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市没有开门红,1月乘用车零售同比降37.9%,主流合资品牌更降45%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戚耀琪

图/乘联会

2月8日,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汽车市场研究分会公布1月份全国乘用车市场分析数据。2023年1月乘用车市场零售达到129.3万辆,同比下降37.9%,环比下降40.4%,无论同比增速还是环比增速都是本世纪以来的1月最低数据,车市没有实现1月开门红。分会认为,这是符合预期的合理走势。

虽然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我国经济带来了影响加深,但“新十条”改变了车市的封控状态,居民出行逐渐趋于正常、市场活跃度明显回升,社会烟火气的回归带来消费信心及收入水平的恢复;叠加春节假期返乡旅游出行潮、地方政策稳定延续,温和引导消费需求释放,也激发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1月中旬燃油车车市回稳态势较好。

随着国际油价下降,国内油价进入调整通道,部分新能源车企顺应降价/提升用户权益趋势、加大终端促销等举措均有利于车市回暖。但由于今年春节是本世纪最早的关系,产销环节工作日同步减少,销量潜力未得到充足释放。

由于疫情下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是最重要的,因此新能源车作为核心安全需求而在疫情期间需求增长较快。随着疫情结束后,公共交通优势重现,社会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等逐步释放,消费者有更多的消费选择,对新能源车的需求有待继续观察。

2022年12月底乘用车厂商与渠道总体库存总量达358万辆,较充裕的库存有效保证了2023年1月车市的供给。2022年12月底车购税优惠退出后的常规燃油车市场透支压力仍较大。

1月全国常规燃油乘用车(不含新能源车)零售96万辆,同比下降44%,环比下降37%。回顾常规燃油车市场零售2019年1968万辆、2020年1818万辆、2021年1717万辆、2022年零售1488万辆。

a级燃油车是民生类需求车型,受疫情等因素冲击而需求同比下降44%;新能源车是增换购消费者的改善型需求,零售同比下降6%。目前看,急需提振受疫情冲击最重的中低收入首购群体的消费信心,消费需求支撑力不足,有待释放,政策仍需向燃油车中的节能车施以更大的倾斜力度,在经济效应和环保要求两者之间寻求到最佳平衡。

1月豪华车零售19万辆,同比下降36%,环比下降28%。车购税减半政策对消费升级的高端消费促进较大,而政策退出的影响并不太大,如宝马1月还进入了销量前10名。

1月自主品牌零售64万辆,同比下降31%,环比下降40%。2022年自主品牌国内零售累计份额47%,相对于2021年同期又增长了6.1个百分点。2023年1月自主品牌国内零售份额为49.4%,同比增长4.3个百分点;2022年自主品牌批发累计份额50%,相对于2021年同期增加6个百分点。

自主品牌在新能源市场和出口市场获得明显增量,头部传统车企转型升级表现优异,比亚迪汽车、长安汽车、吉利汽车、奇瑞汽车等传统车企品牌份额提升明显。

1月主流合资品牌零售47万辆,同比下降45%,环比下降45%。1月的德系品牌零售份额22.9%,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日系品牌零售份额16.6%,同比下降2.8个百分点。美系品牌市场零售份额达到7.7%,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黄婷

校对 | 潘丽玲