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是钟寅 文/摄)“中国能源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以年均 3% 的能源消费增长,支撑了年均 6.6% 的GDP增长,单位GDP的能耗在10年下降了26%,碳排放强度下降了34%,累计电力系统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58 亿吨。”10月18日上午,在第二十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暨2023年江苏科技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事长、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第36届主席舒印彪受邀作题为《“双碳”目标下新型电力系统技术装备创新》的主旨报告。

舒印彪介绍,我国已建成规模最大的清洁能源供应体系,形成较为完备的能源技术装备体系,长三角成为重要的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电力技术创新成果丰硕。“过去10年,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占比从28%提高到50%、发电量占比从21%提高到38%。电力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下降近90%。截至2023年8月,中国发电装机达到27.6亿千瓦。水电、风电、光伏、在建核电规模均保持世界第一。”

“能源电力绿色低碳转型,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舒印彪认为,电力绿色低碳转型进入加速期,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打造碳达峰碳中和的枢纽平台就显得尤为重要。他表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要以清洁化、电气化、数字化、标准化为路径,从供需两端协同发力,在电力生产端实现清洁能源对煤炭发电的稳步替代,形成清洁电力供应体系,打造零碳电力。
展望未来,舒印彪认为,到2060年,我国发电总装机将超过70亿千瓦,其中62亿千瓦都是清洁能源发电。届时,工业、建筑电气化率将达到80%以上,交通电气化率超过50%。“煤电还要不要?这是一个争议很大的话题。我们认为,还是要保留4-8亿千瓦的煤电,发挥它应急备用、调峰调频的作用。煤电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通过碳汇和技术移除等措施解决。”
舒印彪介绍,随着化石能源逐步被新能源替代,电力系统的形态特征正在发生显著改变,新型电力系统也面临着电力电量平衡难度加大、系统保持频率电压稳定的技术基础发生显著改变、极端天气影响加剧、网络安全风险增加、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协同性不足等问题。重点发展新能源、核电、输配电、储能、氢能、电气化、数字化、标准化、捕碳固碳、资源回收等十个技术领域,实现从基础理论到核心技术、标准、设备的全面升级,提高基础软件、高端芯片、核心元器件的创新研发和保障能力,推进产业再造和产业基础高级化,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他表示,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装备制造业肩负着重要使命,先进技术装备是能源转型的重要保障,也是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的重中之重。
(校对 张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