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劳动教育“活”起来!南明区构建劳动文化“同心圆”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在教化。”近年来,南明区教育系统以高质量发展为统领,深入推进劳动教育,积极探索“五育并举”的落地路径,全面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与实践能力,构建起具有南明特色的劳动教育新格局。

为实现劳动教育系统化、科学化推进,南明区坚持高位统筹,搭建“123456”劳动育人体系,确立“一个工作小组、两个场域教育、三个方向驱动、四方协同拓展、五维融合育人、‘6+N’优质联盟”的总体架构。与此同时,《南明区教育局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实施方案》的出台,明确了“一方案、三贯穿、四相融、五原则”的实践路径,将劳动教育全流程、全学段、全环境地贯穿于学生成长全过程,为区域劳动教育发展指明方向、提供保障。

多元课程促融合,厚植育人“新土壤”

课程是劳动教育实施的核心。南明区立足不同学段发展需求,开发30余项多层次、分类别的劳动教育课程。课程内容涵盖日常生活劳动、主题劳动及特色劳动,紧密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做到知行合一。

与此同时,南明区大力推动劳动课程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将劳动技能培养纳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各学校在课程体系中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确保劳动素养成为衡量学生综合发展的重要维度。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南明区成立劳动课程教研中心,组建10余人核心教研团队,在市级兼职教研员带领下,常态化开展研修、讲座与赛课活动,持续夯实师资队伍基础。

文化润心融实践,共建育人“同心圆”

“以文化人、以劳育心”,是南明区劳动教育的鲜明特色。全区积极探索“文化+劳动”的教育路径,将劳动理念融入日常校园文化中。通过国旗下讲话、班队会、社团活动等形式,传递劳动精神,弘扬劳动价值

贵阳市第二十七中学将民间艺术和手工技艺纳入社团课程,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劳动活动;贵阳市第十八中学注重学科融合,将“智慧农业”沙盘融合多学科知识;南明区甲秀小学创新开展中医药校本课程与劳动教育相融合,开发“慧劳动”职业体验课程,与医院、民航等多家单位合作,形成“校内模拟+校外实践”的双轨培养模式,创办《行知少年报》劳动周刊;花果园第三小学围绕“行以生慧 劳以养德”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北京市朝阳实验小学贵阳分校实施“基础课程+拓展实践+特色品牌”劳动教育多元课程;北京第二实验小学贵阳分校则构建“四园”课程体系,从校园园艺到生活技能,激发学生劳动热情,践行“出力流汗中育创新”的理念。这些探索,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责任感与工匠精神。

此外,南明区注重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联动,建立校内外劳动实践平台,实现教育合力。家校社共建机制有效拓展了劳动教育的时空边界,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实践中健康成长。

深耕校园主阵地,建设实践“新空间”

“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校园是劳动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实施场域。南明区引导各学校充分利用校园资源,打造“三个一”劳动实践区:一处种植样板园、一方种植示范田、一个班级种植区。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贵阳分校将空地改建为“红领巾幸福农场”,学生在劳动中感受农耕文化;李端棻中学的“苾园春”成为学生们学习蔬菜种植与管理的“第二课堂”。这些沉浸式劳动场景,不仅提供了真实可感的劳动体验,也使劳动教育成为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在校外,南明区着力推进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打造“第二课堂”。通过与农场、社区、实践基地等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与实践能力。

另外,南明区不断丰富劳动教育的外延形式。连续举办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技能竞赛,打造展示与交流的平台,各校积极参与,亮点纷呈。

其中,北京第二实验小学贵阳分校荣获市级劳动教育学科研究基地称号,纪念塔小学在省级劳动技能比赛中获得佳绩。2024年,全区推荐市级劳动教育示范校、项目试点校20所,通过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劳动教育“南明样本”。

“甲秀灵韵千年秀,劳动育人万象新。”作为贵阳历史文化的重要承载地,南明区坚持以“甲秀”文化为根脉,将地域文化与教育创新有机融合。劳动教育不仅是知识传授的延伸,更是价值塑造与人格养成的深层体现。

下一步,南明区将继续坚守教育初心,紧扣时代脉搏,深入挖掘劳动教育潜能,推动形成全域协同、全程参与、全面覆盖的劳动教育体系,让劳动教育成为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有力支点,为学生全面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在“学在南明”的品牌感召下,这片育人沃土正用劳动之手,托举出一个又一个奋进有为的南明少年。

来源 南明区教育局

编辑 杨睿

二审 廖波 罗欢

三审 王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