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年同桌送我军大衣,此后我俩断了联系,35年后,我再次遇到了他

2025年05月08日05:32:06 情感 1480

那件军大衣

"周叔,您的军大衣,我终于还给您了。"病房里,我双手捧着那件已经褪色的军大衣,声音微微发颤。

白发苍苍的老人抬起头,深邃的眼眸闪过一丝惊讶,随即泛起暖流。

这是我们三十五年后的重逢,一件军大衣,牵起半生回忆。

我叫刘建国,1970年出生在东北一个小县城,家里条件不好。

父亲是国营纺织厂的机修工,每天回家衣服上都带着机油味儿,手上的茧子厚得能划火柴。

母亲在街道办食堂切菜洗碗,寒冬时节,手上的冻疮常常裂得流血,她却从不喊一声苦。

我们家住在厂子后面的筒子楼里,一间不到二十平米的房子,夏天闷热得像蒸笼,冬天冷得被子边沿都会结霜。

1988年的冬天格外寒冷,我高三那年,每天清晨五点起床,在煤油灯下复习功课。

窗户上结的冰花厚得刮不掉,炉子里的煤球刚燃起来就被我们拢着火苗发愣的功夫烧完了。

我穿着打了三处补丁的棉袄上学,棉花都已经结块,冻得瑟瑟发抖,手指僵硬得几乎握不住笔。

老班总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可苦头天天吃,何时才能成为"人上人"呢?

同桌周长安是军区大院里的孩子,他爹周铁山是名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老兵,立过三等功

那会儿,军人在我们心中可是顶天立地的英雄,军人子弟也备受尊敬。

长安从小就比我们懂事,说话办事总有股子沉稳劲儿,眼神里还透着种与年龄不符的成熟。

瘦高个子,浓眉大眼,总是一身整洁的藏蓝色中山装,冬天换成厚实的棉衣,脚上的解放鞋擦得锃亮。

那时候,能进军区大院的孩子在我们眼里如同天之骄子,可长安从不摆架子,下课了就和我们一起踢破皮球,放学了就一起跑到江边摸鱼捉虾。

想当年,班里不少女生偷偷给他塞纸条,他总是装作没看见,私下里却把每一张都小心收好。

88年同桌送我军大衣,此后我俩断了联系,35年后,我再次遇到了他 - 天天要闻

"咱当兵的人,得有骨气。"他曾悄悄告诉我,"等高考完,我就去报考军校。"

他对我特别好,总把家里带来的奶糖块、炒瓜子悄悄塞我抽屉里。

有段时间,我因为营养不良,上课总是头晕,他就每天给我带一个煮鸡蛋

"快吃,趁热。"他说这话时从来不看我,假装在翻课本。

我爹知道后,哼了一声:"人家施舍你,你就接着?有出息么你!"

可我妈却拦住了要我退还鸡蛋的爹:"孩子正是用脑时候,别拦着人家好心。"

那年腊月,北风呼啸,刮得人脸生疼。

预备铃刚响,教室后门就被推开,班主任李老师带着一脸霜花匆匆走进来,搓着冻得通红的手说:"同学们,今年冬天特别冷,大家多穿点,别冻着。"

她看了看我单薄的身影,欲言又止。

那天放学,雪下得很大,我缩着脖子往家走,风灌进棉袄的破洞,冷得我直哆嗦。

回到家,打开书包,我愣住了——里面多了一件军绿色的大衣,厚实暖和,领子上还绣着两颗红五星

军大衣!这可是宝贝疙瘩啊!

那年月,军用品是管制的,老百姓根本买不到,别说穿了,摸一摸都是福气。

第二天,我把衣服还给长安,他却笑着说:"你穿着吧,我有两件。高考前这段时间,你别冻着。咱可是要考北大的人,冻坏了脑子可不行。"

"这......这怎么行?这是军装啊!"我结结巴巴地说。

"有啥不行的?我爹说了,军装穿在老百姓身上,是最光荣的事。"长安拍拍我的肩,"再说了,你小子瘦得跟猴儿似的,多穿点保暖才是正经。"

我知道这是他父亲的军大衣,那时候这种衣服十分珍贵,家里哪会有两件?

