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观潮 | “机”遇济宁:从“制造”到“智造”的蝶变之路

5月24日晚,央视财经频道对话》栏目以“从制造到智造:机器人赋能产业发展”为主题聚焦山东济宁。这座曾以煤炭和传统制造业闻名的城市,正以机器人产业为突破口,书写从“制造”向“智造”跃迁的新篇章。济宁市委书记温金荣在节目中提出的“三个关键词”与“四大优势”,不仅揭示了城市转型的底层逻辑,更展现了中国工业城市在智能化浪潮中的破题智慧。

场景驱动与生态协同:机器人产业的“济宁密码”

济宁的机器人产业崛起,首先得益于“海量应用场景”与“完备产业链”的双重支撑。作为全国制造业百强市,济宁在装备制造、港航物流、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丰富场景,为机器人技术提供了从研发到落地的全链条试验场。珞石机器人依托济宁的智慧矿山场景,开发出柔性协作机器人,填补国内协作机器人规模生产的空白,其产品在刀具打磨、缝制等细分领域市场占有率居全国首位。济宁通过“链长+链主”机制,以珞石、科比特等龙头企业为核心,吸引伺服电机、谐波减速器等上下游企业集聚,形成“机器人+人工智能+高端装备”的千亿级产业集群。

这种“需求导向、生态协同”的模式,打破了传统产业与新兴技术的割裂,济宁通过“固本培新双向赋能”,让传统产业为机器人技术提供土壤,而机器人技术则反哺传统产业升级。济宁能源金桥煤矿引入智能采制化机器人,检测周期极短,仅需20分钟便可自动完成采、制、化全流程,相较于人工操作,效率提升约5倍,数据反馈周期从90分钟缩短至30分钟,实现了减工增效的双重目标。

政策精准滴灌与文化破界融合:企业扎根的“引力场”

政策与文化的双重赋能,是济宁吸引企业扎根的另一核心优势。政府设立工业技改基金,变奖补为股权投入,仅珞石智能制造产业园便获得千万元资金支持,助其年产能突破5万台工业机器人。同时,“企业上市支持”“场景开放优先”等政策,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珞石科技北京迁址邹城、科比特航空因“产业界背书”选择济宁,正是对当地政策连续性与执行力的认可。

更值得关注的是,济宁将儒家文化科技创新深度融合。科比特航空以“梁山好汉”命名无人机产品,将传统文化符号转化为国际传播亮点;珞石机器人复刻书法技艺,用机械臂书写“文化+科技”的融合篇章。这种文化认同不仅增强了企业归属感,更让济宁在全球化竞争中凸显差异化优势。

数字化转型与全球视野:从“区域标杆”到“世界坐标”

济宁的转型并非孤立的地方实践,而是嵌入全球产业链的主动布局。通过“智改数转”行动,济宁将推动2000家企业数字化转型,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超过91%,争创国家级数字化转型标杆。天意机械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全球700余家客户生产线,产品出口106个国家和地区;神力索具凭借智能生产线,产销量稳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

随着2025中国(邹城)机器人大会的举办,特斯拉华为等全球巨头将与本土企业同台竞技,推动技术对标与产业协同;珞石科技科创板上市计划加速推进,宁德时代小松智能制造等重大项目落地,进一步强化全球产业链话语权。从儒家文化到数字革命,济宁正在成为智能时代的“新工业坐标”。

传统工业城市的转型不仅需要技术硬实力,更需要系统性的生态思维与文化自觉。从“制造”到“智造”,济宁以机器人产业为支点,撬动了产业链重构、城市能级提升与全球竞争力塑造。正如济宁市委书记温金荣所言:“您在济宁不是单兵作战,而是与众多的优秀企业并肩奔跑。”这种开放、协同、创新的城市基因,或将为中国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提供更具普适性的答案。(评论员 戈梦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