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股权再次被冻,约3亿人民币,冻结2年。
截至目前,王健林的股权已经接连5次被冻,累计超4.4亿元。
而万达被执行总金额已经超过75亿,累计被冻结股权数额则超160亿元。
如今,卖资产已经成了曾经的首富王健林最直接的变现手段。
从缔造513座万达广场,年收租金超400亿,到被迫卖楼断臂求生,这位曾喊出"一个亿小目标"的商业教父,此刻却像被时代巨浪拍在礁石上的船长。
这究竟是个人的滑铁卢,还是整个房地产黄金时代的集体谢幕?
01 传奇崛起,从军人到首富
1954年,王健林出生于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
王健林父亲王义全是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4岁迁居金川县,14岁辍学成为林业职工,后参军。
1970~1986年,16年的军旅生活,王建林完成了学业,塑造了他严谨的纪律性、果敢的决策力和坚韧的性格,也铸造了他后来的商业性格。
1986年,王健林转业,任大连市西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主任。
1988年,王健林响应“百万裁军”号召,接手了濒临破产的大连市西岗区住宅开发公司,通过旧城改造项目“北京街小区”赚到第一桶金(2000万元),首创明厅、独立卫生间等创新设计,打破当时住宅标准。
王健林的商界之路,就这样开始了。
他通过改制和创新,让这家频临破产的国有开发商起死回生,万达集团的雏形也逐渐显现。
1992年,中国房地产市场迎来黄金时代,王健林申请公司进行私有化试点,并将公司命名为大连万达房地产集团公司,正式进军房地产领域。
“万达”就是“万事通达”,意指长寿、富有和繁荣。
王健林也成为万达集团的最大股东。
有趣的是,王健林最初出名不是因为在房地产行业上大放异彩,而是在个人的爱好上——足球。
1994年,成立大连万达足球俱乐部。
王健林以重金激励球队,开创中国足球“金元时代”:客场赢球即发30万奖金,甚至直接提现金箱到赛场奖励球员。要知道,当时主力球员年薪才20万。
球队在96、97、98年三次夺冠,成为当时中国足坛的霸主,创造了联赛三连冠、55场不败、连续57场主场不败等纪录,至今仍是中国足球难以逾越的高峰,一度登顶亚洲俱乐部排名榜首。
1999年,大连万达因裁判俞元聪三次漏判点球不敌辽宁队。王健林赛后怒斥“中国足球黑暗”,宣布“万达永远退出中国足坛”。
王健林的大连足球往事,是一部夹杂着热血、愤怒与无奈的时代剧。
自那以后,王健林开始全身心专注于房地产开发。
2000年,万达正式挺进商业地产,王健林开创性地提出 “订单地产” 模式,在建设商业广场前,先与知名品牌商家签订合作协议,给商业广场提前锁定了一批重量级 “嘉宾”,确保项目建成后有稳定的租户和客流量。
万达广场迅速崛起,成为城市地标性建筑,集购物、餐饮、娱乐、办公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为消费者提供了全新的消费体验。
到2016年,万达广场的数量已经达到513座,遍布全国各大城市,年收租金超400亿,万达集团资产超8000亿,王健林四度登顶中国首富。
那句"先挣一个亿"的豪言,至今仍在社交平台上收割着年轻人的焦虑。
王健林打造了一个庞大的商业地产王国,而他就是这个王国的“国王”。
02 万达债务危机,王健林坚守底线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万达的快速发展和大规模扩张,虽然一时风光无限,但也为后来的债务危机埋下了隐患。
2017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债务危机,将万达从巅峰打入谷底。
由于海外投资过多、资金链断裂、政策收紧等原因,万达的债务问题开始全面爆发。
万达遭遇“股债双杀”,王健林的身价一落千丈,从首富变首负,负债超 6000 亿,无异于商界的 “大地震”!
