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有关部门有必要在事前防备、事后纠察两个方面同步发力。
近日,《中国新闻周刊》对一起公职招考作弊案展开深度报道,引发社会关注。报道显示:2023年8月,重庆警方查办一起公职招考作弊案,在当地一场事业单位招聘联考中,多名考生笔试成绩“断崖式”领先,引起有关部门怀疑。警方调查后,一个分工明确、配合紧密的考试作弊产业链逐渐暴露出来:上游“老大”负责统筹学生报考岗位,提供作弊设备,组织“枪手”做题;中游有专人组织作弊工作、招揽“生源”;下游有拍手进入考场非法获取试题。经查,该犯罪团伙自2019年起长期作案,单次作案即可非法获利十万至数十万元。
2025年3月,本案二审宣判,被认定为“幕后老大”的张德宇获刑5年。调查发现,在这一团伙的协助下,共有37名考生被确认或承认作弊,其中17人通过作弊手段成功入职事业单位并获取编制。一名熟悉案情的人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经核查涉案团伙交易记录,多名已入职事业单位的在编人员被劝退或清退。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随着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成为热门职业选择,有关单位选人用人流程的透明度与公正性,日益受到社会瞩目。一方面,公职人员肩负着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职责使命,这要求有关部门在招聘时必须优中选优,想方设法排除各种“场外因素”的干扰。另一方面,对不少青年求职者而言,“体制内”岗位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保障考试公平性是维护就业公平、营造良好社会风尚的题中应有之义。
近年来,从上级主管部门到社会大众,都加强了对各级公职人员招聘工作的监督力度,使“萝卜招聘”“因人设岗”“近亲繁殖”等发生在体制内部的、影响招聘公平性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打击与遏制。然而,类似《中国新闻周刊》报道的这起案件,也提醒有关部门,要保障公职人员招考工作的公平公正,同样要严格防范来自外部的威胁。就社会治理议题而言,团伙式、组织化的考试作弊案件并非新生事物,早在古代的科举考试中就普遍存在。如今有了各类先进的技术工具,更是变出了各种“花样”。对此,有关部门有必要在事前防备、事后纠察两个层面同步发力,从而维护自身公信力,令社会各界尤其是广大青年求职者放心。
要做好事前防备,必须投入必要的行政与技术资源,确保考场纪律落到实处,让不法分子无漏洞可钻。不能心存侥幸,以为只要把规则写出来,就能“吓住”想要作弊的人。在上述案件中,犯罪团伙的作案手法并不复杂,主要是钻了考场安检和信号屏蔽系统的空子,考生的作弊设备只是1部手机、1个微型耳机、1条数据线而已。对此,考试组织者若能把安检抓严抓实、正确使用质量过硬的信号屏蔽设备,都不至于让不法分子轻易得逞。应当看到,在“国考”“省考”等大规模、高层级的公职人员选用考试中,防作弊制度都相对完善,但在一些较小规模的考试中,针对作弊的防线可能脆弱得多。但是,不论什么级别的考试,只要涉及公职,就不能有半点轻忽,这不仅事关个别单位、个别岗位,也会影响社会对公职人员招考工作的整体感知。
而在事后纠察层面,有关部门一旦发现既往作弊情节,就必须一查到底,追责到位,让作弊者付出沉重代价。在此类案件中,组织作弊的犯罪团伙成员,必然要承担刑事责任。与此同时,人们也期待有关部门通过负责任的调查,揪出所有靠作弊“混”上岗位的公职人员,不管作弊时隔多久、对方现任何种职务,都不被遗漏和袒护。就此而言,此次有关部门发现问题后,认真核查作弊者的情况,并劝退或清退多名已入职事业单位的在编人员,无疑值得点赞。未来,希望各地有关部门都能以此为镜鉴,使所有以不法手段谋取私利、危害公平者无所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