴的配角和亮点,就像菠萝咕咾肉的菠萝,香橙鸡丁的香橙一样,蛇皮果可以加入咖喱鸡块,变成咖喱蛇皮鸡。
也许有人诧异,怎么这货也有人当水果吃,但,吃货的世界很大很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