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股价单日暴跌6%:一场交通事故引发的资本震荡
导语:
2025年4月1日,港股市场掀起波澜。小米集团(01810.HK)股价午后大幅跳水,收盘跌幅达6.2%,创下2月18日以来新低,市值单日蒸发近700亿港元。这场股价地震的背后,既与一场致命交通事故引发的信任危机密切相关,也折射出新能源汽车行业高速发展中的安全隐忧。
一、致命事故:小米SU7高速爆燃致3人死亡
3月29日晚,一辆搭载NOA智能辅助驾驶功能的小米SU7标准版在安徽德上高速发生严重事故。车辆以116km/h行驶时检测到施工路段障碍物,驾驶员接管后仍以97km/h的时速撞击隔离带水泥桩,随即电池爆燃,车门锁死,导致车内3人遇难。
事故现场图片显示,车辆前部完全损毁,电池舱区域燃烧痕迹明显。家属控诉小米“冷处理”,称事故四天后仍未与家属直接沟通。尽管小米发布声明称“全力配合调查”,但未回应公众对车门锁死、电池防护等核心安全问题的质疑,进一步加剧舆论发酵。
二、资本市场的连锁反应
1. 股价断崖式下跌
事故细节公布后,小米股价午后加速跳水,盘中最大跌幅超6%,最终收于46.15港元,创近两个月新低。与3月31日相比,市值缩水近700亿港元。
2. 市场信心受挫
此次事故并非小米汽车首次陷入安全争议。2024年11月,超70位车主因自动泊车故障导致剐蹭;同年5月,多起NOA功能失效事故被曝光,但小米均未深入说明原因。叠加美的集团近期清仓小米股票(套现近20亿元)及雷军“减持”传闻,市场对小米汽车业务的长期盈利能力产生疑虑。
三、矛盾交织:高增长与安全隐忧的博弈
尽管事故频发,小米汽车仍保持强劲销售势头:
- 交付量超预期:3月交付量达2.9万台,全年目标提升至35万台。
- 产能扩张:雷军称“连续5个月交付超2万辆”,并计划通过425亿港元融资加速研发。
然而,资本市场的反应揭示了更深层矛盾:
- 技术信任危机:NOA辅助驾驶系统的可靠性、电池安全防护机制、应急解锁设计等关键问题悬而未决。
- 行业共性问题放大:电动车高速碰撞后电池爆燃风险、电路损毁导致车门锁死等议题被推至风口浪尖,引发对整个新能源赛道安全标准的拷问。
四、未来挑战:小米如何破局?
1. 透明化处理事故:
需尽快公布事故技术调查报告,回应车门锁死等质疑,并建立与家属的直接沟通渠道。
2. 强化安全冗余设计 :
行业专家建议,应在电池舱增设物理防护层,优化断电情况下的机械解锁方案,并加强车主安全培训。
3. **平衡资本扩张与品牌声誉**
小米当前处于产能爬坡关键期,但若安全事故持续发酵,可能拖累其“2025年汽车业务扭亏”的目标。
结语:
小米股价的跳水既是单一事件的应激反应,也映射出新能源汽车行业“速度与安全”的永恒命题。对于雷军而言,如何在销量狂飙中筑牢安全防线,将决定小米能否真正从“跨界新秀”蜕变为“行业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