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端午节这一天,老母亲不幸去世,在收拾母亲的遗物时,发现在内室的角落里用床单盖着两个“宝贝”——姐姐的缝纫机和父亲的自行车。这两个老物件勾起了我年少时的回忆,这两件“宝贝”有着太多的故事。
姐姐没有上过学,但很擅长做手艺活,能把窗花剪得有模有样。姐姐十二岁的时候,母亲就把她送到镇子上的裁缝店学习缝纫技术,由于不识字,学习缝纫非常困难,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学会了做衣服,因此姐姐总是叮嘱我们好好学习,千万不要像她那样做个“睁眼瞎”。自从姐姐学了裁剪缝纫技术以后,她是多么想拥有一台属于自己的缝纫机。勤劳的父亲看透了姐姐的心思,为了圆姐姐的梦,变卖了家里的驴和猪,七拼八凑,终于给姐姐买回来了一台黝黑发亮的“工农牌”缝纫机。
那时的我们买不起新衣服,姐姐就到集市上买来大小相当的粗布,用尺子给我们量好尺寸,然后用粉笔在布上画满各种各样的线条,再用剪刀裁好,最后通过操作缝纫机,我们弟妹几个的衣服就成型了。
姐姐不仅给自己家人做衣服,也给街坊邻居做。在我的记忆里,姐姐总在忙活,尤其过年的时候,是她最忙碌的日子。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做衣服的布料会接二连三地送来,只要有人请求,姐姐便满口答应着,白天在田里干活,晚上便忙活着赶制衣服。姐姐做衣服是分文不取,老乡们便会带些花生瓜子等年货略表心意,姐姐也总会婉言谢绝。姐姐始终觉得能为全村的邻居们缝补衣服,是最开心的事。这让父亲感到骄傲和自豪,经常教育我和弟妹们要向姐姐学习。
难忘1983年的除夕夜大雪纷飞、寒风刺骨,为了让邻居们能在过年时穿上暖和的新衣服,姐姐把做好的一大摞衣服挨家挨户送去,直至全部送完,姐姐才松了一口气。可是姐姐在回家的路上,不慎滑倒跌落山崖,因伤势过重不幸离世,年仅22岁。全村人含着悲伤送走了姐姐,那年的春节全村都没有放鞭炮。
虽然父亲已经去世三十多年了,但是父亲与他的自行车的故事却令我记忆犹新。那是1980年,我们全家人省吃俭用攒了两年钱才买了第一辆自行车,同时也是全村的第一辆自行车。父亲整天把车子擦得锃光瓦亮,还在车尾系上大红绸。尽管父亲对这辆“座驾”倍加珍爱,只要街坊邻居来借用,都会爽快地答应,毫不吝啬。
父亲作为一名党员,也是村里的副书记,经常要半夜起来去很远的地方开荒种地,带领乡亲们发家致富。那辆自行车就是他最忠实的“伴侣”。那辆自行车的运载能力很强,割下来的高粱、成袋的地瓜干在货架上用长绳捆绑好,从后面根本看不见推车子的父亲。每到秋收时节,父亲推着自行车先帮村里有老弱病残的人家一趟趟地把农作物从地里运回家。再到运自家的地瓜干时,经过三天才晒干的地瓜干已被大雨淋湿。那时年幼的我总是在心里埋怨父亲只知道帮人家干活,而完全不顾自家的粮食情况。
这辆承载着父亲的希望和满满的货物默默运转着的自行车成了我家的“功臣”。父亲最大的心愿是能让全村人吃饱穿暖。不知道是姐姐的早逝给父亲的打击过大,还是父亲劳累过度,父亲带着遗憾于1989年病逝,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如今,姐姐的缝纫机和父亲的自行车也退出了舞台,家里的衣服不用再手工制作,而是直接买新衣服,自行车也不再是稀有的宝贝,家家户户都有了私家轿车,老百姓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我会继承母亲的遗愿:把这两个宝贝收藏好,把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情怀传承下去。
(作者:临朐县第三实验小学 张兴芬)
来源:“学习强国”潍坊市临朐县通讯站
作者单位:临朐县第三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邱琳 莫元婧 陶云江 郑志侠
转载:郝凤婷
审核: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