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晓峰|母亲的家园(一)

2022年11月21日23:35:29 情感 1408

母亲的家园(一)

罗晓峰|母亲的家园(一) - 天天要闻


嘱托

二零一六年四月母亲去世后,我们把她老人家安葬在祖 坟。因为我的祖父母安葬在那里,父亲也安葬在那里。在那 里,母亲和父亲团圆,母亲和祖父母团圆,是母亲最好的归 宿。

我家的祖坟在我们村北往东的方向,顺着村北边往东的 一条大巷出口,一直往东大约不到二里的地方,偏南一点上 几米陡坡,便可到达。这里虽说不上是什么风水宝地,但地 势高峻,视野开阔。南望中条、巍巍青山如画;北瞰涑水、 条条阡陌纵横。把母亲的家安在这里,让她老人家能看到家 乡一年四季的风景,是我和母亲共同的心愿。

母亲是一个受传统文化观念影响极为深远的人。虽说她 自己没有文化,但她成长的那个年代,她人生经历过的那个 年代,传统的思想观念和世俗规范给她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影响了她的整个人生。

记得小时候,每逢过年,大年初一前半天,巷里几家大 户人家的子弟,成群结队轮流给本家各户拜年,母亲就特别 羡慕,总在我们跟前念叨。在母亲的思想和精神世界里,人 丁兴旺,家族强盛,是她人生的向往与企盼。

小时候,每逢清明节上坟,巷里的大户人家照例是子弟 2 们成群结队去祖坟扫墓,又会让母亲羡慕和眼热。那时候由 于我们姐弟年幼,父亲又在外地工作,总是母亲领着我们去 给先人上坟。和大户人家相比,我们母子显得弱小而难堪。

到我家祖坟上坟时要经过一条大堰,大堰下就有一大户 人家的祖坟,这时候母亲总会对我们说,你看人家的祖坟修 得多好,圆圆的、高高的。

一九九零年初夏父亲去世,我们把父亲安葬在祖坟。那 时候不像现在,全是挖掘机打墓,墓穴挖好后,用水泥沙浆 砌砖建好墓室,挖掘机把棺材吊起来放进去,盖好预制好的 水泥板,再用挖掘机填埋。那时候全部是人工,而且是墓穴 挖好后,还要掏窑,把棺材封在窑里面,然后再填埋。

由于掏窑,地下空虚,遇上雨季或浇地透水,经常会有 墓室塌陷的情况发生,父亲的坟就塌过一次。那年儿子正上稷山师范,已经是十七八岁的小伙,我和兄长、儿子在地里 干了一上午,用小平车拉土,对父亲的坟进行过一次大的整修。

随着农村土地承包制的实施,祖坟这块地也换了几任主 人。由于机械耕作的原因,祖父母的坟,父亲的坟被侵蚀得 越来越小,到后来只能说是几个小土堆。母亲看到后十分揪 心,多次在我跟前提起,要我整修祖坟。那些年,因工作上 有担子,儿女要上学,要安排工作、找对象、成家,也就没 有把母亲的话当回事。

一直到了晚年,母亲还念念不忘修坟,并多次对我说, 她百年后一定要把祖坟修好,要在坟上栽迎春花,在坟边栽 柏树,这是母亲对我的最后嘱托。而母亲的每一次嘱托后, 我都会郑重地对母亲说,妈,你放心,我一定会把你的坟修 好,修得圆圆的、高高的,让你满意高兴。在母亲的思想观 念里,祖坟修得好,后辈就会兴旺发达,就会繁荣昌盛。


还愿

在母亲离去的多半年时间里,她老人家的最后嘱托,时 常在耳边响起。为人儿女,理当遵从母命,我绝不能让母亲 的愿望落空。在母亲离去的这段时间,我想得最多的事情, 就是为祖父母、父母修坟。

怎么修、什么时间修,我的脑海里出现过好几种方案。最后我决定,用大石块砌成一个大的椭圆型坟圈,祖父母和 父母的坟统一圈进这个圈内,包括二零零九年我为祖父母立 的碑也一并圈进来。然后在这个大圈内,分封两座坟头,东 边为祖父母坟头,西边为父母坟头,虽在一个圈内,但两辈 人的坟头各自独立。坟圈修好后,为父母在坟头前立一座墓 碑。

