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项立刚就高校培养人才发表自己的感悟。项立刚认为,人类100年以来,在理论物理和化学方面都没有什么进步,搞这些研究的人都是在混日子。而对社会有用和有价值的恰好是工程师,因此,高校应该多为社会培养一些卓越工程师。而那些搞纯理论研究的,只需要养非常少的人去碰碰运气就可以了。
项立刚的这番感悟是因为他看到北京正在召开的一个有68所高校参加的“2024年卓越工程师培养研讨会”。
这个研讨会由北京科技大学、清华大学、东南大学等学校共同承办,共有600余人参加会议。
看了这个会议介绍,项立刚认为,即便以后人类在理论方面能够有所突破,应该也是由工程师先在产品和技术上完成突破,然后由实践再到理论而完成突破。另外,项立刚认为,人类接下来的理论突破应该在外太空,而这方面的突破也要随着人类的脚步迈向外太空之后才能真的有所突破。
而对于这次68所高校所参与的研讨会,项立刚认为他们的讨论方向是对的。但是,这些高校能不能真的按照这个方向去努力,项立刚还是持怀疑态度。甚至项立刚甚至怀疑,68所高校所参与的研讨会很有可能就是走个过场。项立刚指出,高校真要培养卓越的工程师,就应该把论文的指标取消了,让学生提前到企业去实践,而时间应该不少于一年。
其实,项立刚的看法还是有一定道理的。社会和企业需要的一定是大量的工程师,虽然大部分高校在大二或者大三阶段也有企业实践环节,但是时间都太短了,大部分都在一个月到三个月之间。这个时间很容易让学生和学校把它当做走过场。
对于高校来说,怎么样培养卓越工程师,就高校所处的地位来说其实是很难的,毕竟这些老师本身就没有什么实践经验。因此,也正如这次研讨会所说,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学校与企业进行联合,同时在理论和机制方面进行实践探索。
因此,从实践的角度来说,项立刚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培养卓越工程师不是说开一个或者两个研讨会就能够解决的,还需要大量的制度、流程和机制方面的研究及不断实践和创新。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高校已经认识到了培养卓越工程师的重要性。接下来就看这些高校如何把这一步棋走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