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和学生之间最无法逾越的鸿沟就是沟通的断层:学生叽叽喳喳谈自己的学校,家长唠唠叨叨谈自己的假牙。中间隔着十万八千里,驴唇不对马嘴。
这样的无交集沟通,在学生上大学之后频繁出现,因为空间的限制,家长做不到像初高中时那样,能每天都陪伴学生的吃喝拉撒睡,学生在大学里的见闻,有时候喜欢和朋友分享,家长也想听,但是接通电话话题是老生常谈:吃饭了吗?上课怎么样?
时间一长,学生反感,觉得家长怎么如此跟不上时代,于是打电话的次数逐渐减少,即使有通话,内容也是要生活费,那个在电话另一边欲说还休,内心忐忑的家长,学生看不到。
有的同学和家长硬刚,一言不合双方都不理睬彼此,被伤透心的家长,更是一气之下拉黑上大学的女儿,那么这种做法真的是明智的吗?
“我对你百般好,你只嫌我烦”,母亲拉黑上大学的女儿,满是心酸
一位母亲发文说自己拉黑了上大学的女儿,原因是“累了,每次打电话都不接, 信息不回,要钱才想起我。”
这是一个家长对学生的控诉,失望之情溢于言表,家长只是感叹自己辛苦多年,供学生上大学读书,从小学到大学,全靠的是自己,“我对你百般好,你只嫌我烦”,到头来彼此关系僵硬,满是心酸。
在中国式的教育中,大多数家长给自己设定的职责是,负责学生的教育问题,而法律也规定,家长有义务让学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在学生受教育的过程中,家长有操不完的心,择校,找好老师,哪门科目吃力还得额外补习,青春期的叛逆,高中时期的紧张学习,再到高考报考,这还只是一小部分,都需要家长的亲力亲为。
如果说到头来学生上了大学,每个月只知道自己没生活费了,才来一通电话,家长的关心全被学生排除在外,难道真的是学业繁忙吗?不过是不想回复罢了。
也许这是一个单亲妈妈,学生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有着诸多的不得已,但这位母亲发文的评论区中,可以看到不少正常家庭也会感同身受。
很多家长感同身受,和家长“谈崩的”不只是大学生,还有中学生
“女儿22岁,除了讨钱,平时不联系,不上班还不让说,说了就是吵架,也拉黑了。”这是一位大学毕业生的家长所说,学生上了大学,缺乏沟通,毕业不好好工作只知道伸手要钱,家长实在对这样的“巨婴”无奈。
“儿子十四岁,上学期迷恋电子产品,差点给我气疯”,这是一位初中生家长的控诉,在初中这样关键的学习时期,没有心无旁骛地学习,老师管理不听,家长一说就反抗,真是没了办法。
这样的学生比比皆是,但家长做不到都拉黑,在这些看似教育失败的案例中,都是家长在诉说心酸,其实换个角度想,可能学生自己也会感到尴尬,只是不知道如何分说罢了。
一个巴掌拍不响,中国式家长的心酸,双方都该反思
家长和学生之间缺乏高质量的沟通。学生长大了,他们的世界被学习、游戏、交朋友填满,但家长浑然不觉,还整天和学生聊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态度好的同学,敷衍应和几句,态度不好的,直接摔门走人,所以家长的话题也该与时俱进。
叛逆期的中学生,家长得学会给空间,学生的抗拒心理从哪里来?家长无从知晓,连学生也抓不准自己究竟在气什么,也许是成绩的不堪,也许是朋友的疏远,又或许是生理发育的紊乱,这个时候让学生还做“乖乖仔”就不现实,适当给予空间让他们自己消化是可行的。
已经成熟的大学生,家长避免不了要经历“热脸贴冷屁股”的事情,龙应台说父母子女一场,不过是今生今世不断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不必追。但笔者想说的是,努力想跟上大学生的节奏,在网络努力学习新梗,想靠近学生一点的父母,学生怎么忍心和他们渐行渐远?
双方都应该为彼此的进一步融洽而努力呀,不能单纯地要求一方全心付出,该反思自己的时候就该反思,拉黑学生可能是一气之下的冲动行为,不和父母说话也可能是学生一时的心绪不平,但父母子女一场,本应其乐融融,何必剑拔弩张,相对无言呢?
今日话题:你和孩子之间有良好的沟通吗?(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