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小王 MoneyKing
2022年马上就结束了,今年基本跌了一整年,好在后面两个月回了一些血。
不管是伟大的远景叙事还是深刻的投资理念,都不足以抚平动辄20%以上的净值回撤给投资者造成的伤痛。
有时候回顾历史,回顾资本市场曾经发生过的那些事,看看大佬们在艰难时候的坚持也许能给自己充值一些信仰。
今天跟大家聊聊约翰聂夫,他是温莎基金的管理人。
温莎基金作为美国著名的共同基金,其性质就类似国内的公募,而约翰聂夫的操作经验对我们研究公募基金有更强的借鉴意义。
约翰聂夫草根出身,最开始在克利夫兰国家银行做了8年证券分析师,研究汽车制造业、化工、金融等行业。
因为对汽车的深度研究和对宝丽来的成功发掘,逐渐成了研究组的头头,后来“为了追求更大挑战”(赚更多钱)去了威灵顿基金公司,次年开始管理温莎基金。
在约翰聂夫开始管理温莎基金的投资组合之前,温莎基金主要做“趋势投资”。
巴菲特说投资像打球,而温莎那时买的很多是前一阵子竞相追逐到现在已经是垃圾的公司,约翰聂夫将这个比为“追赶打出去的球”。
通过对温莎基金的拙劣表现进行详细调查,他发现了这样一个普遍事实:
温莎基金买股票时支付了“过高的估值”,而约翰聂夫是低估值策略的实践者。
一、约翰聂夫的低市盈率选股原则
低于平均值的40%-60%的低估值是约翰聂夫的基本准绳,但很多投资者目前对低估值有所误解,认为那是捡垃圾的自我欺骗,是错过伟大成长股的无力辩白。
“歌尔股份10倍估值,为什么不买?”
其实低估值并不是简单的为便宜而便宜,依然要结合公司的基本面,如果一个公司的基本面真的无可救药或者有无法估计的利空可能,肯定也不愿意买。
同时低估值要与高股息挂钩,没有好的分红水平,低估值其实也没什么太大的意义。
为此约翰聂夫独创了一个总回报率的概念,总回报率=(增长率+股息率)/市盈率,这个比率超过市场平均水平2倍的公司,就是约翰聂夫的首选。
低估值投资往往伴随着人弃我取,而不管是业绩、股价表现还是投资者情绪,周期股都属于很难把握的一类。
不少投资者对周期股的态度往往是敬而远之,但“买在无人问津时”符合约翰聂夫的投资理念,所以周期股通常占温莎基金30%的仓位。
周期股的玩法与成长股完全不同,成长股是只要理论上盈利会继续增长,估值就会继续提高,但周期股的盈利高峰到来时,当一切指标显示应该买入时,反而应该卖出。
二、对成长性的基本要求
约翰聂夫需要公司具备一定的成长性,对增长率的基本要求是不小于7%,但又未必是连续高于20%的明星高成长股,因为那种公司太贵。
一般,支撑股价上涨的动能是企业盈利的增长和人们对增长的预期水平。
格雷厄姆早在《聪明的投资者》中就指出,高成长股容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只要有一个季度的盈利预期有所滑落,或者高增长未达到预期水平,股价通常就会大跌。
所谓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即使高成长股业绩符合预期,如果没有大超预期,股价大涨的可能也不大。
低估值股票就不同了,它们几乎不带任何心理预期,业绩不好人们也很少给予它们过重的惩罚,但前景一有改善的迹象,就可能激发投资人的人气。
这大概就是躺平摆烂的教科书吧。
同样,执着寻找十倍股对约翰聂夫也不适用,因为大多数知名成长股估值通常很高。
股价上涨不断引来趋之若鹜的人群,进而推高其股价的上涨,如果支付过高的买入成本,意味着公司必须延续高成长,才能形成可观的回报。
但这个过程总有极限,约翰聂夫不希望当它们的业绩回归正常,增长率回归平庸时,再夺门而逃,更不想是最后的接盘侠。
所以等这些靓丽的成长股跌下神坛时,再去捡也不错,但即使那时也要有所节制,严格控制买入比例。
三、该看的是价值
1999年纳斯达克指数估值高达152倍,泡沫如火如荼。
已经退休的约翰聂夫在巴伦周刊圆桌论坛上篡改了1992年总统竞选时克森顿的一句口号,直白地表达了他的看法:“笨蛋,该看的是价值!”提醒这是他见过最为高估的市场。
但市场并不会及时反映,直到大半年后,纳斯达克才崩盘,但最多跌了有78%。
无数泡沫股永远归零,而即使真的是好公司,也将迎来10数年的漫长复苏之路。
“我认为成功并非来自个人的天分或什么愚蠢的直觉,而是来自节俭的天性和懂得从各种教训中学习。我历久弥新的投资原则根植于此,而这个原则拥有无法磨灭的市盈率投资策略的优点。”
希望大家共勉,也希望2023年大家都有个好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