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的蜂
继教育部印发《关于支持探索开展暑期托管服务的通知》之后,北京、江苏、山东等多地教育部门推出专门面向小学生的暑期托管班。一份调查显示,74.6%的家长考虑参加暑期托管。

暑期托管是一种新鲜事物,怎么办、如何办无例可循。连日来,公众围绕暑期托管班产生了不少疑问,教育部门也专门作出了具体要求,回应了一些具体疑问。在笔者看来,一些原则性规定尤其值得注意,在此有必要作反复强调。
首先,暑期托管服务必须坚守公益普惠原则。
此前,市场上有不少暑期托管班,但数量有限,价高者得,不具有普遍示范意义。相对而言,校园托管的师资场地充足,动员性强,可以快速启动。同时,利用学生的规模优势,可以不断降低托管成本。地方教育部门要鼓励有条件的学校积极承担,学校也应创造条件主动为之。
其次,暑期托管服务必须坚持假期的定位。
假期和学期有完全不同的定位,也应该有不同的成长目标。教育部反复强调坚持自愿原则,要求不得强制学生和教师参与暑期托管服务,不能把暑期托管变成第三学期,已经明确了暑期托管的底线。各地不得暗中将假期托管变成复习班、补习班,不得暗中攀比造成恶性后果。

第三,暑期托管服务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
暑期托管绝不是“一托了之”,而是要有明确的任务和主题,也有相应的责任和追求。各地在开展服务中,要利用一些成熟的校外活动场所和社会教育资源,合理提供一些游戏活动、文体活动、阅读指导、综合实践、兴趣拓展等服务,引导和帮助学生度过一个快乐又有意义的假期。
暑期托管服务已经正式开启,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在实施过程中,要善于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在多元合作里探寻多赢结局,切实将暑期托管服务这一民生实事持续办好。
【作者】 王庆峰
南方评论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