但在他坚持下,我还是穿上了。大了一号的军大衣裹在身上,像个小大人,可我感觉全身都暖洋洋的。

88年同桌送我军大衣,此后我俩断了联系,35年后,我再次遇到了他 - 天天要闻

"老刘,你小子攀上高枝了?哪来的军大衣?"班里的张铁柱看见我穿军大衣,酸溜溜地问。

"借的,借的。"我赶紧解释。

"借?谁家有这好东西借你啊?"张铁柱不信。

长安走过来:"我借他的,有问题?"

张铁柱立马闭嘴了。

那个冬天,这件军大衣护我度过了无数个寒冷的晚自习。

坐在教室后排,透过结冰的窗户,看着操场上飘落的雪花,闻着军大衣上淡淡的樟脑味,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安心。

晚上回家,爹看见我穿着军大衣,眼睛瞪得老大:"哪偷来的?赶紧还回去!"

"是同学借我的,爹,我没偷。"我急得快哭了。

"借?借那么好的东西?"爹不信,"肯定是你做了啥见不得人的事!"

我妈赶紧打圆场:"老刘,孩子都这么大了,能骗你吗?人家同学家里条件好,借件衣服怎么了?"

爹最后哼了一声:"记住,借的东西,早晚得还!咱刘家穷,但不能欠人情债!"

有了这件军大衣,我再也不怕寒冷。

晚自习到十点,我和长安一起走在回家的路上,他对我说:"建国,你要是考上大学,可别忘了咱们这帮哥们。"

"怎么会?"我拍着胸脯保证,"等我有出息了,第一个请你吃饭!"

长安笑了:"行,我等着。不过你可得考个好大学,我可不想跑太远吃饭。"

"你呢?"我问他。

"我?当兵呗,我爹说了,咱周家的男人,打仗是传统。"长安眼里有光。

雪夜里,我们的笑声在小巷中回荡,那时的我们,单纯得像雪一样干净。

高考那天,我穿着那件军大衣进了考场。

六月的天已经热了,可我执意要穿,总觉得它能带给我力量。

考完最后一科,我和长安一起走出校门,阳光灿烂得晃眼。

88年同桌送我军大衣,此后我俩断了联系,35年后,我再次遇到了他 - 天天要闻

"终于解放了!"我伸了个懒腰。

"嗯,该各奔东西了。"长安语气平静,眼里却有不舍。

那年,我考上了南方的一所师范学院中文系,长安如愿以偿进了军校。

收到录取通知书那天,我妈高兴得做了一桌子菜,还破例买了两瓶北冰洋汽水。

爹难得笑了:"我儿子有出息了,从今往后,咱家就不一样了。"

临走前,我去找长安告别,他家里正在搬家,乱糟糟的。

周叔正在收拾行李,见我来了,热情地招呼:"建国来了?听说考上大学了?好样的!"

"谢谢周叔。"我不好意思地说。

周叔的眼睛和长安一模一样,透着坚毅和慈爱:"长安这孩子从小就倔,但心眼儿实,跟你做同学是他的福气。"

长安从里屋出来,手里拿着一个小本子:"给,我抄的一些古文笔记,你上大学用得着。"

