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林随笔|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不仅“要从娃娃抓起”

2023年09月11日14:20:04 教育 1247
学林随笔|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不仅“要从娃娃抓起” - 天天要闻

2023浦江创新论坛围绕“开放的创新生态”展开多角度讨论,包括提及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的互促关系,呼吁“以优质丰富的内容和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

学好科学:为科学传播筑牢专业基石——

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要有意识地教育引导学生学好科学知识,激发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营造“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

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需要课堂内外齐发力。依托“社会大课堂”,从网络公开课、科学研学活动到前往科普教育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参访,项目式教学和跨学科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育人理念一步步成为现实。

高等教育阶段,可通过“拔尖计划”“强基计划”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并从中选育专业功底扎实、对科普怀有强烈志趣的优秀学子。应努力积蓄科研报国的动力,厚植家国情怀;培养科学研究的能力,激发科创热情;提升科学传播的效力,弘扬科学精神,使高校成为科技创新新锐的“人才库”、科普后备人才的“蓄水池”。

科普作家叶永烈正是在北京大学化学系求学期间,参与《十万个为什么》的撰写工作,出版了第一部科学小品集《碳的一家》,并完成脍炙人口的中篇科学幻想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的书稿写作。第五版、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的编撰工作,亦不乏一批在校大学生的积极参与。

写好科学:为科学传播丰富内容供给——

没有高质量的科普内容,科学传播就会成为“无米之炊”。要深化供给侧改革,推动科普内容、形式和手段等创新提升,提高科普的知识含量。

“上海大学生科普创作培训班”至今已走过15个年头,致力于挖掘培养对科普创作感兴趣的大学生,帮助大家写好科学的“功”与“法”,搭建从“学科学”到“写科学”的桥梁。

在倡导科普内容分层分类的今天,既要鼓励一线的科技工作者写好“元科普”,当科学知识的“诠释者”,将前沿科技成果科普化,也要鼓励、支持科普作家以及编辑、记者等勇于二次创作,做好科学知识的“搬运工”。

科普是科学家的责任。不少我们耳熟能详的大科学家都曾写过科普读物,如法布尔的《昆虫记》、爱因斯坦等合著的《物理学的进化》、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伽莫夫的《从一到无穷大》、霍金的《时间简史》。在国内,还有107位院士和71位专家集体撰写和编著的《院士科普书系》等。这些科普读物传递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家精神,影响、激励了一代代年轻人追求真理、勇攀高峰。

“分层分类”的另一层含义特指“下游”的输出对象、输出形式决定着“中游”的创作内容。新形势下,应针对不同年龄段或职业受众的知识结构和现实需求“量身打造”亲子科普、幼儿科普、青少年科普以及农民科普、产业工人科普、白领科普、公务员科普等。

同时,根据科普的输出形式“量体裁衣”,创编绘本画册、课程教案、视频脚本或舞台剧本,设计挂图海报、展具教具、趣味实验或活动方案,让科学知识真正活起来。

讲好科学:为科学传播探索多元输出——

科普内容想要“聚粉”“吸睛”,就要善于以多样化的呈现形式实现多元输出,将“写”下来的科学知识“讲”出来,让“活”起来的科学知识“火”起来。

在上海,同济大学退休教授吴于人以“不刷题的吴姥姥”为网名,在多家自媒体平台硬核科普物理知识。目前,她的抖音账号拥有500万粉丝、B站吸粉160万、新浪微博吸粉99万、小红书吸粉83万。

社会团体在科学知识由“单向输出”到“多维互动”方面的作用也不容小觑。华东师范大学师生科普公益社团——科学明航会成立逾10年,社团会员长期从事科普创作,陆续出版《十万个冷知识·神奇人体使用手册》《细菌大秘密》《孩子爱问的十万个为什么》等科普图书,发表科普文章200余篇。

近年来,社团尝试将创作成果转化为科普课程和科技活动。从“我们身边的鸟类精灵”“人类与病菌的军备竞赛”到“一叶一世界”“荒岛求生”,累计向沪上爱心暑托班、社区学校输送科普课程及活动近百节(次)。

事实上,科普讲解大赛、科学展演、科学脱口秀等多种新型传播形式发展,互动性更强、体验感更好、科学知识更具“黏性”的科普活动开发,还离不开各类科普教育基地、科学教育培训机构、科技企业的群策群力。在科学传播的多元输出方面,需要打造“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有效机制。

在“学、写、讲”科学传播全链路的打造过程中,各环节都应树立“大科普”理念,秉持“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目标,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让大家不仅了解科学知识,还能掌握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更能思考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

为此,有必要着力打通各环节的关键点,建立从“学”到“写”、从“写”到“讲”的机制,确保“学、写、讲”的科学传播链路畅通无阻。通过创新科普内容、形式和手段,提升表现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切实增强科学传播的实效,为“十四五”时期“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5%”保驾护航,为“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推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质赋能。

