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一季度各地经济运行数据已经出炉。一季度gdp前50强城市中,19个来自长三角地区,超过了三分之一,彰显了长三角城市集群的强大经济能量。
这19个在全国名列前茅的城市,其消费能力和倾向,又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南京社零总额超过苏州
2025年一季度,长三角41座城市中有35座城市跑赢全国5.4%的平均增速,其中绍兴以7.2%的增速领跑41市。但如果以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下文简称“社零”)总额来看,相较于gdp排序,还不太一样。
一方面,徐州、金华这两个gdp排名前10以外的城市,挤入社零总额排名前10;另一方面,南京、合肥、徐州、温州、金华、台州、嘉兴、镇江等地的社零总额排名均高于其gdp排名,其居民消费层面更具活力。
就增速而言,南京和徐州以7.5%靠前。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季度的社零总额上,南京超过苏州,在长三角仅次于上海。2024年,苏州实现社零总额为10043.7亿元,成为全国第七个万亿级消费城市,也是除了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外,首个迈入万亿消费俱乐部的地级市。
2024年,南京社零总额为8552.75亿元,在全国仅次于苏州,而这一次的跨越,是否能让南京实现几年前提出的愿景——2021年,南京将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提出到2025年,全市社零总额突破1万亿元,值得期待。
三线城市呈现更强消费动能
值得注意的是,梳理社零总额占gdp的比重后可以发现,二三线城市的占比远远领先于一线城市,呈现了强大的消费动能。在比重排名前10的城市中,仅有南京、合肥、苏州等3个“新一线”城市上榜,其余均是二、三线城市,三线城市占比甚至达到了一半。
这一指标与gdp排名存在巨大差异的长三角城市,除金华外,就是台州。根据台州市统计局公布的经济运行数据,一季度全市gdp 1621.08亿,在长三角城市中排名18;而全市社零总额为754.98亿元,同比增长6.5%,占gdp比重达46.57%,排名第五。此外,徐州(比重排名第2,gdp排名11)、嘉兴(比重排名第7,gdp排名16)两城的这一差异也表现明显。
能支撑如此消费动能的一个重要基础,是人均可支配收入。根据各地一季度人均每月可支配收入来看,比重排名前10的城市,最低可支配收入为4096元,最高达8523元,中位数为7282元。相比较之下,全国一季度人均每月可支配收入为4060元,这些城市总体领先全国。
不过,不同城市的消费习惯有明显区别。比如徐州、盐城,月均可支配收入在5000元以下,但消费比重指标却名列前十;而金华、南京、绍兴、苏州等地月均可支配收入在8000元以上,消费比重指标却并非均居前列。
这些城市最爱买什么
记者比较了这19个城市统计局发布的消费增长亮点后发现,“以旧换新”及国补政策成为撬动各地一季度消费增长的重要工具。19城中,11城都明确提到相关政策拉动效应显著。此外,“升级提质”,也成为南京、宁波、无锡、温州、台州等地的消费亮点关键词。“假日经济”“春日经济”等成为镇江、绍兴等地拉动消费的抓手。
不同城市消费品类的增长速度各有不同,也折射出不同城市居民的消费偏好,以及各地消费促进政策的效果。新能源汽车的销售成为多地消费增长亮点,其中南京(128.7%)、金华(120.1%)两地增速最为惊人。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等电子产品的消费在多地表现强劲,其中绍兴、宁波可穿戴设备销售增长217.5%、136.8%,台州、绍兴智能手机销售增长219.7%、68.6%。
家具类商品的消费增长在上海、宁波、徐州等地表现亮眼,而无锡、镇江两地似乎对金银珠宝类商品消费情有独钟。宁波限额以上体育娱乐用品增长198.1%,增速领跑长三角。
从这些维度来看,不少gdp强市的居民消费还有极大的释放和提升空间。因城施策、因地制宜,是当地主政者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