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里的军旅路】1084:电影的魔力

2025年04月13日04:52:04 娱乐 1716

【日记里的军旅路】1084:电影的魔力 - 天天要闻

  撰文/渝夫·天津南开

  编辑/桐言·辽宁沈阳

  【桐言无忌】

  其实也不是跟风,禁不住年初动漫电影《哪吒》的诱惑,桐言和爱人去电影院凑个热闹。那场面,真可谓座无虚席,空前喧嚣。爱人问:这是孩子们的最爱,你一个女人怎么也如此追捧?我回答:对,什么《尼斯湖水怪·深水传说》《阿凡达》《霍比特人》,都是我喜欢观看的类型。

  是的,电影的魔力就是如此神奇,压根不受年龄和性别的限制。

  喜欢电影,就尽情去享受吧。

【日记里的军旅路】1084:电影的魔力 - 天天要闻

  (二八一六)可贵的想象力

  经不住儿子的软磨硬泡,经不住儿子难得的自掏腰包的“诱惑”,今天下午,我和妻子被迫无奈却又兴致勃勃地陪儿子看了正月以来的第三场电影,《尼斯湖水怪·深水传说》。

  海报宣称此片是《金刚》特效团队的又一力作,看过《金刚》的我们,自然期待异常。看完之后的感受:名不虚传。

  自儿子迷上电影以来,我们看过的电影,几乎全与儿童有关,《博物馆奇妙夜》的奇妙,《长江七号》的可爱,《尼斯湖水怪》的神奇,每一次观影,超乎想象的情节和扣人心弦的故事让人荡气回肠。大胆的想象,超乎常规的想象力,不仅让孩子们惊叹不已,连我们这些成人也被深深地震撼。

  为什么我们的国产电影就拍不出如此具有想象力的电影?

  只是经济实力和制作技术上的差异吗?恐怕不尽然。

  有人讲,外国的教育体制激发孩子的想象力,中国的教育模式扼杀孩子的想象力。之间的差距,无疑是可悲可叹的。(2008年3月2日写于辽宁省沈阳市)

【日记里的军旅路】1084:电影的魔力 - 天天要闻

  (二八一七)夜半惊魂

  儿子想到车站送我,妻子不去,说是不愿送人。我知道,妻子其实是不想与我分开。晚上八点,我拎着箱子离开家的时候,儿子下楼买学习用品还没回来,鬼使神差的,我没有拥抱妻子。八楼到七楼的楼梯下到一层,回望家门,妻子斜倚在门框上,定定地看着我,满眼都是恋恋不舍。到一楼,看到儿子正站在小卖店门前,闷闷不乐。一问,得知荧光笔没有买到。历来把老师的话当圣旨的儿子,担心明天受到老师批评。我让他赶紧回家,他拒绝与我拥别。老爸又要出门,想必小家伙多少也有些伤感。

  上车便开始蒙头大睡。凌晨三点多,列车员将我叫醒,说是沈阳站很快就到。极不情愿地起床换票,上厕所,然后下车,出站,打出租,回到宿舍,刚好四点。赶紧倒头补觉。两个多小时,做了好几个梦,全是稀奇古怪的,里面竟然有不少熟识之人。

  哈尔滨到沈阳,旅途虽短,依然辛苦异常。(2008年3月3日写于辽宁省沈阳市)

【日记里的军旅路】1084:电影的魔力 - 天天要闻

  (二八一八)再仔细一点

  转眼,到军区纪检部工作已快三个月了。总结这段时间的经历,可以讲,失误多于成绩,教训多于经验。

  可能是刚由宣传部门转行过来的缘故,尽管以前也干过纪检工作,但机关的层次变了,领导的口味变了,以前的行文方式和习惯似乎不再适用。一般文字材料似乎问题不大,还可以应付过去,但撰写案件调查报告却成了一个难题。春节后写了两份调查报告,都被处长毙掉重写,理由如出一辙:搞得太复杂,内容有交叉,不用分题写,还有遗漏的地方……凡此种种,都在警示我必须用新的视角、新的语言表述方式适应新的领导,否则可能很麻烦,至少领导要为我等操心费神。

  之所以问题频出,根本原因还是不够仔细,功夫没有到家。如果再仔细一点,再多花一些时间琢磨打磨,调查报告不是多么复杂的文体,完全可以写得很好。

  教训总是可贵的,吸收,转化,改正,在总结教训、不断改进中勇敢前进吧!(2008年3月4日写于辽宁省沈阳市)

【日记里的军旅路】1084:电影的魔力 - 天天要闻

娱乐分类资讯推荐

不管你多节俭,这6类东西该扔就扔吧 - 天天要闻

不管你多节俭,这6类东西该扔就扔吧

过期药品与保健品:家中的小药箱往往是容易被忽视的地方,一些过期的药品和保健品不仅失去了原有的效用,还可能产生有害物质,误服将对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大扫除时,务必检查并清理这些过期物品,确保家庭用药安全。
李晓旭:在《织造府》塑造从未有过的贾宝玉 - 天天要闻

李晓旭:在《织造府》塑造从未有过的贾宝玉

“上海观众以包容态度看待新编剧目,《织造府》演出现场的热烈感觉扑面而来。”4月11日、12日,南京市越剧团团长,梅花奖、白玉兰奖得主李晓旭携新剧《织造府》登陆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她分饰曹雪芹、贾宝玉两角,带领一群年轻演员展示不一样的《红楼梦》故事。《织造府》作为毕派小生,李晓旭对上海充满感情,“我是毕春芳...
(文化中国行)传统曲艺混搭相声“圈粉”年轻人 - 天天要闻

(文化中国行)传统曲艺混搭相声“圈粉”年轻人

中新社合肥4月13日电 题:传统曲艺混搭相声“圈粉”年轻人 作者 傅天骋 黄梅戏遇上相声曲艺,历史人物“穿越”舞台,安徽方言化身“爆梗”——在安徽合肥一家相声馆里,每天都上演着传统曲艺与青春潮流的奇妙碰撞。剧场创始人薛培森透露,自推出“新派皖韵相声”以来,“95后”至“00后”观众占比突破80%,百余座位周周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