(作者: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副秘书长 涂皘)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夏斌 题图来源:新华社 资料图 图片编辑:项建英

来源:作者:涂皘

教育分类资讯推荐

新传学投稿的硕博士们多多注意吧… - 天天要闻

新传学投稿的硕博士们多多注意吧…

随着社会问题复杂性的增加,传统单一的研究方法往往难以全面捕捉复杂问题的本质,而混合研究方法因其灵活性和综合性,正成为越来越多学者的选择。广泛应用于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新传学、经济学等需要兼顾数据统计与人文理解的学科。混合研究方法,简单来
乐福谈被交易:从没想过我会成为一个数学难题,欢迎来到NBA - 天天要闻

乐福谈被交易:从没想过我会成为一个数学难题,欢迎来到NBA

北京时间7月7日,据ESPN知名记者Shams报道,洛杉矶快船、犹他爵士和迈阿密热火已经达成了一笔三方交易,诺曼-鲍威尔将前往迈阿密,约翰-科林斯加盟洛杉矶快船,而凯文-乐福、李凯尔以及2027年快船的次轮选秀权则被送往爵士。随后,凯文-乐福更新社媒谈此次交易行为,他写道:“从来没想过我会成为一个数学难题,欢迎来到NB...
学校通报“教师不满学生未填报清北”:涉事教师检讨并致歉 知情学生:可能老师一时激动说重了 - 天天要闻

学校通报“教师不满学生未填报清北”:涉事教师检讨并致歉 知情学生:可能老师一时激动说重了

近日,一张群聊截图引发网友关注。群聊信息显示,某中学一教师对该校22209班三名高分学生高考志愿填报其他高校,却未选择报考北大、清华表示不满,并称“将以失望解散此群”,这是“班主任教育的失职、职业教育的失败”。多名网友表示,上述聊天记录来自江西省瑞昌市第一中学(下称瑞昌一中)。红星新闻记者联系上该校一名...
教育部:修订教师专业标准,推进师范生培养数字化转型 - 天天要闻

教育部:修订教师专业标准,推进师范生培养数字化转型

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组织实施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提出以提高教师数字素养为关键,以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创新应用为牵引,扩大优质资源和服务供给,开辟教师发展新赛道、塑造教师发展新优势。《通知》要求,通过六大行动推进数字赋能。一是聚焦重点环节,实施教师数字...
河北主治医师晋升副主任医师很难吗?来看看今年医生抱怨这项 - 天天要闻

河北主治医师晋升副主任医师很难吗?来看看今年医生抱怨这项

河北省晋升副主任医师到底难不难呢,其实单看晋升文件要求并不难,但还是会有医生不知道怎么准备晋升材料,比如要求的5份临床病案报告:一、提前多久准备临床病案报告适合临床病案报告提前准备的时间,通常需要结合晋升申报周期、病例累计需求以及材料打磨周
资讯 | “天花板”级别的社科夏令营又来了!有哪些新看点? - 天天要闻

资讯 | “天花板”级别的社科夏令营又来了!有哪些新看点?

当人工智能叩击思想之门,当超大城市脉动触手可及,当求知的课堂延伸向更丰富的社会角落……这个夏天,一群少年在上海社会科学馆“扬帆起航”,向辽阔的哲学社会科学天地探索。今天,第三届“大师面对面——上海新时代好少年社科夏令营”在上海社会科学馆开营
江西一高中老师怒斥学生为热门专业不报清华北大,教育局:已关注到舆情,正调查 - 天天要闻

江西一高中老师怒斥学生为热门专业不报清华北大,教育局:已关注到舆情,正调查

据贵州广播电视台报道,江西瑞昌市第一中学一老师因3名学生未填报清华北大,怒斥其“以自我为中心”“完全以一己之心填报热门专业”,认为其是“教育的失败”,“将以失望解散”该清北团队合作微信群。 网传微信群聊记录截图。图/社交媒体 7月7日下午,瑞昌一中办公室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尚未听说该事件,已将此事记下,之后...
今年中考,中等生成最大赢家?前两天还在后悔分配生吃大亏的家长,突然惊喜反转 - 天天要闻

今年中考,中等生成最大赢家?前两天还在后悔分配生吃大亏的家长,突然惊喜反转

点击上图查看详情昨晚,对于许多中考生家庭而言,是个不眠夜——许多原本成绩拔尖的学生,在录取中滑档了。一位知名重高教师昨天深夜发出一段文字,安慰那些没能考上心仪学校的孩子。大量高分考生的出现,让不少尖子生在今年中考的分配生名额录取中,没能顺利录入心仪的学校。但与此同时,也有部分中等生迎来了意外之喜。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