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住进养老院,是不是子女后辈不孝?社交媒体上,经常会有这样的讨论。
一项针对265位老人和110位家属的社会调查颇有意思:49%的受访老人称是自己主动提出搬进养老院的,而仅28%的家属称是老人想要搬进去的。两个数字之间的差额,耐人寻味。
在传统观念中,很多人会把老人住进养老院等同于“子女不孝”,这样的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们对养老方式的选择。
上观新闻伴公汀栏目最近发表的《住养老院意味“子女不孝”?这些老人缘何改变了主意》一文带来一些不一样的视角。随着住养服务品质、医养结合水平、专业科技含量等方面提升,上海养老机构以更开放的姿态迎接老人的试住体验与满意度评价。
选择养老院,老人最在意的是什么?记者调查发现,能提供便捷就医问诊服务、医养结合水平高的机构往往更受老人及家属青睐。为打通老人就医服务“最后一公里”,医养资源正不断与养老院联通、共享。在记者实地探访的一批养老院中,护理设施升级改造了,有的还应用了最新智能科技。住在其中的很多“90后”老太太,每天起床都会梳妆打扮,生活也很丰富,有人每天画一幅画,有人清早练太极拳,甚至有99岁老伯炒股,还有不少半夜起来看球赛的老人。这样的生活,和刻板印象中“除了晒太阳、吃饭就无所事事”的养老院生活完全不一样。
养老机构的专业护理能力让老人的生活得到品质保障,也让他们更能活力到老、乐观对待每一天。我对此也深有感触,我两年前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位88岁的电视台编导就选择住在养老院,养老院位于金山,她和爱人本来是两个人共用两室一厅,后来她爱人记忆力衰退,需要得到更专业的服务,就被安排到服务升级的单间。总之,养老院会根据老人们的身心各方面的综合指标去匹配不同的服务。老人们平时的住宿环境有私密性,但打开自己的房门,又有书法、绘画等各种活动等着他们。
一句话,养老机构已经变了,应该让更多人看到这种改变。如今,越来越多的上海养老机构实施开放策略,纷纷打开大门,推出了试住、短托等方式,让老人及家属亲身感受。有需求的家庭不妨去尝试一下,通过亲身体验,选择适合的养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