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南京市专精特新“千校万企”紫金行动——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校企协同创新推进大会举行。现场,由仙林大学城管委会与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共建的“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校地产业技术研究院总院”正式揭牌,中建五洲工程装备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与高校签署了校企战略合作协议,南京高精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等8家就业基地、南京熊猫电子装备有限公司等8家教授(博士)工作站同步授牌。

当天,近200家企业代表走进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与高校科研人员进行了深度交流对接,阿里云创新中心等3家企业发布需求,希望能够借助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在智能制造领域深厚的研发实力和丰富的职业教育资源,赋能专精特新企业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助力企业实现更高质量、更高层次发展。
近年来,南京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优势,推动校地、校企协同创新,出台了《深化校企协同创新建设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示范城市的若干政策措施》,推动在宁高校与专精特新企业进一步强化创新合作。南京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持续开展专精特新“千校万企”紫金行动,先后组织近500家专精特新企业,走进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艺术学院,深化“企业出题、高校答题”校企协同创新模式,发布高校科研成果和专精特新企业需求,加快高校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向专精特新企业转移转化,充分激励广大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截至目前,南京累计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13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122家,其中2023年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7家,位居全国第8,总数实现翻番。

当前,栖霞区正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加快推进行政区、经开区、大学城协同发展,“创新圈”“孵化圈”“产业圈”融合将更加紧密,叠加各级政策资源赋能,必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带动区域创新驱动力、综合承载力、产业集聚度稳步提升。仙林大学城坐拥12所高校,其中4所“双一流”建设高校、19个一流学科,6家科研院所,集聚1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超200个,两院院士、国家、省市级各类高层次人才近3000名,有着雄厚的科技创新原动力。“今天的大会也是我们精心准备的一次招商活动,希望能借此机会,与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们建立联系、加强合作,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企业,为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栖霞区、仙林大学城有关负责人表示。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吴学敏表示,全省产业转型升级速度很快,产业变化就需要相应的人才,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传授产业一线急需的技术。产业技术研究院总院就是政府和学校共同搭建的平台,让校企联合更加紧密,老师研究成果可以为企业所用,学校培养更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南京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人表示,围绕“千校万企”紫金行动,将不断完善校企协同创新对接机制,锚定广大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更加精准匹配优质科教资源、人才资源,深化“企业出题、高校答题”校企协同创新模式,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激发涌现更多专精特新企业群体。(摄影 于同化)
通讯员 李慧珍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赵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