匆忙告别时,我忘了归还军大衣,而长安也没提起。

那天,站在火车站台上,看着逐渐远去的家乡,我心里五味杂陈。

车厢里挤满了人,闷热得很,我这才想起还穿着军大衣,可已经来不及还了。

就这样,我带着这件军大衣,去往南方,开始了新的人生。

那是没有手机、互联网的年代,通信全靠信件和电话。

刚开始,我和长安还有书信往来,可后来他去了边防部队,地址三天两头换,信越来越难寄到。

大学里,我的文学才华得到了老师赏识。

那时的校园,流行读《平凡的世界》,我一口气读完,竟然哭了。

我开始在校报上发表小说和散文,还拿过省里的征文奖。

毕业后,我去了市文化馆当编辑,后来做了专栏作家,在南方安了家。

日子过得平淡而充实,只是偶尔想起那件军大衣,它一直被我小心收藏在柜子最底层。

每逢寒冬,我就会取出它抚摸一番,仿佛又回到了高三那年。

88年同桌送我军大衣,此后我俩断了联系,35年后,我再次遇到了他 - 天天要闻

爹妈年纪大了,我隔三差五打电话回家,问问他们的身体状况。

妈常念叨:"儿啊,有空回来看看吧,我和你爹都老了。"

我总是说:"等过阵子,工作忙完就回。"

可这"过阵子",一拖就是好几年。

直到去年冬天,妈突发脑梗,我才匆匆赶回老家。

县城变了模样,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小时候玩耍的江边成了观光带。

当年的筒子楼早拆了,爹妈住进了我给他们买的小区房,宽敞明亮。

医院的走廊上,消毒水的气味刺鼻。

我正焦急地等待检查结果,忽然看见一位白发老人坐在轮椅上,右腿似乎有些不便,胸前别着几枚勋章

那挺拔的身姿,即使坐在轮椅上,依然透着军人的气质。

他侧脸的轮廓,那目光,即使在苍老的面容上,依然熟悉得让我心颤。

"长安?周长安?"我试探着喊道。

老人转过头,眼里先是疑惑,随后绽放出光彩:"建国?刘建国?真的是你?"

三十五年,岁月在我们脸上刻下痕迹,却抹不去彼此在记忆中的模样。

我们相对而坐,在医院的小花园里。

初冬的阳光暖洋洋的,照在长安花白的头发上,泛着温柔的光。

"你这些年,过得怎么样?"我问。

长安笑了笑:"当了二十年兵,转业后在地方武装部工作,去年退休。"

"你腿......"我犹豫着问。

"九八年在边境执行任务时负的伤,没啥大碍。"他轻描淡写地说,仿佛在说别人的事。

"你爹妈还好吗?"

长安眼神暗了一下:"都走了,我爹走得早,九三年牺牲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我妈...去年走的,肺癌。"

"对不起......"我不知该说什么。

"别这样,生老病死,人之常情。"长安拍拍我的手,"倒是你,我听说你当作家了?"

我有些惊讶:"你知道?"

88年同桌送我军大衣,此后我俩断了联系,35年后,我再次遇到了他 - 天天要闻

"当然,《北方人》杂志上登过你的照片和专访。那时我在内蒙古边防,托战友从市里买来的。"长安笑道,"谁让你小子从小写作文就拿满分呢。"

"那篇《雪夜的军大衣》......"长安突然说,"写得真好,我第一次看就知道,那个穿军大衣的高中生,是你自己吧?"

我鼻子一酸,点点头。

"你还留着那件衣服?"长安眼里有光。

"留着呢,一直舍不得扔。"我说,"这次回来,正好带上了。"

"我儿子正好也住在这家医院,心脏有些问题。"长安说,"他从小体弱,不像我,没法去当兵,做了老师。你要是有空,去看看他?"

"当然,明天就去。"我答应道。

第二天,我提着水果去看望长安的儿子周晓东。

晓东长得很像年轻时的长安,但性格温和得多,是县高中的语文老师。

"刘叔叔,我见过您的照片,爸爸书架上有您所有的作品集。"晓东热情地说,"爸爸常说,您是他最好的朋友。"

听到这话,我心里一热。

晓东继续说:"爸爸说,当年要不是您写的小说,他可能早就放弃找您了。"

"找我?"我疑惑道。

"是啊,爸爸退伍后一直在找您。"晓东解释,"他托战友打听,后来在《北方人》杂志上看到您的专访,还找人要了杂志社的地址,给您写了信。"

