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哥智洋国际行销顾问机构 于斐
老板手里换不来面包和利润的产品,不值钱!
一场眼泪一场梦!
一大堆的产品此起彼伏冒出来,老板们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品质好、功能好又有什么意义呢?
企业经营中的各种疑难杂症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思维僵化和固化!
趁这段时间,好好整合资源,在互联网、大数据等已经成为社会通用基础设施的背景下,企业要用互联网思维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潜心学习和研究品牌,思考如何转型以及如何创造价值,让自己想办法先存活下来。
过去,我们的企业把用户抽象化,每个用户都是数字;
未来,我们的企业必须把用户具象化,每个用户都是故事。
互联网时代,市场已不再是企业将产品交付给消费者的场所,而是双方互动的价值创造之地。
因此,要及时捕捉消费者心理导向,抓住消费者特有的需求变化,赋予商品人格化的理念,在其中注入某种情感、审美思想和文化品位,以凸现商品的人文价值和服务内涵,凭借感情的力量打动消费者,激发其潜在的消费欲望,最终实现占领消费市场的目的。
德鲁克说过:如果企业不为未来做准备,就要为出局做准备。
著名品牌营销专家、蓝哥智洋国际行销顾问机构创始人于斐老师在清华大学讲课时指出,品牌营销的关键在于互动和参与,
互联网时代就要跳出传统模式红利娇宠,在共享、共鸣、共振、共情中吸引用户,最高级的营销,不是建立庞大的营销网络,
而是把企业的价值个性和资源优势,经过精准的营销深加工手段,智造成围绕需求生活方式展开的品牌故事,并放进品牌建设中去,把无形的营销网络铺建到社会公众心里,把品牌形象输送到消费者心智。
中小企业首要问题便是了解用户的需求和痛点,即为用户提供“量身定做”和“情感共鸣”的产品和服务,当然,也只有那些真正理解了用户的企业才能做到良好的运营。
现在,市场烽烟四起,企业生命周期被严重压缩,如何才能延缓企业的衰亡期?
服务产品化将是重要的趋势,只有通过技术化、产品化、场景化的工作,提升营销管理的效率是提升企业商业价值的基础。
数字化生存时代,市场变化对企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提升格局和效率,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将盈利模式由单纯的产品运营环节,向更高附加值的价值链服务模式转变,如此方能提高客户粘性,获得最优市场红利!
数字化媒体使人际沟通和生活方式,越来越呈现出碎片化、娱乐化、兴趣化。
这将导致未来的消费者会变得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越来越关注消费过程为自身所带来的利益和价值。
为此,一定要重视用户的主导作用,首要问题便是了解用户的需求和痛点,即为用户提供“量身定做”和“情感共鸣”的产品和服务,营销传播过程要有趣味性、有话题感、人格化和仪式感……结合新4C法则,落地企业实践。
即通过 “场景”和“内容”让品牌人格化,使企业区别于其它品牌,更容易吸引消费者。
接下来,企业可以从品牌人格化角度出发,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私域流量池,持续输出话题内容和交互变现,不断自动裂变跟进扩散……通过“社群”和“连接”实现社交媒体营销的传播。
当然,也只有那些真正理解了用户的企业,才能做到良好的运营。
遗憾的是,在产品高度同质化的今天,在产业转型的临界点上,发现有不少企业更专注于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而非聚焦于对消费者心智资源的争夺,这其实是最典型的短视。
“沿着旧地图,一定找不到新大陆”。
工业时代会关心价格(交易价位),通常判断的是成本、规模与利润三者的关系。
消费者如果觉得划算就购买,反之就拒绝购买。
但数字时代,人们核心关注的是使用价值,回归到最本质的需求上,不再为其他的东西支付。
工业时代大家看到的是大众市场,而数字时代就是围绕一个人做到极致,看到的是细分市场。
由此可见,不一样的数字时代,战略思维逻辑也是不一样的。
任正非曾对研发团队提出,企业活不下去就没有未来,华为的价值评价体系要改变过去仅以技术为导向的评价,大家都要以商业成功为导向。
高端手机若以技术为导向,赚不了钱,那你们的高端是没有价值的,过不了三个月,高端就成低端了。
如果只试探着科研,我们不反对,但是你们若要做成一个产品,需要别的业务来补贴,我认为有必要在策略上好好分析。
话说的极其中肯!
著名的管理学者吉姆•柯林斯1994年曾经写了部畅销书《基业长青》,没过几年,那些本该“长青”的企业,挨个倒闭或惨淡发黄了;之后他作了深刻反思,2001年又出版了《从优秀到卓越》,可没过几年,那些本该卓越的样板企业,又惨淡发黄了。
世界变化如此之快,搞得柯林斯都不敢再写书了。
据美国《财富》杂志报道,美国大约62%的企业寿命不超过5年。
我们总想偷懒,试图复制别人的成功,所以,不时有管理学大师高呼发明了企业经营的“成功之道”,结果却总被证明是在“刻舟求剑”。
管理大师德鲁克曾说,无人能够左右变化,唯有走在变化之前。在动荡不定的时期,变化就是准则。
当前,一个企业如果仅仅靠“卖东西”来实现发展已不行了。
中国的消费市场,正在从模仿型排浪式向多档次、个性化、多样化发展。
这反映了中国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之后消费的次第升级,也预示着社会阶层分化已导致消费市场细化,使其对供给结构形成了多元诉求。
据国际信用卡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高端服务业的增长是未来的趋势。
这说明,随着消费的转型升级,消费市场已从生存性消费进入到发展性消费。
事实上,从生存性消费向发展性消费转型,在发展型消费中从耐用消费品向服务类消费品转型,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我们可以把这波消费归纳为四个方面:全、便、特、新,即全方位的需求、省时省力的快捷服务需要、与众不同甚至独一无二的个性化满足以及追求变化、追求时尚、能获得猎奇猎新的兴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