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外资在中国内地寿险业的布局历程
距离最早友邦入沪
已过去三十余年
能够成功牵手组建寿险公司的
外资股东各个是海外保险巨头
中资股东们也都出身不凡
二十余家外资寿险公司
在发展过程中
有的早已一拍两散
两方股权都转手出去
有的姻缘已尽,另寻他人
有的跻身行业前列
保费利润双丰收
有的被寄予厚望
却始终不温不火
这些公司是在什么样的
时代和政策背景下成长起来
经历过哪些故事
现在又过得如何
近期我们会做系列分析
今天要讲的是外资寿险发展简史
— 01 —
中国内地寿险业对外开放历程
①
重启开放
1992年中国重启开放保险市场
上海成为试点的首选城市
外资险企可以
以设立分公司或合资形式
进入中国保险市场
②
外资股比不超过50%
2004年原保监会颁布
《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规定寿险公司中
外资比例不得超过总股本的50%
(包括直接或间接持股)
③
外资股比放宽至51%
除了少数在之前
就已成立的外资寿险公司
如友邦、中宏等
十余年间
外资股比都控制在50%以内
行业一直呼吁开放上限
2019年《实施细则》修订
放宽外方股比至51%
④
取消外资股比限制
2019年底
原银保监会发布通知
明确自2020年1月1日起
正式取消限制
寿险公司的外资股比可达100%
— 02 —
外资寿险分三阶段进入
外资寿险公司中
除了中邮、华泰、平安健康
为经营过程中引入外资
鼎诚人寿的外资拟退出
恒安标准养老为专业养老公司等
本文中不做讨论
其余的24家寿险公司
根据外资股东进入内地的时间
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注:外资股东含港台地区
①
90年代进来的有4家
1992年
友邦在上海设立分公司
打响了保险重启开放第一枪
2020年在外资股比放开后
友邦成功“分改子”
成为中国内地首家外商独资的寿险公司
1996年中宏人寿成立
由宏利人寿和中化集团发起设立
是内地首家合资寿险公司
安联人寿的前身为
1998年安联和大众保险
成立的安联大众人寿
后经过两轮股权转让
2021年安联全资控股
安联人寿也成为首家
由合资转为外商独资的寿险公司
1999年安盛和五矿集团
合资设立了金盛人寿
2012年工行收购了60%股权
公司也更名为工银安盛
②
入世后的合资潮
2001年中国加入WTO
根据入世协议
保险业全面对外开放
允许外资入华合资设立寿险公司
此后的几年内
一批外资寿险公司涌现
两方创始股东的持股比例
大多都是五五开
③
进来较晚的几家
外资寿险公司中
早期外方的股东大多来自
北美、欧洲、日本等地
而进入中国内地较晚的外资股东
地理位置上有所不同
陆家嘴国泰和君龙人寿
外资股东都来自中国台湾
汇丰人寿来自中国香港
瑞泰人寿
初始的外资股东来自瑞典
股权转让后
外资股东又成了南非的寿险公司
— 03—
股东一方有实力一方有背景
①
早期股东多为大牌企业
早期合资组建寿险公司的
中方股东大多为大牌公司
如中化、大众、中石油等
外方股东几乎也都是海外寿险巨头
如宏利、安盛、保诚、安联等
②
银行参股
2009年原银监会印发了
《商业银行投资保险公司股权试点管理办法》
开始允许商业银行投资入股保险公司
工行、建行、交行等
被确定为首批参股险企的试点银行
如今的外资寿险中
有银行股东背景的至少7家
工银安盛(工商银行)
交银人寿(交通银行)
中荷人寿(北京银行)
招商信诺(招商银行)
中信保诚(中信银行)
中银三星(中国银行)
光大永明(光大银行)
③
过半险企都经历了股权更迭
外资寿险中
过半数股权都经历过变动
这其中8家是仅中资股东变化
5家为中资及外资股东都变化
合资组建寿险公司
本可取长补短
你有经验、人才和技术
我有中国的本土优势
但也正因为合资的模式
甚至是1%股权导致话语权的差距
导致有的公司内部纠纷不断
有的经营理念不合
有的模式水土不服
除了少数几家寿险
成为市场的佼佼者
其余大多未能跻身行业前列
这些寿险公司过得如何
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