这一方案经过和姐姐、姐夫、兄长、兄嫂及我们全家讨 论通过后,把修坟时间定在二零一七年正月十六

任何事情,只要日子一定,便会觉得很快。

至于修坟所用的建材,工匠的预定,二零一六年春节前, 我已一一落实。我们村南靠山,石材拉运方便;距离虞乡又近,水泥、 钢材随到随拉。就是混凝土用的沙和碎石子得到坦朝村南的 料场去拉,但这都不是问题。

问题是立碑用的蓝砖(青砖),在我们永济已经没有货 源。托朋友和同学在临猗万荣打听,也说现在根本没人烧 蓝砖。最后儿媳说永济电厂边上有一家蒸气机砖厂烧的是蓝 砖,她们单位的施工队经常使用。但我又怕蒸气机砖强度不 够,找到曾为我建房的仝师傅询问。仝师傅说,蒸气机砖比 我们过去传统的轮窑机砖强度更大,质量更好,水峪口“神 潭大峡谷”景区内的仿古街建筑,全用的是电厂的蒸气机砖。

仝师傅是我信任的工匠,听仝师傅的话没错。于是很快 和电厂蒸气机砖厂联系后,预定了两千蓝砖。后来施工证实,蒸气机砖不光压力强,更重要的是棱角整齐、方方正正、颜 色靓丽、美观大方,是最理想的砖材。

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就等二零一七年正月十五过后开工, 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正月十五一过,十六中午,我便约好中间说话人和承包 地主人在坟地见面。因事先已让中间人和对方说好,所以当 大家到齐后,中间人折断一根树枝,沿着祖父母和父母的坟 边画了一个椭圆形的大圈,征求对方同意后,便把坟圈的界 线确定下来。

当天下午,工匠们便来到坟地,三名大工,两名小工, 一共五人。由于领工的工匠是兄长的连襟,又是我在村里当 民办教师时的学生,所以十分尽心,令人十分满意。

拉料的也是我的学生,他家有一台用小四轮拖拉机改装 成的农用运输车,当工人们还没有把坟圈的地基挖好时,第一车石料已经拉到地头。

这个椭圆形地基宽八十公分,向下挖四十公分,用杵子 将地基夯实后(杵子,一种连结在木柄上的圆鼓型石头,是 夯打地基的工具),再打上一层混凝土垫层,为防止坟圈出现断裂,又在垫层上铺设了三道十二公分粗的钢筋,然后用 石块垒砌。

坟圈的地基宽度是八十公分。外圈垂直,内圈向上砌时 略往回收,到顶部时宽度为六十公分。坟圈的高度当时没有 确定,和工匠商量后,是什么时候认为高度合适了就停下来。当砌到七十公分的时候,我们一致认为,再加上十五公分高度的现浇面,总高度八十五公分是最合适的。

这个现浇十五公分厚度的坟圈表面是整个坟圈工程的核心部位。一是要求有一个超出外圈五公分的棱边,像房檐 一样向外伸五公分,这样的样式造型,增加了艺术美感,但现浇时坟圈内外要支一圈模型板,这就需要准备一定数量的三合板和胶工板。关键是向外伸出五公分棱角的模板不好支,有一定的技术难度;二是要架设一圈钢筋网,与地基垫层铺 设的钢筋一样,以防上部断裂。但上面的这一圈钢筋网,是先把一个个方型钢筋和四道十二公分粗的钢筋框起来,再用 电焊把它们连结在一起,施工时需要电焊机;三是浇筑混凝 土表面时需要振动捧。无论是电焊机,还是振动棒,都需要 电力。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搞到发电机。

不论是三合板、胶木板,还是发电机,都必须提前落实 到位,否则就会延误工期。

当时在永济和虞乡联系了三家发电机,但由于种种原因, 三家都没有落实。最后落实的是嫁在定远村的堂妹,她家里 有一台老式发电机,虽然笨重,但马力大足够我们使用;而 三合板永济的一个亲戚家里就有,用时随时能拉,胶工板东 仁里村一个熟人那里就有,他专门经营建筑工地上退下来的 废旧胶木板,也是随到随拉。

