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春晚只看了几眼,其它时间一直在听。
看几眼的印象是:
还是大哄大嗡。
还是皮笑肉不笑。
主持人还是没完没了的说一些车轱辘话。
相声小品闹哄半天不知道要表现个啥,笑点就更谈不上了。
这还是相声小品吗!,
与其眼花缭乱,干脆关掉了电视机。
二十年前的2004年,我曾写过一篇春晚评论。
那时候网络还没像今天这样发达。正好进城办事路过报社,便把打印稿装进信封,放在了收发室的窗台上,没成想还真见报了。
二十年眨眼过去。
如今的春晚和当年比起来,差的不是一星半点,而是十万八千里!
尽管如此,相信大年初一仍能见到收视率有多么多么高的宣传。
还有春晚有多么多么好,甚至能总结出一二三四好几条亮点的文章。
但本人已没有任何评论的兴趣了。
说到春晚,怎么扯到马树山身上去了?
这就涉及到关键问题也就是问题的关键了。
毫无疑问,春晚不是给少数人看的,而是给全国老百姓看的。
此时此刻,老百姓最关心什么,最想看到什么,作为导演,你心里没数吗?
马树山事件,这是多么好的节目素材呀!
为什么不利用相声小品鲜明独特的艺术形式把他表现出来,让全国老百姓的翘首期盼得到回应。
如果这样做了,收视率会达到何等高度,用爆棚来形容,应该不算夸张。
马树山事件的笑点很多,泪点也很多。
举报材料竟然返回到举报者手里,办公室竟然可以报案,说举报是破坏了当地政治生态,影响了大局稳定。
这不是典型的笑点嘛——举报材料又不是街上贴的大字报人人都能看见。而是寄给了有关部门,有关部门不说,谁也不知道举报的事。怎么可能影响政治生态和大局稳定呢——这不是典型的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吗!
一个县的公检法竟然把一个没有犯罪事实的举报者拘留,逮捕,起诉,说成是诬陷诽谤罪。
人家是实名举报,走正常的渠道,行使党员干部应有的权力,天底下有这样的诬陷诽谤吗?
作为春晚的导演,对这种活灵活现的节目素材你不抓住,不把它艺术化生活化地生发开去,形成万众瞩目的看点,岂不是太可惜了。
还有环卫工人们顶着漫天大雪,去有关部门讨薪,
他(她)都是生活在最底层的普通老百姓,年龄大了还在风雪中劳动,就为了挣几个微薄的辛苦钱养家糊口。有的每月只有几百块钱,却仍然拿不到手。
如果把它制作成相声节目,用艺术化的形式表现出来。讽剌鞭挞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这是多么好的节目素材呀,完全是百分之百的正能量。从下到上,是个人都会拍手叫好——收视率定然爆棚。
可惜呀,如此有看点、有笑点、有泪点的素材,春晚导演却不去关切不去表现,反而整些个花里胡哨的东西充斥舞台。
有人发文质疑:央视春晚为什么就不能听听老百姓的声音?
我想,还是用陈寅恪大师的话来回答吧:
所谓风光,不过是苟且有术。
行路坎坷,不过是苟且无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