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5万人报考强基,北大、中大、清华排名前三,4年强基报考透析

2020年国家教育部开启“强基计划”招生模式,停止“自主招生”模式,新一轮招生改革揭开了大幕。

在2020年至2023年的四年间,“强基计划”招生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请看我们的详细梳理和分析。

一、“强基计划”招生院校阵容有所扩大

2022年2月,国家教育部公布了《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取消了世界一流大学a类高校和世界一流大学b类高校的划分,为湖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东北大学加入“强基计划”招生试点奠定了基础。

2022年,东北大学、湖南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加入“强基计划”招生试点,“强基计划”试点高校第一次扩容,扩容高校虽然仅有3所,但是占比却达到了8.33%。

在“强基计划”实施的进程中,一度传闻中国科学院大学也将加入“强基计划”招生阵营,但最终没有出现这一坊间传闻。

不过,中国科学院大学加入“强基计划”招生虽然有困难,但是,中国科学院大学“小而精”的办学模式不会出现变化。以综合评价作为招生的主要形式,仍然是中国科学院大学招生的主流形式。

二、“强基计划”招生报考人数曾经历“断崖式”下降

2020年“强基计划招生元年”,全国报考“强基计划”的人数就突破百万,达到13333639人。中山大学以77981人获得报考人数“冠军”。

2021年“强基计划”报考人数更是达到了空前的1873278人,两年中增加了539639人,增长率达到了40.46%。这是“强基计划”招生最“红火”的一年,华中科技大学以95467人,获得报考人数“榜首”。

2022年“强基计划”报考遭到“倒春寒”,全国36所高校报考人数急剧下降到864917人。减少了1008361人,下降幅度达到了53.83%。

这说明,“强基计划”经历了“断崖式下降”,就像坐上的“过山车”。这一年,北京大学以44832人的报名规模,夺得了“强基计划”报考的“标王”。“强基计划”向着他应该有的发展方式,逐渐走向理性。

2023年“强基计划”报考人数有所“回暖”,达到了880571人,小幅上升了15654人,增长率为1.81%。北京大学继续以42553人,获得了报考“状元”。不过,2023年北京大学报考人数下降了2279人。

三、2020—2023年“强基计划”报考倒数高校的变化

2020年“强基计划”招生元年,当年国防科技大学(13454人)、电子科技大学(11594人)和中央民族大学(10656人),排名倒数后三位。但是,报考人数均超过了10000人,以上三所高校可以说“虽败犹荣”。

2021年,中国农业大学(23258人)、国防科技大学(18080人)和中央民族大学(14645人)等三所高校排名靠后。报考人数最少也有14645人,可见当年“强基计划”魅力无限。

2022年“强基计划”报考,由于东北大学、湖南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加入,后三名发生了较大变化。中央民族大学(8617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8235人)和中国海洋大学(7478人)等三所高校“不幸垫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第一年进入“强基计划”招生,就排名靠后,果真是非常意外。反映出某些高校的办学模式、办学性质和主要专业,对考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而且,报名人数均“跌破”10000人的规模,令人沮丧。

2023年,中央民族大学(8771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7965人)和中国海洋大学(7809人)等三校成为“守门员”。

通算下来,中央民族大学有4次“垫底”,国防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各有2次“榜上有名”。中国农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各有一次排名后三位。

四、四年报考总人数排名,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和清华大学位居前三位

在2020年到2023年的四年中,北京大学“强基计划”报考总人数达到236216人,平均每年达到59054人,显示了北京大学在家长们、考生们心目中的应有魅力。

中山大学令人意外地排名第二位,总报名人数达到了224243人,平均每年有56061人报考。中山大学在2020年“强基元年”有77981人报考,报考人数分别列第1、第8、第6和第4位,由此可理解中山大学“表现突出”的原因了。

清华大学以221216人排名第三位,平均每年有55304人报考,排名有点令人意外。浙江大学以213042人排名第四位,平均每年报名人数有53261人,对家长、考生有着“天然的亲和力”。

南京大学以206745人排名第五位,平均每年有51686人报考,南京大学的影响力和亲和度,由此可见一斑。

四川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山东大学分别排名第六至十位,报名总人数超过20万的,共有6所高校,占比15.39%。

“强基计划”报考总人数超过10万人的,共有27所高校,占比69.23%。

五、“强基计划”四年报名总人数列后五位的高校盘点

国防科技大学(50100人)、中央民族大学(42689人)、东北大学(24418人,仅2年)、湖南大学(18397人,仅2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6200人,仅2年),位居后五位。

共有4952405人报考“强基计划”,相当于一年高考报名人数的40%左右。这个数据是令人震撼的。

六、“强基计划”四年中报考降幅最大的高校盘点

在“强基计划”招手实施的四年时间里,降幅最大的是华中科技大学,最高年份与最低年份相差了67402人,排名“强基计划”“过山车”第一位,令人惊讶。

复旦大学也表现令人无语,最大降幅是50718人,排名第二位。南京大学排名第三位,最大降幅达到了50589人。浙江大学排名第四位,最大降幅为47716人,也是比较意外的变化。厦门大学以46841人,排名第五位。

下降幅度最小的是湖南大学,仅有33人,排名第一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最大变化仅有270人,排名第二位。东北大学最大降幅是3006人,排名第三位。中央民族大学是6028人,排名第四位。西北工业大学为7660人,排名第五位。

看来,“强基计划”要使网友们、教师们、家长们和考生们接受,还有一段很长的时间要走。

说到这里,网友们、家长们、考生们一定会问,“强基计划”招生考试报名,怎么会出现如此剧烈的变化,其原因到底有哪些呢,其实原因说起来也很简单。

首先,是人们对“强基计划”招生方式及其专业的认知程度不同。

作为基础学科,很多家长和考生只理解为今后就业比较难,专业“冷门”,这种世俗的观念一直对“强基计划”招生影响巨大。

其次,“强基计划”招生总计划很少。

全国39所985工程大学,“强基计划”总招生规模也只有6100多人。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强基计划”招生总计划也各自只有30个。

具体招生计划分配到省、市、自治区已经是极少数,考生们对此没有“考上的把握”,报考的积极性也自然就会下降了。

​再次,部分高校增加“热门”专业,对招生有一定的影响。

2022年,东北大学增设了自动化专业,西北工业大学新增航空航天类专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增飞行器动力控制专业,北京理工大学新增智能无人控制系统技术专业,对考生“强基计划”报考的院校选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023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新增了复合材料与工程(航天材料类)、飞行器制造工程(航天机械类)、材料科学与工程(航天材料类)等专业,“立竿见影”,报考人数从2022年的19046人,迅速飙升到28841人,增加了9795人,成为2023年“强基计划”报考人数增长第一校。

第四,“强基计划”招生试点高校,普遍实行导师制、小班化、国际化教学,本研贯通衔接培养等方案,一度影响了大家对“强基”招生的兴趣

2023年“强基计划”招生“回暖”,与上述政策的调整,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毋庸置疑的。

总的来看,“强基计划”招生选拔的是有学科情怀的人,有定力的人,有高素质的拔尖人才。培养的,也是在基础学科上有造诣的大师级人物,唯有耐得住寂寞的高层次人才,才是“强基计划”最适合的人选。

如果想一夜暴富,请尽早“强基计划”这条充满坎坷而又充满希望之路,家长们和学子们在选择“强基计划”之时,就应该想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