一切准备工作就位,现浇那一天,我和儿子、老伴天刚 明就从永济出发,早早赶到工地。好在儿子二零一六年九月 就换了车,新车是越野型的美国福特品牌,后备箱较大,头 一天晚上就从亲戚家装了十几张三合板。

我们到工地不久,很快工人们就来了。没等多久,堂妹的女婿就开着一辆四轮车头,后面拉着一台发电机,就像战争年代解放军拉着一门大炮一样来到工地。

那天中午,工地里哄了一二十号人,施工现场一下子热 闹起来。有电焊的,开发电机的,有巷里邻居前来帮忙的, 电焊机火花飞溅,发电机轰轰作响,这阵势,每每回想起来, 总让人兴奋。

虽然原来说好的不管饭,但为了不误工,每天中午,我 总是领工人们到虞乡街上吃羊肉,一人一份,饼子管够。羊肉是我们当地的中式快餐,一顿饭半个小时就解决问题。那天中午也不例外,领着大家仍到虞乡街上吃羊肉。吃完饭回到工地,稍作休息,便接着干了起来。大约在当天下午的四点左右,坟圈浇筑完工,紧张的气氛才缓缓松驰下来,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接下来的工程是,要用水泥沙浆把坟圈一周垒砌的石块勾缝。这是个技术活,更是艺术活,只能细,不能粗。它是 先把搅拌好的灰浆抹光在每一道石缝上,然后用专用工具在 水泥面上抠出一圈圈花边图案来,这道工序只有大工能做,小工不敢上手。

当坟圈一圈的花边勾好后,坟圈的工程才算告成。而只有这个时候,才能看出坟圈的整体效果来。当时工头让两个 小工用卷尺拉了一下椭圆坟圈的周长,足足二十六米之多。稍微远站一点观望,这个椭圆形坟圈,就像一个硕大的椭圆玉盘,再配上它的石材花边,配上它的灵巧出檐,设计巧妙, 高低合适,庄重大方,造型优美,说它是一件精致的工艺品一点也不为过。

母亲一生勤劳善良,贤德仁义,墨守成规,热爱生活,尤其遵崇孝道,是中华德孝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实践者。外祖父母一生未曾生育,母亲是她们从小抱养回来的。母亲对养父母尽的孝道,绝大多数亲生女儿是做不到的。外祖母因病三十五岁那一年就过世了,那时候根本没有我,当然更看不到母亲对养母的孝行。但外祖父去世时我已十岁,母亲对晚年多病养父的照顾和孝敬,点点滴滴,都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里。

母亲没有文化,但她从小教育我们,要守规矩、懂礼貌、学文化,走正道。她虽然不懂儒家文化,但她知道孔圣人,知道古圣贤教育人要孝敬父母老人。她对我们的传统教育主 要是身体力行,没有多少大道理。她的为人处事,她的一言 一行,都是我们做人的榜样。她是没有文化,但她的行为规 范,她的品行操守,是对传统文化最好的诠释和传承。

今天,我为母亲修坟,为母亲建设家园,既是对母亲生 前嘱托的兑现,更是对儿女后辈传承中华德孝文化的现实教育。我深信,开工以来,母亲天天在注视着我们,尤其在浇 筑坟圈当天,坟地里闹出这么大动静,母亲能看不见吗?我深信,母亲看到了这个场面,一定会倍感欣慰。

修坟工程告竣,碑楼工程开工。

原来我的计划是修坟和立碑同时开工,这样会缩短工期。但与工匠交换意见后,匠人说这样混在一起施工,会相互干扰,影响工程质量,所以只能等修坟工程结束后再修碑楼。

修碑楼的工匠是我姨表哥的大儿子,瓦工手艺在我们虞 乡这一带很有名气。头一天修坟工程结束后,第二天一早他 就带领一个大工、两个小工来到工地,挖地基、夯石头,赶 吃早饭时碑座就砌筑成型。

