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告诉我,投资股市或者买基金其实不需要懂什么政治或者政策层面的东西,巴菲特不也多次表示过:“不要去预测市场。”
连大盘都不去预测,对政治的把握似乎更加没有用。好好研究好个股或者某只基金就好。
这看似是对的,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明显纰漏。
巴菲特似乎从来不关心政治,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股市投资的研究上。
但这并不是事实。巴菲特不但非常关心政治,而且在上世纪70~80年代还亲身参与过不少美国重大政治活动。(本文暂且不论他直接支持某个美国政客的竞选或者和某些政治人物的私交)。
这主要体现在他所做的一些股票投资上。
从大约1970年开始,他就不断买进包括《华盛顿邮报》在内的很多报纸的股份,至少控股两家较有影响力的地方性报纸,还参控过美国广播电视台等综合性头部媒体企业。可以说对媒体的热爱是进入其骨髓里的。
巴菲特的父亲就是从担任报社编辑出发,后来从政,最高当过美国内布拉加斯州的共和党众议院,在当地是顶流的政治人物。
巴菲特小时候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华盛顿特区当报童,当时他每天运送的正是《华尔街邮报》。
老实讲,巴菲特上世纪对众多媒体的投资确实为其带来了极大的回报。然而这些投资绝对不止是像其投资可口可乐那样是为了纯粹的财务利益。
那么,巴菲特入股这些媒体是否还有别的目的呢?
答案是肯定的。据这些媒体的主编或者记者后来回忆,巴菲特曾多次向这些媒体建议过新闻报道选题思路,甚至亲自参与过一些新闻报道的策划、文章的写作和后续审稿。
最夸张的例子是,巴菲特旗下一家地方报纸曾经由于他的授意报道了一家公益基金公司的丑闻,在股神的全程参与下,这篇报道获得了当年美国新闻最高荣誉——普利策奖。
这就可以看得出,巴菲特投资入股媒体有好几个显著优势,一是可以提前知道很多市场或国计民生大事的信息;二是可以通过这些媒体表达自己的一些态度和想法;三是可以为旗下伯克希尔在媒体舆论界打开局面,驳斥一些负面的报道;四是可以影响美国政治。
美国政治非常依靠媒体的力量,作为资深共和党议员的儿子,巴菲特不可能不了解其中的奥秘。
从以上巴菲特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明确,股神对政治的参与或者影响很大程度上来自其对媒体企业的投资和介入上。
反过来说,股神和他最佳拍档查理·芒格在过去如此热衷于投资媒体企业的重要原因之一可能还就是在于对政治的一些布局。
要成为股神,不去搞政治似乎就差了很多意思。
回到我们普通股民或者基民身上,我们当然没有任何能力和机遇去参与媒体的投资或者去影响任何政治舆论。但我们绝不能不关心政治大势。
最简单的反例就是,当我们对国际政治两眼一抹黑,无法准确认知中美关系最新进展时候,很多投资就可能因为中、美之间在科技和商贸领域的交锋而处于危险之中。
当然,国家经济走势始终是受到政治路线左右的,相对宽松或者相对紧缩的财政、货币政策还真可能可以从一些政策论述或者最高层文件中(包括人民日报一些重要文章)提前预判。
而财政和货币政策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力往往是巨大的。
再比如,对平台企业、个别行业或者赛道(诸如教培或者房地产)上市企业来说,一双无形的手总是可以决定这些企业中短期的盈利能力甚至生死存亡。投资者如果可以提早分析出政治层面的路线或者政策行动步伐,则完全可能提前做好布局,规避大量损失或者干脆获得较大的利益。
这就是信息的力量,也是对宏观政治和政策的判断能力。
世界上的某些主流基金,如桥水或者黑石其实就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
如果想通过对时政的分析来获得超额投资收益,这里面的学问和道道可能是普通人穷尽一生都无法获得的。所以在可操作性上,这种策略其实非常不占优势。
但也不是说没有任何诀窍。
特别是一旦我们对新闻舆论动向(比如某个退休领导人的最新照片)或者某些高传播性的文章(比如一些对经济路线选择的重磅社论)有较好的理解能力,那么就可以提前预知很多政策路线的变化,为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本文完)
【重要提示】股市、基金等投资都有风险,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投资需谨慎。以上观点仅代表相关作者或媒体意见,不代表闻基有道立场,也不构成对阅读者的投资建议。文章内容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所涉及的股票、基金等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