面对危机,王健林的反应也非常迅速,决策也很果断。
为了缓解资金压力,王健林不得不采取“断臂” 策略,出售股份和项目。他将13个文旅项目和77家酒店打包卖给孙宏斌,套现632亿。
同时,万达也开始从港股退市,王健林签下首份对赌协议,承诺2018年A股上市,但地产调控风暴骤起,上市计划被迫搁浅。
无奈步子迈得太大了,一切的补救都显得无济于事。此后,万达的债务问题愈发严重。
2021年,王健林再次孤注一掷,与太盟投资等签下第三份对赌协议,承诺2023年港股上市,代价是出让万达商管60%股权。
王健林豁出去了,然而并不能如愿。万达商管的上市之路并不顺利,四次冲刺港股均以失败告终,直接将万达拖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在债务的重压之下,王健林的身体也亮起了红灯。
去年年底,有网友在云南大理偶遇王健林,照片中的他身形消瘦,再也没有从前的光彩,当初“先挣他一个亿”轻描淡写的霸气侧漏已不复存在。
然而,尽管面临如此困境,王健林却展现出了一位企业家的底线与担当。
当其他地产大佬,如许家印用“技术性离婚” 转移资产,杨国强父女选择 “躺平” 时,王健林却定下了三条军规:2.69万套房产不许烂尾、15万员工工资按时发、优先兑付小额债主。
这种近乎固执的坚守,让人想起丘吉尔的名言:“成功不是终点,失败也非末日,最重要的是继续前进的勇气。”
不愧是军人出身,王健林身上的社会担当,在他的商业历程并不少见。
比如,汶川地震时,王健林捐出1亿,贵州丹寨扶贫又砸下14亿。
即便在债务最危急的时刻,万达商管仍保持97亿净利润,确保基础运营不崩盘。
2024年大连人队解散时,王健林坚持支付完所有球员薪水才宣布退出,与那些欠薪跑路的俱乐部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担当甚至感染了下一代。
早年活跃于网红圈的儿子“国民老公”王思聪也变得沉默了。
王思聪在采访中直言:“我们家可以卖酒店、卖汽车,但绝不会出卖国家,不会把负担推给社会!”
不过最后结果如何,这种底线意识,让万达在行业寒冬中守住了尊严。
03 涅槃重生,还是悲情落幕
万达的困境,正是中国房地产行业转型阵痛的缩影。
过去,凭借着人口红利和城市化进程的推动,房地产企业通过高杠杆、高周转的模式迅速扩张,积累了巨额财富。
然而,随着政策调控的加强、人口红利的消退以及消费升级的到来,传统的房地产商业模式逐渐难以为继。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万达的重资产模式一碰就碎。
高杠杆、高负债的拿地模式,让万达对资金流极度依赖,市场遇冷,资金链紧张,立刻引发连锁反应。
而万达的多元化尝试,如合肥万达乐园、武汉电影乐园等项目,也因定位偏差、市场需求不足等原因惨遭滑铁卢,对本就深陷债务的万达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尽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但王健林并未放弃。
他依然在绝境中寻找新生,试图通过一系列的举措带领万达走出低谷。
2025年初,王健林成立大连万统、万虹等企业管理公司,试图通过架构调整盘活资产。同时,万达也在不断探索新的业务领域,如线上消费、社区商业等,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王健林的坚守,不仅仅是对万达这个企业的坚守,更是一种对企业家精神的坚守。他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责任与担当,在面对困境时,不逃避、不放弃,积极应对。
王健林的坚守和挣扎,比起遇事就跑的那些人,在地产行业的至暗时刻,显得异常珍贵。
王健林还能带领万达完成从“地产商” 到 “城市运营商” 的蜕变,实现涅槃重生,还是最终折戟沉沙,在地产行业至暗时刻悲情落幕?这一切都尚未有定论。
但无论结局如何,王健林的传奇故事以及他的坚守担当,都会在商业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