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神巴菲特曾说:“我这一生最重要的投资,不是购买了哪支股票,而是选择了谁成为我的伴侣。”
我们选择了怎样的伴侣,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婚姻的走向。用老人的说法就是,婚姻是第二次投胎。
现在很多人觉得,一个人的人品性格很难琢磨、看透,甚至是可以刻意伪装的,这些都不如钱和学历来的实在。
看看房产证就知道他拥有多少资产,看看文凭就知道他的智商达到了怎样的程度,这些摆在面前的硬件,好过于我们去猜测对方的三观。
从某些角度来说,这样的想法没有错,也很务实。可是如果只是片面的这样去做,这样去想,是很难在一段恋情中获得幸福的。
毕竟两个朝夕相处的人,如果三观不同、在情感上无法交融的话,那日子也会过得相当苦闷。
特别是如果一个人在婚恋过程中,过分关注对方的经济,便会容易被蒙蔽了双眼,从而忽略了对方性格上的短板。
当然每个人的性格上都会有缺陷,但有一些可以用其他性格上的优势做弥补,有一些却无从弥补。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项实验,当我们面对指责型词句时,大脑会释放大量的皮质醇。
这种激素会导致人的记忆力下降、抑郁、体重增、损害人的逻辑推理、语言处理、情绪表达等能力,对健康危害极大。
而遇到问题、困难或挫折习惯性指责,却是一些人的生活日常。倘若在婚姻里,我们不幸遇到这类指责型人格的伴侣,那将是困扰我们一生的灾难。
负能量型人格的人,会将婚姻里那些柴米油盐的日常小事,经过埋怨和指责,升华为可以打击到我们自尊、人格、婚姻、家庭的大事。
谁的婚姻生活里,不会有遇到困难和错处呢?谁的选择会一直是正确的呢?习惯逃避责任,把错误归咎于外因的另一半,从来不会体谅对方,只会把自己的错处强加于对方身上,把对方的错处无限放大。
工作不满意,都怪客户太挑剔;人际关系不顺畅,抱怨对方难相处;生活不如意,埋怨爱人不体贴……
出了事情,他们永远都是从别人身上找原因,而他们自己总是对的,总是无辜的那一方。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受害者心态”,指的是:一个人会把自己不幸福、不成功的责任都推到外界身上,将自己包装成一个十足的“受害者”。
和这样的人在一起,生活有多累,可想而知。并且,你要随时做好被甩锅的准备。
与指责型人格的人成为夫妻,你就要做好一个人承担起家庭压力和所有问题错误的准备。这样的婚姻中没有体贴和安慰,只剩下无尽的埋怨。
《完美伴侣》中的吴敏一心一意成为林庆昆背后的女人,陪着他一步步走到事业有成。而怀孕8个月的吴敏,为了林庆昆的事外出奔波,不小心摔倒流产后,丈夫林庆昆第一反应并不是安慰,而是各种指责。
直到连医生也看不下去,站出来说:“你别这么说,没人愿意发生这种事,当妈的心里有多难受啊?”
倘若夫妻双方有一个是指责型人格的人,那对于孩子的成长也是一场噩梦。
在网上看过一个帖子,一个女孩是由单亲妈妈抚养长大的。而这位单亲妈妈未婚生子又被男人抛弃,便把所有的怨恨都加注在这个女孩子身上。
女孩子从小到大没有受过一句表扬,受到的都是指责、谩骂、怨恨。这导致女孩在长大之后自我认同感极低,认为自己是多余的。
长大之后她嫁给了一个家暴的丈夫,女孩不懂反抗,甚至有时在丈夫的偶尔温柔下,还会觉得幸福。女孩觉得,自己的生活本应该如此。
阿尔伯特·艾利斯说:“指责型人格的人,会让你压抑得看不到自己的价值,最终活成一个低价值感的人。”
在生活中遇到指责型的朋友、同事、路人,我们可以尽自己的能力远离,甚至可以做到形同陌路。
可是,如果这个人是你的家人,是你最为亲密的伴侣,那情况就大为不同了。很多时候,是你躲也躲不了,逃也逃不掉的。
如此,我们的婚姻生活、家庭氛围会变成怎样,可想而知。
好的婚姻,好的伴侣不仅仅是经济上的互为依靠、家庭琐事上的共同承担,更是能够赋予对方好的情绪价值。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钱志亮,曾讲述过自己在飞机上的一个见闻:
有一次他乘坐飞机时,旁边坐着一对年轻夫妻,妻子抱着几个月大的孩子,丈夫则在一旁安静看书。
也许是到了饭点,孩子开始哭闹。妻子要给孩子冲奶粉,还要一手抱着孩子,而丈夫沉浸在阅读中,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妻子语气和缓对丈夫说:“显然这个时候有比看书更重要的事要你做,我需要你把孩子抱着,方便我可以腾出手来给她冲奶粉。”
丈夫这才反应过来,立刻接过孩子。
这段看似简单的对话,落到实际生活中,却是大多数人都做不到的。
我们常见的场面是,妻子直接吼丈夫:“你看不到孩子哭了吗,什么忙也帮不上,要你有什么用?”
人生实苦,和情绪价值高的伴侣在一起,才心绪宁静平和,能把苦日子熬成甜。
-END-
世界那么大,感谢你,可以看到我!
【文|唯唯安:笔有温度、为情发声,一个热爱文字的不典型写作者,邀请你共同感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