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班一共20个同学,大学毕业10年之后,真正还在从事本专业(舞美设计)的同学已经寥寥无几,大部分同学已经改行。
当然,也有的同学在做着设计方面的工作,例如,室内设计和平面设计相似的工作。
有意思的是,我今天看了一个视频,说的是董明珠质疑北大法学硕士生卖米粉的事情。
董明珠评论说这是对于中国教学资源的浪费:中国现在目前的情况最缺的就是人才,而国家花了这么多钱和资源,好不容易培养一个法学的硕士生出来,而你却转身去卖米粉。
这让我想起多年前网络上炒的比较火的一个例子,那就是一个北大中文系的大学生回家买起了猪肉,虽然他后来也创立了“一号猪”这个品牌,但是质疑他的人连年来一波接着一波,隔一段时间就要拿出来说事。
别人的情况我们不是很了解,但是我可以分析一下我自身的情况,其实为什么要转行是有很多的因素的。
首先是个人的情况,那就是对于专业的不感兴趣,觉得自己的性格根本就不适合这个行业;其实就是这个行业很容易就达到一个天花板,除非你自己做老板,不然年纪到了35岁左右,公司不炒你鱿鱼,你自己都会感到跟一群年轻人一起加班会越来越力不从心。
还有的同学转行,可能是在其他行业有熟悉人带,这样的话比自己单打独斗不知道要少奋斗多少年,有的家里有钱的直接就投资做起了生意。反正每个人的转行都有种种的原因,目的都是为了一个更好的前程。
当然这个时候如果有人跳出来,指着你的鼻子说你浪费了国家这么多资源而你却选择了其他行业,这是巨大的浪费!
我除了不爽,心里也有不服!
如果国家刚刚改革开放,有人这么说也合情合理,国家基于发展的战略,那时候什么人才都缺,仿佛就是在跟时间赛跑,所以国家也很有预见性的出台了大学生和中专生都有专业分配,虽然有些人不一定喜欢自己的岗位,但是国情已经决定一切。
而如今,国家改革开放几十年之后,各个岗位的人才都已经有了,允许市场的择优上岗,人才的自然流动,这是市场经济的自然发展规律。
当然董明珠说的也有一定道理,我想这也涉及到我国的教育制度面临的一个问题,到底是如何才能够真正彻底的去挖掘一个人的兴趣和潜能,并且让他在将来从事的专业中如鱼得水?而不是一毕业就转行或者是工作几年之后才发现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
当然有人就提出来一个解决方案,说大二的时候去工厂或者公司实习一年,回来再选择自己的专业,因为你在一年实习的工作中,心中一定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了。
这至少相比还没有上大学就填报自愿专业来说,多了一次根据自己兴趣和自身情况的选择。
社会如何最优化的利用人才?我们个人又如何将所学知识贡献这个社会?这个问题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