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对具体的个人进行奖励,就是对互联网特质的尊重,是对个体叙事的肯定,也是对城市营销的再适应
近日,全球顶流网红甲亢哥中国行在国内外爆火,来自重庆荣昌的“卤鹅哥”因追着投喂甲亢哥也走红网络。
据极目新闻报道,4月10日,重庆荣昌区委书记高洪波为“卤鹅哥”林江授予“荣昌卤鹅首席推介官”和“荣昌美食全球推介使”奖杯和证书。高洪波现场表示,林江五个城市行程的所有费用将报销,并奖励其10万元。
而这也让原本的网络轶事,引发了一些争议。在众多赞同声中,有一些人质疑用公共经费奖励“卤鹅哥”是否合适,“卤鹅哥”似乎也没做什么了不起的事而值得被奖励,觉得他只是蹭了一波流量。
这种质疑不难理解,也很符合“常规”的眼光。从常规来说,公共财政的奖励,应当依据明确标准,获奖者要有清晰无疑的社会贡献。不过复盘事件,就会发现围绕“卤鹅哥”的一切,都是“反常规”的。
比如他在甲亢哥中国行中,努力挤到人群前面,成功将卤鹅递到甲亢哥手中。此后,他更是一路追随,在多个城市与甲亢哥相遇,不断向其投喂荣昌卤鹅,被甲亢哥粉丝称为“卤鹅哥”。由此他也被甲亢哥记住,甚至被邀请前往美国。
如果从“城市宣发”的角度,这一切都是反常规的。没有什么大张旗鼓的广告海报,也没有文旅账号的集体宣发,只是一个努力的地方网红,在一起公共事件中锲而不舍地努力,偶然性地制造了巨大的话题。
而事件的效果又是非常具体的。正如有网友评价:“以为荣昌卤鹅是品牌打广告,后来才知道荣昌是地名。”他真的让一个地方出名了,也打响了一个地方美食的品牌。“卤鹅哥”回到荣昌时,站前广场有众多卤鹅商家和企业人员提前到达,拉起了横幅和广告牌迎接。这种感谢应当是真诚的,如果不是这么一个花絮,地方品牌的推广恐怕不会这么顺利。
在种种“反常规”之下,“反常规”的奖励也就可以理解了。如果按照常规程序,或许“卤鹅哥”并没有多少机会走到聚光灯下。但一位为地方挣得宝贵流量的市民,也不应就此被埋没,那么给予特别的鼓励,也就有了现实的合理性。
所以,人们倒也不必看到“10万元奖励”“报销经费”就过于敏感,如果“卤鹅哥”确实能带来远超于此的“宣传价值”,那么这一切就都是值得的。
而从更深的层面看,这种官方对偶然走红的个体进行奖励,也意味着一种城市破圈的视野转变。在去中心化的互联网,流量的获取不再单纯依赖于正经八百的宣传造势、常规路径的广告投放,尤其是对那些知名度不高的地方来说,越发倚重偶然、个体的因素,呈现所谓“一个人带火一座城”的特征。
在此之前,丁真、理发师晓华等都曾让一个地方彻底出圈。或许很多人还不适应,但这就是互联网生态的一重真相——这里是碎片化的,流量已经不再平均分配,城市需要想方设法去争取自我突破。城市对具体的个人进行奖励,就是对互联网特质的尊重,是对个体叙事的肯定,也是对城市营销的再适应。
当然,偶然而来的流量,是否足够稳固也需要经受考验。“荣昌卤鹅”能否就此实现品牌再造,带来长远的经济利益,恐怕还需要时间给出答案。也希望对“卤鹅哥”的奖励只是一个开始,品牌的建设、品质的完善都要紧接着长期发力,把偶然出圈,真正变成常态增长。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清波
编辑 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