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终于盈利,喜马拉雅四次冲击IPO背后

2024年04月22日15:35:05 财经 1616

从2020年起,“耳朵经济”这一概念便火了起来。相比于视觉刺激为主的“眼球经济”,“耳朵经济”具有更强的伴随性,这也给了资本无限的想象空间。

然而,作为在线音频行业的龙头,喜马拉雅上市之路,却十分坎坷。

近日,喜马拉雅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红星资本局注意到,这已经是喜马拉雅第四次冲击IPO了。而这一版招股书,喜马拉雅终于在去年实现了盈利。

对于四闯IPO的喜马拉雅,红星资本局将通过拆解企业“收支”的方式,探讨喜马拉雅是如何实现盈利的?想象空间究竟如何?以及,曾经备受追捧的“耳朵经济”,究竟价值几何?

收入端

核心业务三大块

招股书显示,2021-2023年,喜马拉雅分别实现营收58.6亿元、60.6亿元、61.6亿元;净利润分别为-51.06亿元、37亿元、37.36亿元;调整后净利润分别为-7.18亿元、-2.96亿元及2.24亿元。

目前喜马拉雅的营收主要由四部分构成,分别是订阅、广告、直播、创新产品及服务。

2023年全年各项收入占总营收比分别为51.7%、23.1%、18.4%、6.8%;可见订阅付费是目前喜马拉雅最主要的营收来源。

以下,我们将会对企业的分业务展开具体分析,探讨各分业务能为喜马拉雅的未来带来多大空间?

深度解析|终于盈利,喜马拉雅四次冲击IPO背后 - 天天要闻

1、订阅收入:

订阅服务总收入上涨

付费率下滑

对于喜马拉雅的订阅收入板块,该业务营收增速较缓,对总营收的贡献也基本维持在五成左右。

招股书显示,2021年~2023年,喜马拉雅订阅服务收入分别为29.92亿元、30.81亿元、31.89亿元,占总营收比分别为51.1%、50.8%、51.7%。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付费点播收入业绩持续下滑,从2021年的10.58亿元下降至6.94亿元;对营收的贡献也从2021年的18.1%下降至2023年的11.2%。

深度解析|终于盈利,喜马拉雅四次冲击IPO背后 - 天天要闻

来源:招股书

从业务模式来看,对于喜马拉雅而言,想要获得更多的订阅收入,有一个前提、两个方法。一个前提是平台的内容足够优势;两个方法是,要么平台的付费用户足够多,要么单个用户的付费金额足够高。

但这两个方法又像是在“走钢丝”。因为付费率的上升,一般通常需要“低价”来刺激消费者;而选择“涨价”,则会让用户“退订”,导致付费率下降。

以会员订阅为例,招股书显示,从2021年~2023年,喜马拉雅移动端付费会员的付费率分别为12.4%、12.6%、11.6%,付费率在2023年有所下降,意味着愿意购买会员的用户占比变少了。

再看单用户每月付费金额,2021年~2023年分别为11.2元、12.5元、13.4元,用户付费金额在持续增加,说明喜马拉雅会员费正在悄悄变贵,这或许也是付费率下降的原因。

深度解析|终于盈利,喜马拉雅四次冲击IPO背后 - 天天要闻

来源:招股书

2、广告收入:

比起视频类广告具有天然局限

广告的本质是流量经济的变现,喜马拉雅的广告主要是展示广告、音频广告及品牌推广活动等形式。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喜马拉雅作为音频平台,做起广告业务,会受到较大的天然局限。

首先,从平台特性来看,不同于视频广告,音频广告呈现形式较单一,广告效果也欠佳,因此广告议价权也较低。

其次,站在用户角度,音频广告带给用户的体验也比较差,用户更难以接受音频广告。

具体业绩来看,招股书显示,从2021年~2023年,喜马拉雅广告收入14.88亿元、14.49亿元、14.23亿元,广告业务收入有所下滑,对总营收的贡献也在持续降低。

3、直播收入:

