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银行交出一份营收和净利润“双增”的成绩单。3月26日,中信银行发布2024年度报告。去年,该行实现营业收入2136.46亿元,比上年增长3.76%;实现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685.76亿元,比上年增长2.33%。
不过,对于喊出“零售战略转型”十年的中信银行来说,其零售业务数据却略显“失色”。去年,其零售银行业务分部的税前利润同比下滑了超四成,且零售业务营收占比距离3年前提出的50%目标仍有一定差距。
净息差下滑1个基点
变动大幅跑赢大市
根据财报,去年,中信银行实现利息净收入1466.79亿元,比上年增长2.19%,实现非利息净收入669.67亿元,比上年增长7.39%。
去年,中信银行净息差为1.77%,比上年微降0.01个百分点。中信银行表示,“净息差变动大幅跑赢大市”。
南都湾财社记者梳理发现,中信银行近5年净息差从2020年的2.26%一路下滑至2024年的1.77%,不过2024年仅下降了1个基点,降幅较往年已经明显收窄。中信银行表示,2025年将在提高实体经济服务质效的前提下,保持自身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力争继续保持净息差优势。
非利息净收入方面,去年中信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311.02亿元,比上年下降3.96%。其中,银行卡手续费比上年下降7.40%,中信银行称主要是受全市场交易量萎缩影响。此外,代理业务手续费比上年下降14.93%,中信银行称主要是代销基金、保险、信托收入下降。

不良贷款率降至1.16%
个人消费贷不良率上升
资产质量方面,截至报告期末,中信银行不良贷款余额664.8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6.85亿元,增长2.60%;不良贷款率1.16%,比上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209.43%,比上年末上升1.84个百分点。

南都湾财社记者统计发现,近五年来,中信银行不良贷款率持续下降,与2020年的1.64%相比,去年该行不良贷款率累计下降了0.48个百分点。中信银行表示,该行综合运用清收、转让、核销、重组等处置方式,去年处置不良贷款金额813.10亿元。
从产品划分来看,去年末,中信银行公司贷款不良率1.27%,较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个人贷款不良率1.25%,较上年增加了0.04个百分点。

公司贷款方面,截至报告期末,中信银行公司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三个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占公司不良贷款总额的61.04%。受宏观经济环境、行业风险等因素综合影响,其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等不良贷款余额较上年末有所上升,不良贷款率均上升0.4个百分点。
个人贷款方面,截至报告期末,中信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不良率2.14%,较上年末上升0.59个百分点。
“当前经济仍处于恢复期,受居民收入水平尚不稳定等因素影响,个人消费贷款不良率出现一定波动。”中信银行称,坚持优选白名单企业批量获客,严格做好白名单企业的准入和持续管理,聚焦白名单优质客户投放,获取优质客户提升业务整体质量。同时,构建差异化资产质量管控机制,从产品、客群、区域、渠道等维度对业务进行监控,根据监控情况部署差异化风控策略,不断调整目标客群。
零售业务税前利润下滑四成
营收占比始终未达50%目标
财报还公布了中信银行对公业务、零售业务和金融市场业务三个分部的业绩情况。
去年该行公司业务分部营收和税前利润较2023年分别增长了4.02%、18.92%。涵盖资金资本市场业务、金融同业业务的金融市场业务分部去年营收和税前利润也实现了“双增”,分别增长了23.07%、37.65%。
对比之下,零售业务分部的业绩就略显“失色”。去年,该分部营收和税前利润分别同比下降了0.86%、42.08%。

南都湾财社记者统计发现,近年来,中信银行零售业务分部的税前利润持续下滑,从2021年的227.04亿元一路下滑至92.3亿元,累计降幅高达六成,占比也从2021年的34.6%下降至11.4%。
据了解,早在2014年,对公业务处于行业相对领先水平的中信银行就全面启动零售战略二次转型,以建设最佳客户体验银行为目标,进一步优化管理机制,聚焦网点产能,打造零售业务渠道、产品和队伍体系优势。
那一年,中信银行对公业务营收占比为52.2%,零售业务营收占比仅为20.2%。如今,十年过去,该行零售业务营收占比有所提升。去年,中信银行对公业务、零售业务营收占比分别为44.6%、40.1%,金融市场业务营收占比为15%。
但这距离中信银行董事长方合英提出的目标仍有差距。在2021年业绩发布会上,方合英曾提出,中信银行“新零售”的新架构和打法基本形成,下一步目标是零售营收贡献要超过50%。如今3年过去,中信银行零售业务营收占比始终在40%左右徘徊。
在财报中,方合英再一次强调了“轻”之重要。
他表示,未来,将继续把“轻资本、轻资产、轻成本”转型作为提质增效、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抓手。
“所有努力,都是为了在‘大而轻’的效率革命和‘大而强’的动能塑造中,努力探寻一条由‘一次增长曲线’向‘二次增长曲线’跨越的路径,实现价值银行的升维发展。”方合英说道。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刘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