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猜怎么着?还真的有些关系,都是因为一名杭州诗人。
"
提起扬州的瘦西湖,可以说无人不晓。而“瘦西湖”之名,其实是出自杭州诗人的一首诗:
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花图。
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
诗的作者就是清乾隆时期的汪沆,杭州笕桥横塘人氏。他因这一个“瘦”字而尽得风流。
扬州早时只有一个保障湖,湖名平平淡淡,毫无文采可言。它位于扬州城西北,原是唐、宋时期的护城河。保障湖上有座红桥(后改名虹桥),清代以来,扬州的文人墨客喜欢在此聚会,称“红桥修禊”。修禊的主持者皆为当世名士,王士祯、孔尚任都曾担任过主持,汪沆的老师、浙西词派的领袖厉鹗也曾于乾隆三年(1738)十月十七日主持过一次“红桥秋禊”,并且留下了一组流传极广的词作。
那次的“红桥秋禊”办得很成功,汪沆闻知后艳羡不已。后来,汪沆游扬州,慕恩师雅事,便召集了曾参与前次秋游的扬州诗人闵华及其他几位诗友,作一次小型的修禊。他们沿着厉鹗当年的线路,扁舟载酒,出镇淮门、过红桥、法海寺、芦湾……一路诗词唱和。

图源/瘦西湖公众号
那一天,风日清美,望着波澜不惊的保障湖,汪沆突然想到了故乡的西湖。杭州西湖在南宋时曾被称为“销金锅子”以寓其奢华,而扬州也自古以繁华著称,在汪沆的眼里,保障湖和西湖一样秀美,只是稍稍瘦了点儿,但“环肥燕瘦”,也各有各的风姿。于是,他诗兴大发,就有了前文所述的那首著名诗歌。
汪沆的这首《咏保障湖》比喻贴切起到了点石成金的效果,“瘦西湖”之名马上传扬开来,从此取代了原先的名字,后来几乎成了扬州的代名词。中国从此有了一个瘦西湖!扬州人民也因此感激这位杭州诗人。

汪沆在《清史稿*文苑列传》里的排名为第五位,列于其师厉鹗之后,可见也是一位极有才华的文人。
雍正三年(1725),李卫任浙江巡抚,“(公)威不可犯,独能敬读书人。设志局修书,所延皆一方名士。”汪沆亦列其中。李卫又广开文宴于西湖,吟唱舟中。汪沆在宴中赋诗云:“西湖大好作春游,环佩如云簇水头。谁似尚书能爱士,日斜堤外未回舟。”
其时汪沆年仅21岁,当时的小同乡袁枚还是个10岁的少年,偷偷记录下汪沆的诗,作为学诗的参考。
汪沆这个人淡泊名利,性好游历。乾隆十二年(1747),浙江举“博学鸿词”科,汪沆名列其中,赴京参加“京试”,但却时运不济,未上榜,从此他也就绝意仕途,报罢而归。后来,大学士史贻直“惜其学识”,以经学荐举汪沆,也被汪沆以母老辞归。

摄/许志伟
他一生以读书游历自娱,除了对扬州的贡献之外,他还应邀赴津门,住在天津名园水西庄,参与编修《天津府志》和《天津县志》。在修志过程中,由于汪沆“学极奥博”,大至典章制度,小到花鸟鱼虫,都能“稽核精详”。当时,学者们对“天津”的得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汪沆则直接指出:“天津名自长陵赐,三卫新军驻羽旗。”——长陵是明成祖朱棣的陵寝,“天津”一名就是朱棣于1404年所赐,意为“天子津渡”。初时为军事建置,又称“天津卫”。
在天津参与修志期间,汪沆还对天津的风俗民情作了大量研究,以诗的形式作了记录。他写出百首竹枝词(风俗诗),称为《津门杂事诗》,并与《天津县志》同时刊行,每首诗都有十分详尽的注释。汪沆的《津门杂事诗》是天津历史上第一部竹枝词,不仅诗意优美,特色鲜明,亦为天津留下了富贵的历史文献资料。所以说,除了扬州人外,天津人也要感激这位杭州诗人。
汪沆杂奥的学问来自他的博览群书。他对书的痴迷已经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有一次,他正在吃饭,忽然得到一个消息,某古庙里发现一批旧书,无人识得。汪沆立即放下饭碗,起身去验书。到了古庙,才知道是传错了消息——是一些碎瓷片,不是古书。汪沆失望而归,回到家里,饭菜却早已凉了。
汪沆的家中筑有书屋名“小眠斋”“听雨楼”,他著有《小眠斋读书日札》4卷,是他读书、藏书的目录,同时还收藏了古今书跋500余种,每一书名之下,叙撰著人姓氏并作序跋,著录该书的基本内容,间参以己论,注沆不仅是位藏书家同时也是清代目录学著述家之一。
汪沆后来还参与了《杭州府志》的编纂,与杭世骏等人并列为“松里五子”。

汪沆的哥哥汪浦与他一起受业于厉鹗,却早他而逝。汪沆另有一姐二妹一弟,姐姐老且寡,没有孩子,终日流泪,把眼睛也哭瞎了,汪沆就把她接到家里供养;两个妹妹都很贤淑,可惜均中年丧偶;比他小11岁的弟弟汪浚,从小体弱多病,药当饭吃,为了生活却不得不常年在外,一直到头发白了才回到笕桥横塘安居,汪沆称他为“在郊弟”,曾多次去横塘看他。
而汪沆自己也有足疾,常年埋头看书把眼睛也看坏了,后来干脆瞎掉了,连写文章都只有口授后由别人记录。不过,汪沆性情温和,从不怨天尤人,一家人其乐融融,所谓“四世共一饭,欢然集我房,殷勤训汝辈,难得菜根香。”
汪沆曾寓居杭州水沟巷,他给自己的宅院取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竹里馆”。到了晚年,他住在杭州名士丁敬那里,两人交谊匪浅。丁敬住所名“带江堂”,位于望江门外,与金农住所驻“一鸡飞之地”,这些名士们在此聚居栖息,也算终老有所。汪沆的儿子汪彭寿是杭世骏的女婿,和丁敬的长子丁健是连襟。
汪沆后来活到81岁,一生清瘦。
汪沆(1704-1784),清学者、藏书家。字师李,一字西颢,号艮园,又号槐塘。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事见《清史稿》。

瘦西湖与西湖同属江南水系
却以不同维度诠释着自身的魅力
无论是去到哪个“西湖”
当你漫步其间
都能听见历史的低语
感受到那份独属于江南的细腻与柔情
西湖和瘦西湖
都有着丰富的人文故事
你还知道哪些呢?
欢迎评论区聊聊!

来源/邮箱投稿
文字/陈华胜
制图/叶丛
编辑/李胜男
责编/曹姣娜、谢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