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十年内,最痛苦的不是90、00后,是70后和80后

2022年07月02日17:20:26 情感 1671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中国人有句老话叫做“养儿防老”,这句话背后其实体现出的是一种对于代际关系的看法,亦即长辈将子女抚养成人,子女在成年之后反过来赡养父母。

这种代际伦理也几乎支撑着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一种以家庭为中心、以父子关系为主轴的社会图式。

那么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发展以及不同年龄段群体之间关系的变化,这样的关系是否依然存在呢?

未来十年内,最痛苦的不是90、00后,是70后和80后 - 天天要闻

事实上,根据近年来的一些现象,我们可以发现,似乎对于不同的两代人而言,已经辛辛苦苦将子女抚养成人的父母,依旧在继续着自己的奋斗道路;而享受着父母带来便利条件的子女们,则依旧还在父母的“庇护”之下进行着人生目标的摸索。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现如今的社会当中,年纪处于20-30岁,原本应当参加工作,为家庭获取一些收入的这代人,却有一大部分都还在上学、求职以及备考状态当中,还有一部分虽说并不是这些范围之内的,却也依然守着一份临时的工作,在守望更好的工作机会,亦即“骑驴找马”。

未来十年内,最痛苦的不是90、00后,是70后和80后 - 天天要闻

这就是所谓“新型啃老”:年轻人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什么也不做,而是以备考、上学等目的,心安理得的接受着轻松的生活。

简而言之,就是在原本应该取得收入的年纪,还依然没有经济独立,这份压力,自然而然转移到了他们的父辈们身上。

新型“啃老”与代际压力转移

“啃老族”这一词汇兴起于二十一世纪初互联网时代刚刚来临的时候,用于形容那些有能力工作养活自己却不去工作,只是靠自己父母养活的人。

这种情况在现如今其实依旧存在,只不过与当初不同的是,现如今的类似行为更加普遍,并且作为年轻人的父母,这些出生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们似乎更加乐意被自己的子女“啃”。

未来十年内,最痛苦的不是90、00后,是70后和80后 - 天天要闻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这是因为原本的“啃老”只是注重行为的,重点在于子女不参加工作的这一现实;而现如今更多年轻人之所以到了二十多岁,还无法真正的独立,是因为他们的父母也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通过这段时间来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无论是通过继续学业、资格考试还是其他方式。

于是现如今的社会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诸如此种的情况:子女已经大学毕业,完全可以找工作,但是却因为就业难、找不到适合自己心意的职业而选择以考研、考公或者是出国留学等方式来作为一种“过渡”。

诚然,在这一阶段当中,他们也是没有经济收入的,大部分开销可能都来自于自己的家庭。

未来十年内,最痛苦的不是90、00后,是70后和80后 - 天天要闻

于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这种“新型啃老”现象似乎是更加倾向于一种“你情我愿”的事实:年轻人想要在毕业之后暂缓一段时间再就业,而父母也情愿如此,所以这种来自生活的压力便自然“转移”到了其父辈的身上。

许多已为人父母的“六零后”“七零后”都认为,自己苦一点没什么,只要子女有出息,自己的晚年也会是幸福的。

年轻人缘何难以就业

之所以现如今选择通过各种方式“过渡”的年轻人如此之多,一方面是由于现如今的社会就业确实比较困难。

未来十年内,最痛苦的不是90、00后,是70后和80后 - 天天要闻

根据相关部门的数据显示,2022年夏季的高校毕业生将超过1000万人,并且参与2022年全国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的人数也多达457万人,参加公考的比例则更加夸张,国考的录取比例达到了惊人的100:1,省考的平均比例也高达20:1。

整个社会的进步导致各行各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在这些发展的背后,就是其对于所录用人员要求的逐步增加。

除了社会现实之外,其实也有一些观念和文化上的影响。

对于现如今比较年轻的这代人而言,生活品质是远远高于其父辈一代的,基本自出生起,就赶上了祖国飞速发展的脚步;再加上信息传播交流的飞速发展,许多出生在这些年代的孩子们就有了属于这一代人的集体观念。