为给母亲立碑,二零一六年后半年我到虞乡西门口石碑 销售市场考察过好几次,但都没有我中意的。我心中的想法 是做一块碑心,然后用青砖砌成碑楼把碑心镶嵌进去,整个 碑楼完全接仿古样式建造,这样才能彰显传统文化。

按照我的要求,老板为我挑选了一块高一米八、宽七十 公分、厚十公分的青石做碑心,并按我提供的碑文提前为我制作好。

为先祖立碑纪念,是中华德孝文化的一部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落后,生活困难,谁还会有闲钱为先人立碑。立碑开始流行,应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的事情。一九七八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责任田到户,解放了生产力,老百姓的日子才逐渐富裕起来。富裕了,手头宽 松了,才有闲钱给先祖立碑。尤其是近年来,为先祖立碑的 人越来越多,虞乡石碑市场的生意十分红火。

但在我们虞乡方圆这一带,绝大多数为先祖立碑,都是 立一块整体石碑,这样花费少,比较经济,而很少有建碑楼 的。为选择好的碑楼式样,我和表侄实地考察了几处碑楼, 10 并用手机拍下了图片,以供我们借鉴。

修坟总体讲是石头活,也可以说是粗活。而建筑碑楼则 是细致活,展示的是工匠的技艺。慢工出细活,赶快了不行。从第一天早上碑楼地基砌好,一直到第二天中午,碑身才砌到顶。这时候虽然说根本看不出碑楼的效果,但表侄精 湛的瓦工技艺已经展示出来:碑身棱角分明整齐,如刀裁一 样;砖缝灰线均匀笔直,似线打一般。

碑身比较单一,一般工匠都做得下来。而碑身砌到顶往 外出檐,才显工匠水平。这个出檐是一层一层往外出,而且 一层和一层的结构不一样,有各式各样的造型。表侄做一层, 从管架上下来仔细看一遍,然后对照手机图片再做一层,真可谓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碑顶出檐工序结束后,表侄对我说,叔,你上来看看, 这上面坐四个人打牌没一点问题。但这时还是看不出整体效果,整体效果只有等碑楼的屋顶建好后才能看出来。

碑楼的上部是四角挑檐,东西屋脊,所用的琉璃瓦、鸡 头屋脊、鱼身挑檐等构件,早已按所需数量购回。但施工中要用到切割机,用切割机就得有发电机,又给堂妹夫打电话, 把那台老式发电机拉来,折腾了一中午。

碑楼如期完美竣工。新落成的碑楼,底座三层台阶,通 高接近五米,青砖碧瓦,飞檐翘角,端庄雅致,古色古香,阳光照射下,流光溢彩,熠熠生辉。

作为修坟、立碑的总设计师,我兑现了对母亲的承诺,心中有一种难以抑制的愉悦。

至此,为母亲修坟立碑工程宣告结束。此次工程从动土 到竣工,工期历时十三天,其中有一天天降瑞雪,停工一天,我想,这一定是母亲觉得我们劳累辛苦,有意让我们休息一 天。正月十五前后,虽说已是初春,但天气依然寒冷,有一天刮大风,气温骤降,大家在工地上刮了一身土,但依然没有停工。

姐夫是我们村的文化人,尤其对墓碑文化有较深研究, 母亲的碑文就是姐夫撰写的。修坟立碑工程从规划设计到具 体施工,姐夫给出了好多合理建议和现场指导。

整个施工期间,兄长兄嫂从头陪到尾,全心全意,尽心尽力,是我的得力帮手。

整个施工期间,我和老伴、儿子,天天早上天不明就往 回赶,下午收工后回到永济,城区已经是万家灯火。儿子年轻力壮,干活利索,在工地上啥活都干,也是我的得力帮手。星期六和星期天,儿媳也赶回来助阵,干起活来不嫌脏不怕 累,深受工人们夸赞。老伴勤快能干,不光在工地上给工匠 们打下手,还兼临时采购、后勤保障,从未有过一句怨言。老伴严谨心细,当年施工所购的各项材料清单,工匠工资结 算清单,每天的出工记录,至今仍保存十分完好,为我写这 篇文章提供了翔实的材料依据。