“基本功”还不稳

做直播,显然如今已经成为了各家流媒体平台的“基本配置”。

招股书显示,2021年~2023年,喜马拉雅平均每个直播付费用户的每月付费金额分别为637.3元、614.6元、735.6元,这个数据在2023年有所增加;但与此同时,2023年喜马拉雅直播收入却在下降;2021年~2023年,直播收入分别为10.01亿元、11.55亿元、11.34亿元。

也就是说,虽然直播间内,单用户的付费金额上去了,但愿意付费的人却变少了,导致总收入下滑;这也意味着直播业务对于用户来说,吸引力在下滑。

总的来说,目前喜马拉雅的直播业务,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中用户认可度都欠佳;而在直播这个主播分成成本高、内容不确定因素多、监管层面严的生意,喜马拉雅依旧会面临不小压力。

成本端

“省”出了利润

招股书显示,2021~2023年喜马拉雅调整后净利润分别为-7.18亿元、-2.96亿元及2.24亿元;企业实现了扭亏为盈。

不过,在营收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喜马拉雅能赚钱,主要还是靠“省”。

1、对员工层面的“省”

招股书显示,喜马拉雅的员工福利开支已经连续2年下降。从2021年的1.92亿元,下降7.5%到2022年的1.77亿元,再下降34.9%到2023年的1.15亿元。

一方面,喜马拉雅对管理层主动降薪。招股书显示,喜马拉雅联合创始人余建军、董事李兴仁及董事沈结强的“薪金、工资及花红”分别从2022年的375.9万元、208万元、190.9万元减少至2023年的179.8万元、106.6万元及109.9万元。

根据招股书披露的数据,喜马拉雅的员工总数从2021年末的4342人,降到2022年末的2883人,再降到2023年末的2637人,人员持续缩减。

深度解析|终于盈利,喜马拉雅四次冲击IPO背后 - 天天要闻

来源:招股书

2、对营销费用的“省”

一直以来,喜马拉雅的“销售及营销开支”都较高,这部分主要包括渠道推广开支、品牌及广告开支、支付给分销商及其他平台的佣金,以及销售及营销人员的员工福利开支。

总之,这部分费用主要就是“花钱买市场”,提高品牌知名度并扩大用户群。

然而招股书信息显示,喜马拉雅的销售及营销开支已经连续2年下降。从2021年的26.3亿元降到2022年的21.15亿元,再到2023年的20.7亿元,2年间共减少了5.6亿元,降幅为21.29%。

与此同时,销售及营销开支占总营收的比重,也从2021年的44.9%,下降到2023年的33.6%。

然而“销售及营销开支”费用的持续减少,是否会让喜马拉雅吸引用户和广告客户的能力变弱,对于品牌知名度及内容渗透率产生影响,这也是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3、对收入分成的“省”

收入分成成本指喜马拉雅根据收入的协定百分比向内容创作者及第三方IP合作方付款。

招股书显示,2021年~2022年喜马拉雅收入分成成本分别为15.98亿元、16.54亿元,占总营收比分别为27.3%、27.3%;而到了2023年该项费用下降至14.41亿元,占总营收比也下降至23.4%。

深度解析|终于盈利,喜马拉雅四次冲击IPO背后 - 天天要闻

来源:招股书

作为一个高度依赖优质内容的平台,喜马拉雅之所以能坐在这个位置,很重要的原因是内容足够丰富、优质。如今收入分成成本的下降,是否会影响品牌内容的吸引力,从而影响用户的付费意愿,这同样是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此外,从最新招股书信息看,喜马拉雅在研发投入等方面也有所降低,总之,喜马拉雅能都实现扭亏为盈,主要是靠企业“降本”。因此可以说喜马拉雅能实现盈利,主要是“省”,但在“开源”方面,企业整体比较局限。

小结:

喜马拉雅的确在去年盈利了,但相较“开源”,更多的努力是“节流”。如何吸引用户、留住用户、让用户付费,是喜马拉雅需要面临的长期挑战,而这种挑战来自用户的使用习惯、付费意愿仍需挖掘,而这背后则需要喜马拉雅持续地投入,但资本或许不会给喜马拉雅太多时间。

