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逢博:丈夫离世后,独自守着骨灰盒生活,儿子是我一生的痛

2025年05月04日23:32:45 娱乐 1563

“南朱北李”,一代乐坛双璧。

朱逢博唱歌那会儿,李谷一还在拉幕布。

这是李谷一亲口说的,没人不佩服朱逢博的嗓子,那种天生的清澈和爆发力,在那个时代,真的听一次就忘不掉。

但就是这样一位影响了中国几代歌者的“东方夜莺”,在晚年,却孤独地守着丈夫的骨灰盒过了十几年,几乎与世隔绝。

而她唯一的儿子,则成了她心口永远的伤。

朱逢博:丈夫离世后,独自守着骨灰盒生活,儿子是我一生的痛 - 天天要闻

朱逢博,1937年出生在上海。她的父亲是位建筑师,家境殷实,典型的书香门第。小时候的朱逢博,并不是舞台上的那个“大嗓门”,反而是个安静、文艺的女孩,最大的梦想就是像爸爸一样,成为建筑设计师。

音乐,那时候对她而言,顶多是生活的调剂,不是志向。

她考入了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这在当时可是“天之骄女”的配置——六年制,含金量极高。可谁想到,命运就在她进入上海历史纪念馆工作后的一个小插曲里,彻底改写了方向。

一次文艺演出,朱逢博被同事“硬拱”上台唱了一首歌。一开口,全场安静。歌剧院的人在台下听得目瞪口呆,当即决定“挖人”——这是难得的好苗子。

不久后,她正式调入上海歌剧院,从“画图纸”转行“唱高音”,这才是真正的命运伏笔。

朱逢博其实一开始是有点自卑的,她没受过科班训练,跟剧院里那些童子功出身的演员比,自己就像“野路子”。

但偏偏,她那嗓子天赋异禀。清澈、通透、穿透力强,还极有情感。

领导一眼就看出她的潜力,立刻送她去上海音乐学院进修。

几个月后,她就被推上了主角的位置。

这是极少见的“提拔速度”,但你要听过她唱歌,就会明白:那不是运气,是天赋加勤奋。她演唱的《刘三姐》、《红珊瑚》还有《嘉陵江怒涛》,在当时就是爆款。

朱逢博:丈夫离世后,独自守着骨灰盒生活,儿子是我一生的痛 - 天天要闻

歌剧院对她几乎是“重点保护”:不准早恋、不准婚恋、不准和男演员接触。团里甚至安排四个女同事跟她住一个宿舍,工作、出门都有队长盯着。

领导一句话:“朱逢博,三十岁前不许谈恋爱。”

这不是封建,这是怕她分心。

但“千防万防,防不住缘分”。

她爱上了她的声乐老师——施鸿鄂,一个正儿八经的海归,美声唱法学得炉火纯青,还在国际上拿了奖,是当时中国少有的“洋范儿”男高音。

说白了,朱逢博爱他,不只是崇拜,还是追光。

可她没明说,只是默默努力,争取更多和施鸿鄂相处的机会。

朱逢博:丈夫离世后,独自守着骨灰盒生活,儿子是我一生的痛 - 天天要闻

一开始施鸿鄂并不特别关注她,甚至故意冷淡她。但她不在意,每天练声练得嗓子都哑了也不说苦。后来有一次,施鸿鄂看到她在琴房等自己等了三个小时,还在认真练习,一下子就“破防”了。

慢慢地,两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微妙起来——不是那种“激情燃烧”,而是互相理解、互相欣赏,一种“灵魂在靠近”的感情。

直到朱逢博30岁那年,她亲自写信表白。信上只写了一句话:“今晚十一点,排练厅楼梯口等我。”

她说:“我已经决定,八月一号和你结婚。”

就这么一句话,两人走到了一起。

他们的婚礼办得非常简单。地点是一间单位借来的小屋,面积不到10平米。家具只有一张床和一个旧书架。客人不到十个。

可朱逢博说:“我嫁的是他的人,不是条件。

婚后,他们彼此扶持,感情深厚。施鸿鄂教她美声技巧,她则带他走进更广阔的民族舞台。他们是彼此最强的后盾。

朱逢博:丈夫离世后,独自守着骨灰盒生活,儿子是我一生的痛 - 天天要闻

朱逢博的代表作《白毛女》《喜儿哭爹》正是这段婚姻最好的见证。《喜儿哭爹》一句句唱进千家万户,是那个年代很多人记忆里最深刻的声音。

她还翻唱《橄榄树》,发行了专辑《蔷薇处处开》,销量超过300万盒。当时中国还没有唱片市场的概念,这个成绩放在今天,依然是奇迹。

但朱逢博没有选择“商演路线”,而是走向音乐教育——培养后人。

她的学生里,有谷建芬、李谷一,还有无数普通却执着的歌唱爱好者。

谷建芬曾陷入对流行音乐的迷茫期,没人理解她的风格,批评声一片。

是朱逢博,专程赶去看她,告诉她:“坚持下去,哪怕全世界不理解你,你也要走自己的路。”