我愣住了:"我没收到过啊。"

"可能地址变了吧,爸爸也不确定。"晓东笑笑,"不过他说,缘分到了,自然会相见。"

回到家,我翻出了那件珍藏多年的军大衣。

三十五年了,衣服已经有些发黄,但依然厚实。

我抚摸着衣领上的红五星,忽然摸到一处不平整的地方——衣领内侧竟然缝着一小块布,上面写着:周铁山所有,借人不回,军法处置。

我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

原来,这真的是周叔的军大衣,而且是他唯一的一件。

88年同桌送我军大衣,此后我俩断了联系,35年后,我再次遇到了他 - 天天要闻

第二天,我拿着洗干净熨平的军大衣去医院找长安。

"周叔,您的军大衣,我终于还给您了。"我把衣服递给他,"谢谢您,谢谢长安。"

长安接过军大衣,轻轻抚摸,眼里闪着泪光:"这是我爹的衣服,当年他只有这一件,冬天值班都舍不得穿,怕弄脏了。"

"我看到了,衣领里的字......"我哽咽道。

"那是我爹的脾气,军人要言而有信,说借就是借,即使只有一件也舍得借。"长安把衣服叠好,"他常说,军装最大的荣誉,就是能在老百姓最需要的时候,给予他们温暖。"

那晚,月色如水,我和长安坐在医院的天台上,像当年一样肩并肩,诉说着各自的人生。

"当年,我去南方找过你。"长安突然说。

"什么时候?"我惊讶道。

"九七年,我休探亲假,专程去找你。"长安笑了笑,"找到了你工作的杂志社,但他们说你刚调走,我就没再打听了。"

我沉默了,九七年,我刚结婚,调到了另一家出版社。

"这些年,我有时会翻看你的书,看到你过得好,我就安心了。"长安轻声说,"那件军大衣,其实是我爹临走前特意留给我的。他说,让我送给最值得信任的朋友。"

我突然明白了什么:"所以,那不是你爹的衣服,是你的?"

长安点点头:"我爹走后,只留下这件衣服和几枚勋章。我本想自己穿,可看你冬天那么冷,就..."

我再也忍不住,紧紧抱住了这位老友。

军大衣虽然褪色,却依然厚实,象征着一段不会褪色的友情。

"这件衣服,暖了我一生。"我说。

长安拍拍我的肩:"人间自有真情在,不在衣服,在心里。"

回老家前,我去书店买了一套自己的作品集,写了赠言送给晓东:"愿你如你父亲一样,温暖世间。"

88年同桌送我军大衣,此后我俩断了联系,35年后,我再次遇到了他 - 天天要闻

临走前,我和长安在老家的江边散步。

冬日的阳光洒在江面上,波光粼粼。

"记得吗,当年我们就在这里摸鱼。"长安指着江边一处浅滩。

"记得,那时我们约定考上大学后聚会,结果一晃就是三十五年。"我感慨道。

长安笑了:"现在聚了,虽然晚了点,但总算兑现了诺言。"

风吹过,我们都不由自主地拢了拢衣领。

长安要送我去车站,我拒绝了:"老同学,就在这里道别吧,下次见面,我们还来这条江边。"

长安点点头:"好,我等你。"

回南方的火车上,我掏出笔记本,写下开头:那年寒冬,一件军大衣,承载了一段不会老去的友情......