整个修坟立碑工程,总投工近一百个。

工程用料:石材(石头)4 车,每车 200 元;碎石子 2 车,每车 150 元;石粉 1 车 150 元;粗水洗沙 1 车 190 元;细水洗沙 1 车 300 元;青砖 2000 块,含运费 620 元;水泥 1513 元;钢材 960 元;碑石 800 元;琉璃瓦 700 元;加上一 些零星材料,材料总价为 5363 元。

工匠工资:大工每天 150 元,小工 120 元,大小工每天 烟钱 5 元,总计付工匠工资 5150 元。

总工程造价为 10513 元。

母亲的修坟立碑工程告一段落,或者说这是一期工程, 那么接下来的二期工程,就是坟地的美化和绿化。

罗晓峰|母亲的家园(一) - 天天要闻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予以删除)


责编

杨志强


罗晓峰|母亲的家园(一) - 天天要闻

作者简介

罗晓峰|母亲的家园(一) - 天天要闻

罗晓峰|母亲的家园(一) - 天天要闻

罗晓峰|母亲的家园(一) - 天天要闻

罗晓峰,1952年生,山西永济人。退休教师。曾历任永济纺织厂党委宣传部长、组织部长、子弟学校校长。

情感分类资讯推荐

我对朋友吝啬消费观的鄙视,藏着自己内心深处的秘密 - 天天要闻

我对朋友吝啬消费观的鄙视,藏着自己内心深处的秘密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看到身边朋友在消费时斤斤计较,买瓶水都要货比三家,心里就忍不住泛起一丝不屑,觉得他们太“小家子气”,而自己似乎在消费上要更豁达、更有格局?但你有没有想过,这种对他人吝啬消费观的鄙视,背后可能藏着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呢
前男友去世,姑娘替其照顾家人、还债60万元:我不能让他背负着失信的骂名离开 - 天天要闻

前男友去世,姑娘替其照顾家人、还债60万元:我不能让他背负着失信的骂名离开

4月11日湖南衡阳县金兰镇金家村曾家组来了一位时髦的90后美女沿途不断有乡亲与她打招呼只见她熟门熟路地走进曾祥再老人的家送上牛奶等礼品,并掏出300元钱然后陪老人聊天拉家常,其乐融融……▲王婷与曾志的伯父。这位90后美女名叫王婷,是曾祥再老人已故侄儿曾志的前女友,因他儿子患有精神疾病,生活无法自理,王婷每年都...
人老了,走不动了,有三件事最好守口如瓶,这才是真聪明 - 天天要闻

人老了,走不动了,有三件事最好守口如瓶,这才是真聪明

在人的一生旅途中,当我们步入一定的年纪,就会被过往的记忆所包围,如同海浪不断拍打着心灵的岸礁。这便是我们逐渐变得柔软和宽和的奥秘所在。正如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所言:“岁月的流转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肩负起越来越沉重的记忆重担。”这种记忆,尤其
55岁大妈丧偶后频繁相亲,并开出4个条件,大叔直呼:无法满足 - 天天要闻

55岁大妈丧偶后频繁相亲,并开出4个条件,大叔直呼:无法满足

阅读此文之前,请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每天给您带来不一样的故事,感谢您的支持,这厢有礼了~01我姑妈也是丧偶后开始相亲,要求男方有房有车无贷款,还得会跳广场舞,结果遇到一个大爷说房子车子都有,就是跳广场舞会踩脚,最后
想用爱感化“治愈”NPD?别多想了!这是上帝才能完成的任务 - 天天要闻

想用爱感化“治愈”NPD?别多想了!这是上帝才能完成的任务

面对NPD的各种精神打压和情感虐待,有些朋友“心胸宽广、内心强大”,认为自己可以“包容”。另外,还有圣母拯救者心态,总认为她的本质是好的,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爱能治愈一切”等,希望自己能用爱感化、疗愈NPD。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NPD是一种人格障碍,她们的大脑部分结构异于常人(请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