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时代、中伟股份“携手”递表,锂电巨头为何扎堆港股IPO?| 大鱼财经

在多重因素作用下,开年以来的港股IPO市场可谓“热闹非凡”。今年前2个月,已有41家内地企业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数量是去年同期的3倍之多。其中,颇为引人注目的是,两大锂电龙头宁德时代(300750.SZ)和中伟股份(300919.SZ)日前同时发布赴港IPO新动作,据悉,前者此次拟募集50亿美元,或将成为近三年内港股最大IPO计划。

而在稍早的1月28日,先导智能也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在境外发行股份(H股)并申请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上市。事实上,自2024年下半年以来,已有近10家锂电企业扎堆选择赴港上市,其中不乏“宁王”这类拟“A+H”者,亦有融资“换道”者。业内观察认为,受锂电企业“内卷”白热化、海外市场能够贡献更多利润空间等因素影响,“外卷”已成为行业共识。企业通过港股上市,不仅能融资扩产、加码研发,还能助力国际化布局,提高竞争力。

开年连续4家锂电大佬宣布赴港上市,“A+H”持续扩容

日前,万亿“宁王”正式推进其二次上市进程。

2月中旬,宁德时代发布公告,公司正式向香港联交所递交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的申请,距离其首次官宣向港股发起冲击不足两月。

此前市场消息称,宁德时代此次港股IPO拟募集50亿美元,或将成为近三年内港股最大IPO计划。尽管募资规模尚未披露,但宁德时代在最新招股书中已表示,其所募资金将用于推进匈牙利项目第一期及第二期建设,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企业用途。

同日,宁德时代供应商、主营锂电池正极材料前驱体的中伟股份也宣布启动港股上市前期筹备工作,公司拟在境外发行股份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上市。该公司上市原因在于全球化战略部署,打造国际化的资本平台,值得注意的是,该公司去年海外业绩不错,上半年境外营收约91亿元,占比接近一半。

在稍早前的1月28日,先导智能同样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在境外发行股份(H股)并申请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上市。同时,鉴于内外部环境等因素发生变化,决定终止境外发行全球存托凭证(GDR)并在瑞士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计划。此外,格林美也于1月宣布H股上市的前期筹备工作,江苏正力新能电池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则更新了港交所招股书。

实际上,自2024年下半年以来,已有近10家锂电企业扎堆选择赴港上市。这些转战港股上市的锂电企业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已经在A股上市,准备A+H路线的,例如宁德、中伟、龙蟠等;另一种是A股暂未上市转战港股的,例如海辰和双登等。值得注意的是,此番谋划港股上市的锂电企业中,有3家为融资“换道”,先导智能、盛新锂能和金晟新能源均属此类。

目前,头部锂电池企业中,中创新航、瑞浦兰钧等都已经完成港股上市。在业内看来,锂电企业纷纷选择赴港上市,不仅是为满足自身资金需求,更看重香港资本市场的国际化优势,以此提升品牌在全球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先导智能此前表示,启动H股上市有助于满足公司在新能源智能装备领域的全球化发展需要,深入推进公司全球化战略布局,打造国际化资本运作平台,进一步提升公司的全球品牌知名度及综合竞争力,巩固行业地位。先导智能在2024年业绩预告中指出,2024年公司全年营业收入降幅较前三季度收窄,海外订单及收入均保持快速增长,占比进一步提升。2025年,公司将进一步深化全球化战略,持续拓展海外市场。

出海“外卷”已成共识,企业希冀融资同时提升品牌影响力

对于锂电企业而言,在行业“内卷”白热化的当下,选择出海“外卷”已成为业界共识。

观察发现,除宁德时代外,目前大多数港股IPO排队的锂电企业都面临业绩压力,尽管有些企业亏损收窄,但何时迎来反转还未可知。龙蟠科技方面,1月23日发布2024年业绩预告显示,预计净利润亏损5.95亿元至6.97亿元,较上年同期亏损12.33亿元有所收窄。

江苏正力新能虽然营收上涨,但2024年前八个月利润累计亏损1亿元,较去年大幅收窄,不过何时变为盈利还是未知。

在融资环境方面,2024年A股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盈利能力、合规运营等各方面的审查标准都显著提高,促使部分企业转向港股。值得一提的是,去年10月香港证监会与联交所作出声明,宣布将优化新股上市申请审批流程时间表,包括加快合资格A股公司审批流程。这一政策加强了A股企业A+H的信心,并且港股估值体系和A股不同,部分企业可能会在港股获得更高估值。

归根结底,扎堆港股融资都是为了生存和竞争。

过去几年,伴随新能源汽车蓬勃和储能热潮,锂电全产业链快速扩产,然而随着产能过剩和价格回落,产业链利润分配格局生变,多环节承压乃至亏损,融资以改善境况显得迫切。

伴随国内竞争进一步白热化,锂电企业纷纷布局海外,国际视野布局产能、开发市场成为必答题,港股上市既能融资又能提升品牌影响力,可谓一举多得。宁德时代日前表示,拟港股上市是为进一步推进公司全球化战略布局,打造国际化资本运作平台,提高综合竞争力。

从解决“近渴”的角度来看,港股的确成为锂电企业目前的上佳选择。除了门槛相对A股低、审批时间短外,港股作为国际资金池的特点,更容易受到国际资本的关注,这对于眼下掀起新一轮“出海”浪潮的新能源企业而言,是最大的吸引点之一。

不过,赴港IPO也对企业提出了更多挑战。一方面,港股流动性长期弱于A股,可能会影响其估值及A股投资者的情绪;另一方面,港股市场对ESG持有高要求,不仅强制要求上市公司披露ESG报告,且不断优化披露要求和政策,计划从2025年起实施更为严格的气候信息强制披露规定。分析人士提醒,锂电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和市场环境理性决策,切莫盲目跟风。

记者:苏冉 编辑:俞丹 校对: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