红星新闻记者 刘谧

编辑 肖子琦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深度解析|终于盈利,喜马拉雅四次冲击IPO背后 - 天天要闻

财经分类资讯推荐

46人的泰国公司在中国狂赚11亿,但椰子水市场隐忧已现 - 天天要闻

46人的泰国公司在中国狂赚11亿,但椰子水市场隐忧已现

(文/霍东阳 编辑/张广凯)2021年,瑞幸的生椰拿铁爆卖上亿杯,彻底扭转了椰子品类的命运。近年来,除了椰乳、椰奶,椰子水也更多地为大众市场所接受,占据了便利商超冷饮柜里的重要的位置。椰子水还在持续增长。根据灼识咨询,2019年至2024年,大中华区椰子水饮料行业大幅扩张,市场规模从1.018亿美元增长至10.933亿美元,...
美联储会议纪要、英伟达财报接力来袭 | 今夜看点 - 天天要闻

美联储会议纪要、英伟达财报接力来袭 | 今夜看点

财联社5月28日讯(编辑 史正丞)在热点事件扎堆的周三盘前,美国股指期货维持微幅振荡局面,投资者正在等待美联储的政策文件,以及英伟达对AI领域前景、地缘冲突影响的解读。截至发稿,道琼斯指数期货(2506合约)盘前跌0.01%,标普500指数期货涨0.10%、纳斯达克100指数期货涨0.24%。(纳斯达克指数日线图,来源:TradingV...
对当前市场的几点思考! - 天天要闻

对当前市场的几点思考!

大家好,我是沪麒麟,请动动您发财的小手指,点击右上方“关注”,不错过最新股市干货内容,点关注不迷路!对于咱们每一个股民来说,来到股票市场所带的初心都是想从市场中赚到钱,那么想赚钱,我们在操作的同时,也要停下脚步来思考,思考什么呢?
三个核心、十个港口,河南发展临港产业拥抱长三角 - 天天要闻

三个核心、十个港口,河南发展临港产业拥抱长三角

大河网讯 身处内陆腹地的河南,有一个通江达海的梦想。为此,河南正在补足水运短板,打造“空铁水公”综合交通体系。近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河南省临港产业发展规划(2025—2035年)》(以下简称《发展规划》),提出打造中部便捷水运出海通道,构建“三核引领、五带协同、多点支撑”的临港产业发展格局。格局丨...
宜享花:科技驱动普惠金融 助力消费升级与小微企业发展 - 天天要闻

宜享花:科技驱动普惠金融 助力消费升级与小微企业发展

2025年4月11日,"聚力新质消费 加速融合创新"——2025中国消费经济论坛在北京隆重召开。本次论坛由消费日报社主办,黑猫投诉平台和企查查平台共同支持,汇聚了政府部门领导、行业专家以及消费领域企业高管,围绕"民营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驱动新质消费""当前消费趋势与应对策略"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共商高质量发...
耀东华集团检测中心顺利通过复评审换证,为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 天天要闻

耀东华集团检测中心顺利通过复评审换证,为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近日,耀东华集团检测中心迎来了复评审暨换证评审工作。此次评审由权威认证机构的专家团队执行,是对耀东华检测中心综合能力的一次全面大考。两位专家依据相关标准和规范,对中心的管理体系、仪器设备、人员能力等方面进行了细致审查。▲中国合格评定认可委员会评审专家余争荣、孙小苗(左)一行莅临耀东华集团审核指导▲中国...
社保基金加仓最多的消费股,股价跌去7成,底部大幅加仓 - 天天要闻

社保基金加仓最多的消费股,股价跌去7成,底部大幅加仓

之前,有朋友说,社保不喜欢消费股,消费股买得很少。但实际情况,可能不符。今天看的这家公司,就是社保基金加仓最多的消费股,而且加仓市值高达5个亿以上。在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东中,社保、养老基金就占据五席。累计社保持股市值高达22.99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