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庆假期,海天味业过得并不顺利。
作为中华老字号品牌的“酱油一哥”海天味业,近日被多个抖音短视频账号爆料国内售卖的海天酱油含食品添加剂,而日本售卖的海天酱油却零添加,因此质疑海天味业在执行“双标”。
本次的舆论危机事发于 9 月末,截至目前,海天味业仍然深陷添加剂风波。
海天味业两度紧急发文
事件的起因是有网友在社交媒体上晒出了自己买的海天酱油。在对比国内外产品的成分差异中,网友发现,在日本销售的海天酱油除了水、大豆、小麦以及食盐、砂糖之外,并无其他添加成分;而在国内的海天酱油还添加了焦糖色、苯甲酸钠、三氯蔗糖等添加剂。
网友们愤怒于海天味业对国内外消费者的 " 双标 ",同时有人指出苯甲酸钠为防腐剂,这进一步引发无数网友对酱油生产过程和食品安全的担忧。
据悉,在事件发酵当晚,9 月 30 日海天味业立即发布了一份声明。在文中,海天味业表示,公司产品都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生产,且所有产品添加剂的使用均符合我国相关标准法规要求。
由于并未回应国内外酱油产品配料表的差异,有网友扒出了海天味业参与国内酱油行业相关标准制定的信息。
更多的质疑随着 " 海天味业参与起草酱油行业先行标准 " 的热搜话题而涌现。有网友认为,海天这是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
10 月 4 日,海天味业再次发布声明,表示用食品添加剂来误导消费者认为中国食品比外国食品差,要么是不明真相,要么是别有用心;而企图用 " 双标 " 来挑起矛盾对立,严重影响 " 中国造 " 的世界声誉。
10 月 5 日,中国调味品协会也发布声明称,标准本身并不存在高低之分,只因各国饮食习惯和消费习惯不同,而存在差异;企业只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其生产的产品就是安全的。
大豆和小麦是主要原材料
酱油是由酱演变而来,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就有记载用鲜肉腌制成酱,风味绝佳,在古代是皇帝的御用调味品。直到唐朝才出现用大豆和面粉做原料酿制酱油的记载,这种方式大大降低了酱油的成本,使得酱油走进了寻常百姓家。而酱油的名称是直到宋代才出现的,苏东坡《物类相感志》中提到“作羹用酱油煮之妙”。
现代酱油的生产方式跟古代酱油十分相似,都是以大豆和小麦为原材料,经天然微生物的酿造作用获得的。只不过经多年酿造经验积累,人们对于酿造过程中的物质变化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因此能够更加精确地控制酱油的生产过程,获得质量更加稳定的产品。
酱油酿造过程中,原材料的选择就有很大学问,优质大豆提供丰富的蛋白质,能够增加酱油中氨基酸的含量,东北的寒地黑土和气候最适合大豆生长,因而来自东北的大豆适合做酱油的原材料,能够为酱油酿造提供丰富的优质蛋白。原材料中的小麦则提供充足的糖类,为酿造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丰富的碳源,同时也能赋予酱油特有的色泽与甜味。
原材料的前期处理也很关键,大豆经浸泡吸水、蒸煮,蛋白质适度变性,易被蛋白酶分解成氨基酸;小麦经铁锅焙炒,淀粉糊化,易被淀粉酶水解成糖类供发酵微生物使用。
酱油生产除了大豆、小麦这些原材料之外,还有关键功臣——天然酿造微生物,它们存在于酱油的整个酿造过程,产生丰富的酶系将原料中的蛋白质、淀粉等大分子物质分解成氨基酸、单糖等各种小分子营养物质,赋予酱油丰富的营养和独特的风味。
其中,曲霉是最具特色的一类酿造微生物,常见的是米曲霉和酱油曲霉,它们广泛存在于粮食、土壤中,在酿造的最初阶段曲霉快速繁殖并迅速附着于原材料的表面,这个过程叫做制曲,能对原材料中的大分子物质进行初步降解,为其他微生物的繁殖提供营养,同时产生足量且种类丰富的酶,在后续阶段继续发挥作用。
制曲结束后,原材料被初步降解,营养物质逐渐释放,这时候完成制曲的原料被输送至晒场,加高浓度的盐水,形成稀醪。在盐水的作用下,曲霉被杀死,其他耐盐酿造微生物利用降解的小分子物质开始繁殖,并将各种酶释放进入稀醪中继续分解原料。在阳光的晒酿下,稀醪在最合适的温度下发酵,形成种类丰富的氨基酸、还原糖、有机酸等物质,赋予酱油独特美味。氨基酸和还原糖还会发生美拉德反应,生成纯天然的色素,酱油的颜色就是这样形成的,并且美拉德反应也会生成大量的风味物质,让酱油更加美味。
晒酱油期间要将下层的酱油抽出,从原料上层淋洒而下,反复多次直至晒制结束,这样能够将稀醪的营养物质充分溶解,提升酱油的品质。酱油晒制越久,原材料中的营养成分越能够充分降解,氨基酸和糖类的美拉德反应也越加充分,酱油的颜色就会越深,风味也越浓厚,因此天然晒酿造就好酱油。
来源|中国网、财联社、红星资本局、每日经济新闻、海天等
编辑丨农财君
联系农财君丨18565265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