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是坦然面对,还是唉声叹气?是逃避隐遁,还是怨天尤人?
1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如船。
西湖美景,无论晴雨天气,在苏轼眼里各有不同,没有赏景的心情,也没有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天有不测风云,青年苏轼一举进士,少年得志,春风得意,母亲离世,噩耗天降,苏轼弃官回乡,守孝三年。善的美德是他的灵魂,当朝改革激进,他想到百姓的利益,发声反对也阻止不了,自愿到杭州任一方父母官。在杭州他带领当地人民清理运河淤泥,新建水库,清西湖,建苏堤、三潭印月,赈济灾民,建医院,忙得不亦乐乎。
困境中哀叹只能自伤,没有谁能代替,不如做眼前该做的事,脚踏实地,前面自有风景。
2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为了和弟弟苏辙距离近些,能见到他,来到密州,他思念着亲人,心中大志不得施展之抑郁,他在“把酒问青天”,也“起舞弄清影”,看着圆月能想到这两句话,把愁苦化作祝愿。
困境处,豁达开朗能减去一身疲惫,解放自己,继续生活是最明智的。
3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三十八岁的苏轼,在密州没有停留在个人得失,一心想报效国家,愿做冯唐得云中,抵御侵略者。
逆境中以大局为重,心系国家,有这样的家国情怀,宽广的胸怀里,困境的苦痛化作尘埃。
4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祸不单行,一首小诗,被小人诬陷入狱,后被贬至黄州。在这里,他的生活远不如密州,家里几乎揭不开锅,他带领家人开垦城东山坡,独自耕种植树,自建一屋,自名“东坡雪堂”,我们熟悉的东坡由此而来。一个春日,他和朋友一起出行,路遇天下雨,大家都在抱怨,唯独他面对雨中泥泞,写出这么无谓轻松的佳句。
困境中,懂得随遇而安,从容淡定,风雨也是美景。
5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被贬至惠州,这种荒蛮之地,年已老的苏轼,在这里仍然不忘造福百姓,看到吃水困难,兴修水利;看到文化落后,兴办教育。他竟然用当地竹筒,建起了自来水系统,把清澈甘甜的泉水引进城里。荔枝成熟时,他不忘写诗两首,表达对岭南风物的热爱之情。困境中,乐观从容面对,苦中有乐。身苦不算什么,心苦才是最苦。
6.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
被贬儋州时,苏轼年已64岁,病魔缠身,正处于“食无肉,居无室,病无药,出无友”的困境。一个孤独老人,一生都在被贬,偶尔起用的路上颠沛流离,空有饱腹经纶,枉然胸有大志,还有谁更不堪如此?他还能自嘲,一笑而过。
困境中,淡然自若,笑看人生,坦然面对,生活里的荒野,总有“小儿”出现。
走过困境,就是坦途,苏轼在前,我们在后,走着他的心路,我们不会太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