窗外,北方的冬雪纷纷扬扬地下着,恍惚间,我又看到了高三那年,两个少年并肩走在雪夜里的背影。

那件军大衣,不仅温暖了我的身体,也温暖了我的人生。它像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和现在,连接着我和长安的心。

三十五年,弹指一挥间,可真情不变。我知道,无论再过多少年,那件军大衣和它背后的故事,都将成为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情感分类资讯推荐

中年人的情欲暴雷:床上那点事儿,炸碎了多少人生体面 - 天天要闻

中年人的情欲暴雷:床上那点事儿,炸碎了多少人生体面

中年人的情欲,往往藏在平静生活的缝隙里。白天看似各自忙碌,晚上一个在刷手机,一个在看电视,谁也懒得去打扰谁。外人眼里,他们还是那对“体面夫妻”,可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床上的冷清比冬天还冷。再亲密的两个人,如果只剩下表面功夫,那种心冷比什么都可
女人再次遇见“情人”,还会发展关系吗?答案很真实 - 天天要闻

女人再次遇见“情人”,还会发展关系吗?答案很真实

有些人说,旧情人就像心里的一根刺,拔掉了会痛,不拔又总是隐隐作痛。可如果命运让他们再次相遇,那根刺还会疼吗?答案是,这要看她心里还有没有他。有人说,女人是感性的,一旦再次遇见曾经深爱过的人,就很容易情感泛滥。但你知道吗?
亲爱的,我爱你,想见你 - 天天要闻

亲爱的,我爱你,想见你

清晨第一缕阳光吻过窗台时,我在咖啡杯的漩涡里看见你的眉眼;暮色漫过街道转角,霓虹灯牌的光影都幻化成你走路时晃动的衣角。思念是藤蔓,悄无声息缠绕住每个清醒的瞬间,连呼吸都沾着你的气息。 我对着空荡的客厅练习拥抱的弧度,在无人的街巷模拟并肩的步
亲爱的,好想你,再给我一次机会吧,我想见你 - 天天要闻

亲爱的,好想你,再给我一次机会吧,我想见你

时钟齿轮每转动一圈,思念便在心底刻下一道痕。街角那家面包店新烤的香气,像极了你发梢残留的味道;雨天积水倒映的霓虹,恍惚是你笑起来时眼底的星河;就连便利店冰柜里的橘子汽水,都让我想起你抿吸管时鼓起的腮帮。这些碎片每天都在我眼前循环放映,刺痛着
亲爱的,我想和你一直走下去,有空见一面吧 - 天天要闻

亲爱的,我想和你一直走下去,有空见一面吧

每片飘落的银杏叶都记着我们曾走过的街道,每阵拂过耳畔的晚风都带着你的气息,每个辗转难眠的深夜都回响着你的声音。思念像疯长的常春藤,沿着记忆的墙垣肆意攀爬,将我困在回忆的牢笼里,逃无可逃。
成年男女陷入暧昧关系的信号:“高频率聊天” - 天天要闻

成年男女陷入暧昧关系的信号:“高频率聊天”

高频率聊天,会放大两个人的好感;聊天的频率越高,自我暴露程度越多,两个人就越容易陷入这种黏稠的暧昧关系。-01人在什么情况下,最容易跟异性建立聊天?第一:情绪波动期无论遇到了开心的事情还是难过的事情,每个人潜意识的第一个念头都是“倾诉”。
甜蜜记忆!这些年代的结婚证你肯定没见过 - 天天要闻

甜蜜记忆!这些年代的结婚证你肯定没见过

极目新闻记者李晓梦刘中灿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结婚证,一个小小的证件是有情人爱情的见证。5月8日,在家庭建设主题展示全国示范活动暨第二届湖北省家庭文化节活动上,家庭文化展示区内,一组各个年代的结婚证引起了大家的好奇,纷纷驻足观看。在不同年代结婚证展示区旁边,还展示了过去结婚时的“三件套”。在50、60年代,...
以冷峻和悲悯对抗人性之恶|视评 - 天天要闻

以冷峻和悲悯对抗人性之恶|视评

一名15岁少年被3名同龄人带至烂尾楼,遭受霸凌后从高楼一跃而下;多名幼儿在街头盗窃,天真懵懂的背后是被操控的童年;父亲带亲生孩子游湖,船划至湖心,他将毒手伸向自己的儿女;表面德高望重的舞蹈培训机构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