朱逢博:丈夫离世后,独自守着骨灰盒生活,儿子是我一生的痛 - 天天要闻

谷建芬才没有放弃。后来才有了谷建芬声乐中心,才有毛阿敏那英孙楠这些人。

她为朱逢博写下《那就是我》:“你问我是谁,我就说那就是我……”歌词虽朴实,却饱含深情。

李谷一当年气腔出问题,也是朱逢博陪她走出困境。李谷一说得最真诚:“我唱主角时,她是拉幕布的,但她从没让我觉得低人一等。”

这一代女艺术家们之间,真的没有争斗,有的是互相成就。

可惜的是,人生的低谷,总是一个接一个。

朱逢博:丈夫离世后,独自守着骨灰盒生活,儿子是我一生的痛 - 天天要闻

1996年,施鸿鄂因心脏病突发离世。朱逢博痛到不能自已。最初她也想把骨灰安葬,可她放不下。

她说:“我想他,想得晚上都睡不着。”

于是,她把骨灰盒放在家里,自己天天擦拭,跟他说话、念旧信、听他以前唱的歌。

这一守,就是十几年。

朱逢博拒绝外出,不再接受媒体采访,也不再教课。她像是把自己的世界“收了起来”,只留下他。

朋友劝她:“朱老师,人得往前走。”她只淡淡一笑:“你不懂。”

她的世界,已经只剩他一个。

朱逢博:丈夫离世后,独自守着骨灰盒生活,儿子是我一生的痛 - 天天要闻

朱逢博和施鸿鄂有一个儿子。但不知从哪一步开始,母子之间就越来越疏远。

朱逢博很少公开谈论他,只说:“他是我这辈子最放不下、最难过的地方。”

坊间传言他们长期没有联系,也有人说儿子旅居海外。

真实情况我们不得而知,但能确认的是,在朱逢博晚年的生活中,儿子的身影几乎没有出现。

她独自生活,独自生病、独自去医院、独自回来——再也没有家人陪着她走完这些日常。

她从未对外抱怨一句,只说:“孩子有孩子的路。我一个人也挺好。”

但“一个人挺好”,往往是最孤独的一句自我安慰。

朱逢博:丈夫离世后,独自守着骨灰盒生活,儿子是我一生的痛 - 天天要闻

朱逢博的晚年,谈不上苦难,也不算凄惨。她有退休金,有荣誉,有弟子,有作品留世。

但她最深的牵挂早已化为一抔骨灰。

她不是孤独的,因为她把记忆留住了;但她又很孤独,因为她只愿意活在记忆里。

她曾是中国流行乐的奠基人,曾是无数歌者仰望的前辈,也曾是那个穿着白裙子站在台上的“东方夜莺”。

只是到了最后,她变回了那个安静的女孩,那个在镜子前一遍遍梳头、整理衣服、等着和爱人见面的她。

朱逢博,一生唱歌给世人听,晚年却只唱给一个人听。


参考资料

中国音乐学院校史资料;

人民音乐》杂志专访,2010年第6期;

李谷一访谈视频:《朱逢博是我永远的榜样》;

谷建芬口述实录:《从朱逢博到那英,流行音乐的传承之路》;

娱乐分类资讯推荐

纪录片《我和我的妥瑞氏》点映招募,快来报名吧 - 天天要闻

纪录片《我和我的妥瑞氏》点映招募,快来报名吧

每年的5月15日至6月15日是妥瑞氏症关怀月5月29日思南公馆联手真实传媒将为大家献映罕见病公益纪录片《我和我的妥瑞氏》用真实的影像带大家走近不曾被看见的罕见病妥瑞氏症患者的故事报名讯息 点击下方小程序即可报名*活动须凭预约进入主题思南真实空间-纪录片《我和我的妥瑞氏》时间2025年5月29日(周四)19:00-20:3...
电视剧《长安的荔枝》“荔见长安”首场观影在西安举行 - 天天要闻

电视剧《长安的荔枝》“荔见长安”首场观影在西安举行

电视剧《长安的荔枝》主演 受访单位供图荔枝红了的季节,长安城里也有大批甜蜜的荔枝上市。而由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腾讯视频、留白影视共同出品,曹盾执导,原著作者马伯庸担任故事顾问的古装传奇大剧《长安的荔枝》也即将与观众见面了。
《赳赳大秦》演艺荣获“中国文旅先锋奖” - 天天要闻

《赳赳大秦》演艺荣获“中国文旅先锋奖”

《赳赳大秦》演艺 受访单位供图本报讯 (记者于忠虎 吕聪) 5月27日,记者从沣东新城管委会获悉,在近日举行的第六届中国文旅先锋奖颁奖典礼上,《赳赳大秦》演艺在众多参评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中国文旅先锋奖”。
演出和高考“撞期”被投诉后,张学友东莞演唱会延期 - 天天要闻

演出和高考“撞期”被投诉后,张学友东莞演唱会延期

备受关注的“张学友东莞演唱会和高考撞期”一事,如今有新进展:5月27日晚,“张学友60+巡回演唱会东莞站”主办方发出延期通告称,在艺人团队的支持和配合下,原定于2025年6月6日至8日举办的演唱会,延期至8月29日至31日举办,演唱会延期票
本小姐才是种秘巨星 - 天天要闻

本小姐才是种秘巨星

《本小姐才是神秘巨星》:挣脱枷锁,唱响自我之歌《本小姐才是神秘巨星》是一部深刻剖析家庭关系与个人梦想冲突的电影,它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望女成凤母亲与渴望自由女儿之间复杂而微妙的情感纠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