未来十年内,最痛苦的不是90、00后,是70后和80后 - 天天要闻

比如对于许多“九五后”“零零后”而言,他们的生活当中对于物质的追求与对于生活品质的享受往往是高于其父辈的,对于个人意愿的满足力度也强于父辈。

简而言之,对于许多“七零后”而言,家中往往子女众多,同时大环境又是国家需要建设,所以许多人甘愿放弃个人发展的机会,转而为了家庭和社会做贡献,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是具有时代性的。

当然,这并不是说两代人孰优孰劣,只是在阐述一个事实:现如今的年轻人更注重个人的发展,也更加勇于追求发展;同时他们的父母是绝对支持的。

未来十年内,最痛苦的不是90、00后,是70后和80后 - 天天要闻

激烈的就业形势加上两代人鲜明的性格特点,导致如今许多年轻人不再急于找工作获取收入,而是会倾向于通过各种方式来延长自己与就业之间的距离,同时其家庭也会支持。

当然这也就导致越来越多的家长不再纠结于子女的第一份工作,而是会帮助他们寻找心仪的未来道路,也就增加了自己的压力。

深思:何去何从?

随着这种“压力代际转移”现象的不断深化,各种考场成了人们竞争的焦点,一些职业却无人问津。

未来十年内,最痛苦的不是90、00后,是70后和80后 - 天天要闻

比如许多企业的工人岗都面临着十分严重的用工缺口甚至是用工荒,而许多年轻人宁愿从事一些低收入工作也不愿做这类工作,这种看似有些矛盾的现象正是当下群体心态的一种反映。

对于大多数家庭和个体而言,这种选择还是应该依照自己的具体情况,假如有还不错的就业机会,那么最好就直接就业;如果确实没有符合要求的,同时家庭条件也允许子女全脱产复习考试的话,那么也可以考虑。当然,时间最好在两三年,不要太久。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


情感分类资讯推荐

异性相处,一个人能做到和你“断联”,原因只有一个 - 天天要闻

异性相处,一个人能做到和你“断联”,原因只有一个

听到有人说,所谓的相爱不过是这样一个过程:“加友验证,备注置顶,热聊转冷,取消置顶,更改头像,删除好友,故事终了。”莫名扎心。原来,爱情和面包一样,是有保质期的。没有一场告别是突然的,只是你突然知道而已。越说越少的话,已读不回的消息,可有可
爱上你,多了一份牵挂,想念你,多了一份期盼 - 天天要闻

爱上你,多了一份牵挂,想念你,多了一份期盼

你是我最美的相遇,你是我最美的回忆,不管你知不知道,都是我一生的爱意,我们的一场相遇,成了我一生的铭记。爱上你,多了一份牵挂,想念你,多了一份期盼,这人间人来人往,我只对你情有独钟,岁月情长,我永远都把你放在了心上。
我63岁,二婚老伴风韵犹存说每月要给2000,才能过夫妻生活 - 天天要闻

我63岁,二婚老伴风韵犹存说每月要给2000,才能过夫妻生活

本人所有文章都是原创首发,且只发在今日头条上面,已开通全网维权,抄袭搬运必一追到底)本文故事来自粉丝投稿,文中姓名均为化名,图片来源网络,情节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勿对号入座哦!口述:黄俊文字整理:风铃我叫黄俊,今年63岁了。我这一辈子,也算
其实,男人越爱你,越不会“讨好”你 - 天天要闻

其实,男人越爱你,越不会“讨好”你

很多人觉得,男人追女人、想讨女人欢心,就得甜言蜜语、各种献殷勤。但说实话,这事儿真不是这样的。特别是在那种已经处得挺久的感情里,男人反而会更真实、更坦诚,哪怕心里爱你爱得不行,也不见得会刻意去“讨好”你。01真爱,是尊重不是迎合“爱,就是承
一个入了心的人! - 天天要闻

一个入了心的人!

一个入了心的人,就是一辈子的牵挂,对他有着极强的占有欲,有一种强烈的思念,一眼喜欢的人,从来都不是因为颜值,而是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我公公婆婆都是重男轻女的人 - 天天要闻

我公公婆婆都是重男轻女的人

记得我怀女儿的时候,村里有个会看肚子,能分辨怀的是男孩还是女孩的老太太,说我怀的是男孩可把婆婆高兴坏了,赶紧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公公,第二天婆婆就跟我说,等我生了,就给孩子买个小车,把孩子放里面推着,干点啥也方便,当时我也挺高兴的后来生了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